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剑章:铁匠人生

(2024-05-21 19:27:56)
标签:

梁剑章铁匠人生

分类: 名人走笔

梁剑章

铁匠人生

梁剑章:铁匠人生

两年前的夏天,石家庄文学讲习班举行开班37周年座谈会,89岁高龄的孟云魁先生发信息于我,希望我能参加。我虽然不是当年文学讲习班的学员,但对于这群活跃在文坛上的这批良师益友们大都熟悉,而且经常往来,便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座谈会安排在孟老先生居住附近的喜盈门饭店,这个店名很喜庆,也是省城的一家连锁酒店。当年的文学班教师,河北师大文学院刘绍本教授,河北企业家报总编赵富山老师都来了,那时40来岁的老师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当年30多岁的学员们都已进入花甲之年。回忆当年的情景,大家感慨良多。尤其是当年负责组织策划这个班的孟云魁先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孟云魁是河北邢台人,老家是邢台老城墙外西南角西园村,他出生于1930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那是个十分动荡的年代。孟云魁的爷爷是一个走乡串村卖针头线脑的货郎挑,他的父亲在邢台南关一家饭铺当伙计,母亲和奶奶给当地的大户人家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做零工,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

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的走下去,这个家庭似乎日常生计也可维持。但是到了1937年秋天,日寇轰炸机往邢台火车站南侧投下了4颗炸弹,大街小巷的人们传言日本兵要进驻邢台。顿时,邢台城里城外就乱了套,国民党兵开始南逃,市民们也各寻避所四处逃难。

孟云魁的爷爷已是花甲之年,身体也患有疾病,坚持不走。六、七岁的孟云魁就和奶奶、母亲相携往西部山区方向逃去。大概走了三天,到达一所寺庙。寺庙的北山有一个山洞,里面住了四、五十个逃难的人,孟云魁一家三口就和这些人混住在这个山洞里。

寺庙的僧人们每天定时送来四、五担开水让人们饮用。过度的颠簸和劳累,再加上无衣无食,奶奶又患了病,没几天就凄惨去世。在人们帮助下,草草安葬在那里的山坡上了。

大概过了二、三十天,流动的人们传言说日本兵进驻了邢台,因为国民党兵的逃窜,双方没有开火,所以邢台平静下来,逃难的人才陆陆续续回到家里。

孟云魁和母亲回到家后,爷爷因肺结核病时间不长也死去了。这时,家中就剩下小小的云魁和父母三个人。这一年的春节,邢台城里城外一片萧杀,完全是一个没有一点年味的哑巴年。

过了正月,一家人的吃饭没有着落,他的父亲说得想办法找点事干,还得吃饭。因为曾经在饭店干过,父亲就在洋堂门前(美国租界)的旁边支个铁锅卖面条,云魁的母亲负责擀面条。客人要半斤煮半斤,要一斤煮一斤,卤是葱花香菜,加盐用面汤一泼,有的要加个鸡蛋。这样干了两个月,还能满足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

谁知好景不长,正在卖面条的档口,一辆坐着日本兵的大卡车开来,不容分说,就把云魁的父亲绑上,推上车就拉走了。人跟不上车,急得云魁的母亲扔下面条摊子四处打听,最终也没有打听到拉到了那里。这样过了一个多月,邻村有个人找到云魁的母亲说,我知道你男人在什么地方,你跟我走吧。母亲听了信以为真,觉得真能见到自己的丈夫了,把云魁急急忙忙地送到外祖父家中,跟着那人就走了。谁知道,这一走也没了音信。

四年之后的一个入冬,云魁的母亲通过一路要饭回到了外祖父家中。这时,家人才知道了原委。原来,那人是个人贩子,骗她说去武安煤矿找人,实际是把她卖到了邯郸磁县城西南深山一个叫前驸马沟村的张姓人家里。她多次外跑都没跑成,这次跑回来了。云魁的姥爷听后问她母亲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家?母亲说就一个婆婆,人很善良;就一个男人,是个做风箱的木匠,家里有房有地,生活过得不错,人也忠厚老实。

云魁的老爷听了后,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思索了几天,用商量的口气对云魁的母亲说,闺女啊,你看他爹(指云魁父亲)四、五年来也没个准信儿,西园家里也没什么东西,你回去也没法生活。再往前走一步(指再嫁人)也不容易遇到一个好人家,我看你还是回去跟人家过下去吧?

听了这话母亲不再说话。住了半个月,母亲让云魁的舅舅给送了回去。不知是心里生气还是其它原因,云魁就听家里人说,母亲回去没几个月就得病而死。没有了母亲,云魁后来始终再没有父亲的音讯,父子俩成了永别。

第二年春天,云魁的姥爷看到家中存余的粮菜吃不到麦熟季节,为了减少人口吃粮,就让云魁出门学打铁去了。那年,孟云魁才13岁。

13岁的孩子学习打铁,其艰辛可想而知,只能慢慢地磨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手艺就越来越熟练了。后来,就跟着师傅和师兄弟们在冀中南一带走街串巷,打造农具家什。那时的赵县、临城、柏乡、隆尧等地都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童年时代日寇侵华给云魁和他的家庭造成的灾难,影响着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打铁打到新中国成立,孟云魁19岁,已经成为一个小伙子,开始掌钳当上了师傅。1953年,孟云魁转到石家庄一个私营小厂继续从事打铁行业。1956年公私合营后,孟云魁到石家庄市动力机械厂做钳工。

1958年调到华北制药厂,这是当时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大项目之一。由于工作出色,他还在厂里担任了车间主任、宣传委员。这样干到1970年,孟云魁随着一纸调令到了石家庄红星机械厂。

说孟云魁是个苦孩子不假,是个优秀的铁匠、钳工也不假,但是,说他是作家、诗人,可能在当时连他自己也不相信。就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文化扫盲班,具备了初步的文化基础。两年后,他又参加了《石家庄日报》组织的新闻培训班,从此对新闻写作着了迷,此后小豆腐块式的新闻稿子不断见报。1953年,他的处女诗作第一次发表在《石家庄日报》上,更加激励了他创作的热情。此后,铁匠的人生便自然与文学创作连在了一起。

40岁以后,孟云魁的身体出现了病症,数次复发心脏病,大概是幼年落下的病根,曾经几次死里逃生,严重的病情已经影响到正常上班。后来,厂里做了研究,同意孟云魁办理病退。这样,50岁的孟云魁就从岗位上退下来,这一年,是1980年。

闲下来的孟云魁,除了调理身体外,充分发挥了他爱好文学的特长。他开始整理自己的业余写作,开始将自己的习作向报社投稿。那时,新时期的文学开始在中华大地全面复兴,由于是基层写作者出身,他的诗作明快、鲜活、接地气,很快被那时的报刊缕缕采用,在石家庄这座新型的省会城市,就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随着身体的日渐看好,孟云魁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他积极参与了省城大大小小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界的顶级人物们频频接触,同他们一起商讨、组织各类文学创作活动。1980年,孟云魁提出了在全市开办工人文学讲习班的设想。在楚庄副市长等人的全力协调下,经过一系列的筹备,19816月份,第一期工人文学讲习班在市文化宫开班。嗣后每期两年,每期400人左右,一般为一、三、五晚上六点到八点,星期日半天,由河北师大和石家庄教育学院10多个老师轮流讲课。文学讲习班连续开办4年,接受培训的学员达到了1000多人。

1985年,孟云魁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始筹备燕赵文学院。他依托与省文联熟悉的关系,组织了一个知名企业家作家座谈会。当时,石家庄市造纸厂的厂长马胜利在会上说,我们企业很需要宣传,还是搞一个企业家联谊会吧。会后经过认真研究,觉得还是把作家也吸引进来。这样,文学与企业,作家与企业家的联盟就成为当时的共识。

19866月份,河北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正式在石家庄挂牌成立。第一届会长由华北制药厂厂长王瑞林担任,马胜利、张兴让等分别任副会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孟云魁担任了联谊会的秘书长。

那些年,河北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是发展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在孟云魁的精心组织和运作下,在各地区城市举办了大大小小许多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产品推广应用会、文学创作采风活动等等,我也有幸成为联谊会的一名会员。同时,联谊会还创办了全国第一张《经济文学报》。

报纸为对开大报,许多企业家创业的事迹通过报告文学的形式在这张报纸上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那时,我经常能看到这张报纸,也经常从那些文章中汲取文学的营养。直到今天,那些报纸还被我精心地保管收藏着。

1992年以后,年逾六旬的孟云魁从联谊会的领导职务上退了下来。但是,他始终关注着省城文学事业的发展,积极地为他文学界的老朋友们,为他曾经支持过的企业家们,为他曾经培育过的学生们出谋划策,鼓励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磨炼,鼓励他们继续搞好文学创作,为文学、为事业、为社会尽好自己的职责。1996年春节,我举办新房落成的乔迁之喜,孟云魁老师欣然到场,随身带来了他的书法作品,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

省城的文化、文学包括企业类的活动很多,由于有着相同的爱好,和这些文学家们、企业家们都有着扯不断理还乱关系,我和孟老师就常常在受邀之列,参加各种活动,经常见面把盏,互致问候,其乐融融。逢年过节,我们还经常在文友们举办的家宴、节宴、喜宴上见面。

小安舍村的李振平,原来是粮站的一名职工,40多岁的那年,硬是挤进文学班刻苦学习,成为孟云魁、刘绍本、赵富山等老师们虔诚的弟子。他在世的年份,每年都要邀请文学界、企业界的朋友们在他的家院中团聚,我和孟老师也都是座中常客。

2001年夏季,我出任河北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孟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是高兴,他说,散文学会是河北文学方面的一个大学会,成立时间早,汇聚了很多文学创作方面的人才,文珊同志、韦野同志、山壁同志花了很大的精力来扶植它,很不容易。你年轻,有魄力,有经营头脑,有经济实力,有文学功底,要协助韦野同志多做一些工作。对于学会工作的重新启动和开展,孟老师还谈了他很多的思考和见解。这些,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20048月份,孟老师找到我,在我的办公室聊了很长时间,虽是古稀之年,他的思维依然敏捷,精力依然旺盛,步履依然矫健。那时,我还在装饰行业协会主持日常事务,是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代装饰市场》的主编。回去以后,他写了一封长达3500多字的书信于我,对我的工作和事业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也提出了许多中肯可行的建议,这使我十分感动。

4年前的一个夏天,孟老师坐市内的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中午时才到达学会秘书处。由于事先没有联系,秘书处同志们下班,他在门口等了两个多小时,这让我很长时间内疚不已。见面后他主动订阅了两个学会的会刊《散文风》和《燕赵诗词》,入编《河北诗人作品精选》。

对于86岁高龄的他,当然在免费之列,但是孟老师不干,他说我有这个经济能力,也愿意为学会出力,剑章同志应该满足我这个小愿望。后来,两个学会的会刊我就安排秘书处每期寄去,孟老师也每期必读,读完后就来电话与我交流沟通,一位老人浓郁的文学情结时常在我耳边回响。

梁剑章:铁匠人生

近年来,孟老师的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从前,2018年的文学班37周年座谈会,他的腿脚已经离不开拐杖,有时要靠轮椅辅助。但是回忆起当年的文学讲习班,他仍然大事如昨,许多年份、教师、学员的名字他都能数得上来。

由于耳朵听力明显下降,逢年过节,我们就用手机短信互致问候。他写下的文字不多,几个字或者十几个字,还常常有错别字,但是,这对于一位高龄老者,已经是全力以赴,用出了洪荒之力。近百年的人生磨砺和沧桑岁月,在这位铁匠与文学相兼的老人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孟云魁老师出生于1930年庚午正月,今年庚子正月,按照民间的计算方法,他已经是91岁高龄。在全国的抗疫声中,我们在春节期间依然贯通了短信的问候。我衷心地祝愿老人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健康平安长寿,继续享受着晚年的幸福。

2018828日起稿,2020222日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