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窗随笔
都是寻梦
王继山
多年前,曾有一篇小稿《难忘启蒙仿影诗》在《新民睌报》"夜光杯"发表,追忆幼年习字描红所据之仿影诗:一去二三里,沿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短文见报,编辑转来杭州朱寿同先生文稿,谓该诗首联对句为"烟村四五家",非"沿村";尾联出句为"楼台六七座",非"亭台"。朱先生写道:"亭台"为名词,与"沿村"不能构成对仗,且"沿村“亦费解。"烟村"为动宾词组,炊烟袅袅之村庄也。"
我当时任纸媒副刋编辑。朱文所指,颇允当,遂编发。
朱文见报,省城高蓬洲先生来稿,谓该诗末联出句为"平台六七座",既非"亭台“,亦非"楼台"。高先生写道:"既言烟村,且仅四五家,当非豪门权贵所居之地,穷乡僻壤,何来亭台、楼台?平台最为妥切。平台,不论土筑、砖垒、石砌,均实用,且与阳春烟景相谐和。至于六七座,则断然不错,否则,便不成十以内之数字序列矣。"
高文所指,亦成理,遂编发。
我的一纸闲文,竟然勾起江南、河北二位老兄对童年旧事的追忆,我心欣然。后得知二位均执教鞭,讲席耆宿也。
朱先生邀我有暇成钱塘之旅,谓西子湖秀美动人,望能来杭共游。
江南朱先生、河北高先生,欣然命笔,非作文也,是寻梦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