从博古故居出来后,坐车去往东林书院。下车拐弯走不远就看见了大门,门庭冷清:
资料: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后废。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时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并相继主持其间,聚众讲学。在讲习之余,间或指陈时弊,裁量人物,锐意图新,自称“东林人”,引起朝野倾慕。当时海内学者多以东林为楷模,影响极大。明天启五年(1625),阉党枉法祸兴,诏毁全国书院,东林讲学等人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书院为学堂。
进门就是石牌坊了,旧时建筑:
牌坊的东边有个亭子,上面的牌匾都是科举考试中书院学子们的优良成绩:
再往东,就是道南祠了,因为杨时去福建讲学,其师曰“吾道南矣!”,由此得名。现在祠内空空,墙上牌匾有当时通缉东林党人的资料,心中一动,开始细细察看,果然看见了一个名字——钱谦益!下一站常熟还会遇到他,留到下次一起说吧:)
看过道南祠,穿过门堂里弄,又回到石牌坊前。
往北走是丽泽堂和依庸堂,依庸堂的对联很知名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小时候学语文的时候还讲过。
再往北就是燕居庙了,燕居即宴居,闲居之意。是供奉孔子的圣城:
燕居庙旁边有康熙碑亭:
再往里走,最北端是三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丁巳秋,至道光庚寅秋八月重修。三公,为明嘉靖年间的苏松巡抚孙慎、苏松督粮翁大立、无锡知县王其勤。明学士华察写的《三公祠记》说,本地田赋,因“豪强兼并,日剥月削”,使“有田者无粮,有粮者无田”。三公厘清田亩,“复出无粮田十六万余亩,划去无田之粮七千余石。有功于民,故建生祠,岁时瞻拜”。如今荒废,只有窗边的花儿绽放:
园子里再无游人,就我独自闲逛,穿过道道门廊,看芭蕉青青:
从西边返回,经过一个花园,亭子临水而建,坐在亭中,四面通彻,不失清幽,果然读书的好地方!
又返回石牌坊了,准备离开,以外遇见一个旅游团!细细一看,原来是薛家花园遇到过的日本老年团,想不到他们对这里也有浓厚的兴趣。
其中一个头发银白的老人估计也认出我来了,笑了笑,比划着指点我的相机,低头看看,不就是尼康嘛,就算是日货,也不用这么得意吧?老人跑过来和我比划按快门的动作,我把相机递过去,他又摆摆手,不知道啥意思。他们的导游也是日本人,没有翻译,我听不懂他说啥,他也比划不明白,鸡同鸭讲。于是我抽身离开,看他用相机拍牌坊,我赶紧躲了一下,怕挡人镜头,结果他又不拍了,看我过去,重新举起相机,拍我不成?莫名其妙!老人忽然拉起一个同伴,跑到我身旁,比划半天我终于明白了,要我和他同伴合张影,很古怪的要求,出于礼貌还是让他拍了一张。老人很高兴,掏出名片双手递给我,又问我要,我没带,也没给,他遗憾的摊摊手走了。名片日文,我哪里看得懂!回来找朋友认了一下,说是一个做传统鞋的协会会长。估计他回去怎么说呢?整个东林书院,只碰到我这么一个中国人在游览?相比人潮汹涌的灵山大佛景点,这对比意味着什么?
从书院出来,坐公交返回汽车站,匆匆半天的行程结束了,下一站,去往常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