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行散记15官渡古镇有个碑林博物馆

标签:
昆明官渡古镇碑林博物馆 |
分类: 游走天下 |
滇行散记15
洛钊
去官渡古镇旅游别忘了去看云南首家碑林博物馆,那里收藏碑刻72方、拓片83幅,镌刻写满了昆明历史。
那些碑刻拓片,静静讲述着滇人的千年故事。直到站在“昆明碑林博物馆”的牌匾前,让人感觉似乎还在梦中——这里拥有的碑刻和拓片,收藏了昆明、云南乃至整个中国西南片区众多重要石刻艺术作品。
昆明碑林博物馆建在官渡古镇,缘起于更加久远的过去。文博人员发现这里是云南碑刻作品的荟萃之地。作为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官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在区内各处,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碑刻。
碑刻其实就是历史上金石学中的“石”。由于其易于保存,传承久远,加之所保留的书法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流变,因此很受人们的重视。
今天,我们之所以那么重视碑刻,除了欣赏它所保存的书法艺术之外,还因为其涉及了大量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宗教信仰、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宝贵的资料对历史的保护、对旅游产业、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都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昆明,虽为边邑之地,但自汉代以来,石刻作品就一直延续不断,现存最早的石刻是出自官渡塔密苴的东汉安帝刘祜“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刻石 ”;此后,如唐王仁求碑、宋地藏寺经幢、元白话圣旨碑、明重修曹溪寺碑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名碑。
早在80年代官渡古镇文明阁建筑群孔子楼院内就建成碑廊,集中保管了30余块散落的碑刻。而且学术价值较高的碑刻基本保存完好,这些都为建设碑林博物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昆明文博人员注重文化创意,让文明阁老建筑变身为新展馆。自古以来,文明阁建筑群就是官渡古镇文化氛围最为浓郁之地:站于文明阁之中,环顾四周的庙宇阁楼,风中传来悦耳的读书声,轻抚双塔的身影,就能感受到这座古镇与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后虽历经风雨,建筑本身也几经磨难,但这种独特的魅力并没有消减。选择这一极具古典人文风韵的老建筑作为碑林博物馆所在地,既可以借助于碑林博物馆这一载体,改变老建筑“只保不用”的“宿命”,继续书写文明阁建筑群新的辉煌篇章;又可以利用文明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碑林博物馆增添浓郁的书卷气息。
藏品中不乏大量珍贵碑刻集中面世。昆明地区迄今发现历史年代最早的石刻碑——“东汉延光四年碑”静静伫立在展厅之中,残存的6行古隶文字无声地传递着近2000年间的沧桑风韵;在它的斜对角,铜凤在上,“凤阙刻石”历经百年风雨,依旧风采不减;“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依稀再现了北宋开宝四年,大理国主段氏联合三十七部出征滇东后会盟立誓、颁赐职赏的鲜活场景;“筇竹寺圣旨碑”记载了那个年代属于碑刻的最高荣耀……
室外,一排排如同长廊般的碑刻作品让人仿佛又置身于那埋藏已久的古文明前。徜徉期间仿佛从汉代行至民国时期,那青石碑刻纸质拓片分布在陈列室和碑廊之中。展览以时间为轴线,通过专题陈列,以大量珍贵的原碑、复制碑和珍贵拓片,全面梳理和展示了这些“石质书库”的传奇历程。
在这些展品中,有不少是难得一见甚至首度面世的珍贵文物。比如“挖清水河碑记”、“金汁河头排耆民呈诉水规碑”、“宝象河平水石底碑记”等碑刻,就清晰地记载了昆明当时治理几条入滇河道的过程,这也是关于昆明六河之一——宝象河治水的最早记录。
而“真庆观兴造记”、“创建妙湛寺碑记”、“具足禅院碑记”等碑刻又记录了真庆观、妙湛寺、盘龙寺等昆明历史建筑的修建过程。
再有,“路南贪官许良安遗臭碑”打破了自古所立之碑或记述功业,或赞誉美名的惯例,给一任贪官恶吏留下了千古骂名,如此之碑,在碑林中也可称独树一帜。
碑文写道:"古无有为贪官立碑者,有之,自路南始。夫流芳遗臭,皆自人为,分道扬镳,亦各有别。其人而为流芳也,则碑从而芳之;其人而为遗臭也,则碑从而臭之。其碑同其所以利民害民者则各异。路南县长许良安者,实我邑空前绝后之贪官。去不有迹,何以惩前,臭既永遗,允堪毖后……然其在县一切卑污阴险劣迹,实有足以遗臭万年者,若不为之刊碑勒石使垂永久,何以抒众愤而戒后人也。爰为之记。"此外,碑文还记下了许良安的贪污事实纪要。
纵观这些碑刻,或书法优美,或补史阙遗,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民俗、水利、交通等方方面面,这些内容有的因为细小繁琐而未能见诸史志,却有着反映彼时民俗民情的作用,是史志所不能替代的。
昆明碑林博物馆虽不宏大,但走一圈下来,仍感其人文、历史、书法、科普相融合,收获满满,不虚此行,成为我们了解和认知昆明乃至其历史、地理、人文、现实的一个课堂、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