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镇白莲塔(寺)

(2007-04-08 20:06:14)
标签:

乌镇景点介绍

旅游

古镇

乌镇古镇

乌镇

乌镇东栅

乌镇西栅

分类: 乌镇二期西栅景区
乌镇白莲塔(寺)    乌镇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寺。
    乌镇的佛教传入较早,在南梁时期就已出现一定规模的寺庙建筑,在乌镇历史上寺、庵、庙、祠最多的时候有53处之多。白莲塔原称金莲塔院,后称白莲塔寺,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原位于乌镇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这是由于它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有东西宝塔之说。
    原来的白莲塔寺是九开间的,有三进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台上,显得非常雄伟。据镇志所记载,张俊原先的生祠也建在原白莲塔寺内。后来,秦桧案发,张俊受到株连,生祠于是就被废了。
    原有的白莲塔,高有七级,高十六丈,元朝末年毁于朱元璋与张士诚在乌镇的战争。明代嘉靖年间,有州判王济募捐重建,万历,崇祯年间,又有和尚寂然和都宪唐世济两次重修。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镇绅张贞侯、唐彦杨等倡导,重修白莲塔,康熙四十二年(1723年),白莲塔又逐渐倾欹,僧人道敦,花费十年时间辛苦募捐,终于使白莲塔得以重修。在乾隆初年,寺塔失火,全部被焚。乾隆十三年(1747年)和十八年(1753年),有僧人格非和硕林,经过辛苦的募捐,白莲塔得以再次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明朝万历年间,同知全廷训在塔的山门前建立了六朝遗胜的石碑(此牌坊现位于昭明书院内),塔的北面镇人沈士茂还曾建造翊文楼,供奉文昌君像,后来翊文楼损毁,文昌君像便被移置到了大殿的西北隅。
    乾隆以后,就没有人再对塔寺进行重修,所以寺院逐渐败落,白莲塔也逐渐倾斜。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即庚申之变),寺院毁于战火,塔身更加倾斜,到同治七年(1868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轰然倒塌,存世达760余年。光绪年间,有多位僧人经过辛苦的募捐,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成山门、前殿、后殿和僧寮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僧人募捐,铸成大钟一座,重达千斤,但是是何人募捐建此大钟,镇志上没有记载。民国后期,又曾有军官一度将白莲寺改为了戏院。
    2005年,白莲塔在西栅大运河畔环河岛得以原样易地复建。现在的白莲塔高有七级,塔高51.75米,为乌镇最高建筑,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莲广场,广场中有放生池,东侧河岸边有一条石舫。从运河坐船来乌镇,远远的望见白莲塔雄伟的身姿,就知道乌镇到了。
    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纵观其塔,外观呈梭状,实际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基也是一个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而成。整个塔体由第一层起向内逐渐收拢,登高远眺,运河和乌镇风光尽收眼底,入夜时,塔身被灯光照耀得通体剔透,美不胜收。
 
以上文字、图片来源于官方网站:www.wuzhen.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乌镇厅上厅
后一篇:乌镇水上戏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