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绍本:绘就“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2022-05-10 12:23:43)
标签:

刘绍本

李维世

分类: 名人走笔

刘绍本:绘就“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绘就“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为李维世画册文集作序

刘绍本

李维世教授,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后经基层农场劳动锻炼3年,下过田、喂过猪、种过菜、做过饭,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当时我正在这所学校中文系教书,学习讲授写作课。经常与本系文艺理论课教师一道,并携手美术系教师“以社会为工厂”,进行开门备课与办学活动,比如到海河工地访问采风等。

李维世作为年轻的新教师,到校不久立即投身到波湧的运动中来。经过岁月的磨炼,画法和笔锋逐渐成熟,人们对他的模糊认识与印象,不断地清晰,越发地感到真切而无伪。原来,他是个敢说话、敢作为、敢进取的人。这在当今“要把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奋进中,都是人们所企盼的人才品质啊。

说实在的,对于美学理论和美术规范,由于专业的差异,我本身确实感到隔膜,缺少孜孜以求的探索功夫。好在近些年有幸,读到原在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任教,后调往家乡浙江杭州的边平恕教授,问世多卷本“画论”的煌煌巨著。他在“导论”中便明确标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哲学基础及其发展脉络”。认为:中国古代画论,在世上无以伦比,而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恰是它所以深刻和独特的重要原因。在先秦时代,其主流哲学大体有儒与道两家,尽管措辞不同,但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和实生物”的意思。生命感、生命体验等,正是其精粹之处。后面,有机会读到唐代的画论,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和绘画等艺术极为发达和繁荣的时期,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和总结出的理论概括,实实使人惊讶和敬佩。

除了像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维的《山水诀》、《山水论》外,特别是张璪《绘境》中关于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八字命题,一时成了对艺术审美、意象创造的根本性法则,在画论史上具有恒久的价值。历史在发展演变,说到宋元时代的画论,苏轼的诗画统一观,是他提倡的文人画一大特点。“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及画要有“常理”,文人画能“自娱”等主张。对当时及元明清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刘绍本:绘就“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当然,元代的赵孟頫。汤后、倪瓒、李衍等人,又有新发展;明代画论董其昌等人的“南北分宗论”;清代出现的“反法重道”派,郑板桥的革新派等,特别是石涛的《画语录》,更是我国画论史上极为重要的著作。与别著相比,它建构了一个较为系统与完整的理论体系,核心就是“一画论”:“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恰与儒道两家思想为其哲学基础,印证了孔子《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艺术主张,进而引导产生了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张大千等诸家国画大师级人物。

李维世教授自从1973年登进河北师大美术系教坛,近40年里,衷心坚守中国优秀古典画论文化传统,大胆融入西洋画法有用主张,先后开设《美学概论》《艺术概论》以及《中外美术史》等课程,大约校内校外总有几千人听课受益。同时自身还不断有风景画问世,跟理论著述互为印证与诠释。对这些作品的风格,评价为“清新明快,优美抒情”。正是他努力追术“德艺双馨”人生目标的奉献结果。要知道,“山水写意,绘画传神”,那正是一种人生,一种感悟啊。近读红学家周汝昌《书画记》,提出喜欢美术和书法的人,就不会去想乌七八糟的事,见不得人的事。品格、气味都会升起来,内心精神也提升起来。可见“以美育人,净化心灵”的道理。

李维世教授,初面相见,初识其人,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是热情有加,激情四溢。讲起话来,发表意见,常显思想活躍,语气昂扬。不像我辈有些读书人,敏行纳言,客气自敛,遇到一些场合,能不说话最好别吱声。而这位当时的年轻人,却不顾人们早已习惯的那一套,只管照直说下去。开始时,共同参会的人们,还在心中盘算他会有什么背景和仰仗,如此语无禁忌。后来逐渐接触得多了,时间久了,方知并不是什么别的在起作用,根本上说,一个成熟的文艺理论笃信者,必须时时磨炼自己,心有底气,方可“文以化人,日新其德”。

要知道,依托自然山水而形成的艺术观点和地理知识,往往与文化的力度紧密交织在一起,自然山水不能张口言说自己,而外来的和大量历朝历代的本土精英人士,往往在特定的思想观念、识知逻辑、审美取向和文化心境构筑起环境感知体系,于是,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山川地理焕出另一种面貌与气质。这番文化重建过程,可视为自然山水被世界主宰以画笔“驯化”了 。立足于讲台上的艺术思潮引领者和不断思虑的理论家,必须踔厉笃行,认清本质,培植饱满的文化自信力和自豪感,才不止步于语言口齿的表达技能,进而拥有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览读李维世教授的这卷画册文集,二百多幅油画彩面及其标明的文字,都让人心怀喜悦,有美不胜收之感。这些诠释着他艺术美学的精巧之作,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感悟与启迪。依我看来,以下三方面值得关注:一是作为视觉艺术的后继播种人和辛劳耕耘者,必须立心铸魂,让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在此特别强调的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带领百千青年学子,为美好的时代画像,为奋发的时代立传,为开明的时代求真,为宏伟的时代明德,总之要是贴进新时代的鲜明品格。这样,我们的文学艺术大业,方可格局一新,境界一新,气象一新。

二是心怀读者,人民至上,以终身的顽强奋发和不屈努力,满足嶄新生活的多元要求。有句话十分警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从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起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携手同心,行而不辍。每个阶段的闪光亮点,都是干出来的,哪有天上掉馅饼之类的美差?无论是课内课下、校苑社会,都可见到李维世教授的忙碌身影,汗珠挂满两颊。光是家乡甘肃临洮,他就捐献出苦心经营的风景画力作一百二十余幅;在河北医大二院,为迎接援鄂抗疫医疗队胜利返石,对医护人员再次捐献出美丽风景画品十余件,那是多日积累、细笔勾描的连心制作。我有幸参加了这项捐赠活动,场面十分感人。他在介绍了每幅画面用心用笔处之后,深情地说:艺术就该回归人民。

刘绍本:绘就“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三是激发活力,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他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在美育活动切身体验中,感到对一心扑到美术与设计学习的后辈,决不必“以古为徒”,亦步亦趋,画得死山死水;决不必著文时洋腔滥调,装腔作势,唬人嚇人,哗众取宠。可采取“理性不任性,中庸不平庸,客观不旁观”的态度,在积极探求过程中,拒绝一些“文盲型”评论家在那里颐指气使,败坏兴致,而要以自拟的“座右铭”诗句警钟常鸣:自信但不骄傲,谦虚但不懦弱;聪明但不圆滑,刻苦但不蛮干……他恳切希望自己带出的学生开拓创新,在新的时代有出息、有新境。

我好像接近读懂了,以上三个方面共同在述说历史发展的过去、当今与未来,文脉贯承,直通精神文明建设“国之大者”。愿我们师生,将目光投向祖国的山川大地,勤劳果敢的人民大众,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经验,以充沛的激情、细腻的笔触、优美的塑形,动人的形象,展现时代变迁和真金白银不断地丰裕起来,把优质的精神食粮(包括画论和画品),奉献给抚育我们成长壮大的父老乡亲们。      

写于壬寅虎年初始时刻,实龄八十有四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