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的渡坊水村

标签:
鹰潭贵溪旅游随笔 |
分类: 游走天下 |
古韵悠悠的渡坊水村
洛钊
走进贵溪市的渡坊水村,放眼望去,赣西北丘陵,远山连绵,天工造物,偶得十里平川。行步其间,一直在水做的风景和溪水环绕的乡土里行走,农田阡陌,小河相系,古井点缀,山与水的交融,农舍与田园的描绘,如画一般根植于梦境。
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渡坊水村,也是一处远离市井喧嚣的桃花源古村落。位在贵溪南部,贵塘公路穿境而过。村名最早称“富房”,后改称“土蕃”,现在称作“富坂”、“渡坊”。全村现有农户不足三百,人口不足千人,耕地不足千亩。潘姓传人,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潘氏宗祠坐落在村口,位置显著,青砖墙,麻石基,装饰古朴凝重,由四面的门屋、廊庑围合成一个长方形院落,规模恢弘,24孝浮雕环墙,护佑宗亲平安,保佑后裔腾生。
村子不大,却守住了原味原乡,留住了记忆乡愁。渡坊水村秉承尊重自然、顺应天意、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新农村建设不被现代文明裹挟,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村庄的历史形态规制和文化,因地制宜的改善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条件,让村民既能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提升,更能守住故园,守住老祖宗留下的不可复制的有形和无形的遗产,那才叫“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们在江西“三清媚”文学会毛会长率领下来到渡坊水村,一个偏远而古老,因水而富足,因水而美丽,因水而生动的古村。而这一方土地间那些与水之有关的风物与古迹,故事与人文,传说与现实,像汩汩细流总能让人情思神往。
古村有青砖碧瓦,凝结着侧畔古韵水车咿咿呀呀的乡音,一花一木皆灵秀,倚山傍水地话着乡愁。百年老水碓,风雨古石桥,远透着诗意与你对话,这里是承载着历史的渡坊,更是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渡坊。
一条沧桑斑驳的石块茶马古道穿村外而过,舂米水碓诉说百年历史,远望五色水稻田里秀出LOVE,还有明清石拱桥、古祠堂青砖碧瓦雕孝经、擢秀第旗杆石墩……借着建设秀美乡村的东风,渡坊水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靠产业支撑,创新特色,着力打造以水口文化为核心的渡坊美丽水村,以旅游带动全村产业发展。
走进古村,但见钩机作业,尘土飞扬,新修建的乡村文化广场已初见雏形。这是新农村建设中特意为村民修建的“徽派”文化长廊和乡村文化大舞台。村民说原来这片地方是一个大臭水坑,苍蝇蚊子乱飞,气味难闻。近年来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久将来,晚上我们就可以来这里打球、跳舞、聊天,看戏,村里美得连我们都不敢认了。村民的直言快语凸显着满满的知足赞许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渡坊水村,由国学家易中天教授题名的古村落。一个古村名,涵盖三个关键字。渡、坊、水。渡乃渡口,坊乃古建牌坊,水乃江南古村落的水口,那是全村的命脉和灵魂。
不知何时起,古村先民告别故乡,乘一叶小舟,双手抱拳辞别乡亲与渡口柳下,沿着小河漂流汇入信江走出赣西北,走入南昌,走入闽北,走入潇湘。风雨沧桑,闯关经商,经历多少年后他们又回归家乡的原点,这个小小的渡口。
从此渡走向彼渡,从古代走到现代,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轮回,像是旷世难逢的一种机缘,更像是前世今生修为得来的一种情愫。
人们说渡坊水村之水,实属富贵之水,天上之水,也乃民生之水。如果我们来到这里脱离历史与人文,一个地方文化的厚重是无从谈起的。据说,渡坊水村有着浓厚背景的历史人文,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
踱步渡坊,我看到村庄周边的稻田和山林并无甚特异之处,水却很是妖娆。那一条清澈见底穿村而过的河,叫宋溪河,渡口桥侧有古渡标牌,参天古树郁郁葱葱,浓阴蔽地,树旁我们看到水车、水碓、水磨等传统水利机械。村内的水碓、门楼和大量旗杆墩为该村历史遗存,其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当是渡坊的重点景观。
水主财,水就是财富。聚水才能生财。水深则财厚。因为水有鱼虾捕捞之利,灌溉土地之财,舟楫交通之便。足见“渡坊”二字有水有土,村庄策划打造,实在需要立足本土做足水土文章。
我的名字有山,却一直喜欢水。小到沟渠池溪,大至江河湖海。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多姿多彩的。喜欢和水亲密接触的感觉。喜欢听大江东去的涛声,也喜欢聆听溪水浅吟浅唱的叮咚,既可愉悦得意的春风,也可抚慰受伤的心灵。
一溪之水,一坊之地;水从坊出,坊与溪水为伴;古渡百年,育一方水土,惠一方民生。渡坊水村让饮者惊叹,让游者注目,让居者安康,也让我们这群远来的不速之客,众生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