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2017-09-06 10:57:08)
标签:

文化

随笔

正定

阳和楼

分类: 游走天下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七位古稀铁道兵老战友在正定民政局老局长老战友刘锁群邀请下重聚古城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七位老战友和夫人重游正定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洛钊

正定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惊羡的历史文化遗存,摘取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这些年面对美誉,他们不仅感受骄傲和自豪,更饱含热爱与忠诚,满怀责任与担当,继续挖掘与求索,大力传承与光大老城的惊艳。

风雨阳和楼,梁思成说胜过古罗马的凯旋门
正定,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之说,九楼之首当推阳和楼,“九搂匝地拱阳和”。正定县城标志性建筑就是阳和楼,“传此门为子城南门”。它建于金、元之间,元、明、清均有修葺。
纳新在《河朔访古记》中说:“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持阳和楼为正定城南门说。
杨俊民《重修阳和楼记》“世传此门为子城南门”,“阳和楼者,镇府之巨观也。横跨子午之逵,夐超阛阓之表。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
1933年4月16日,我国古建泰斗梁思成先生不惧兵荒马乱,轻车简从来正定考察古建筑,在随后书就的《正定调查纪略》中这样写阳和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发现",梁先生对阳和楼则情有独钟:"沿南大街北行,不久便被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拦住去路,很高的砖台,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这就是《县志》里有多少篇重修记的名胜阳和楼"。当年梁思成先生登上阳和楼,写下了"凭槛送目,可抚四塔","北瞻恒岳,南瞰滹水,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的感慨。梁思成先生还为阳和楼照了很多照片,现在能见到的阳和楼照片,多数都是梁思成当年拍的,这也成为今天重修阳和楼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正定已有许多庙宇古迹,但这些庙宇在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能撞脸。而阳和楼却不一样,将阳和楼放在中国建筑史、尤其是元代建筑史中进行比较、评价,那么它是"孤品"和"奇迹"。梁思成老先生对于阳和楼在文革中被毁十分惋惜,多次扼腕,建议重建阳和楼。它的价值就在这里,因为它是孤品,只有正定有。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东侧有阶梯可上下。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人由洞中穿过,“予人的印象,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两门洞之间,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 
单就交通而言,两个门洞,分道行驶,大大缓解了人流拥挤。我们的祖先早在700年前就创出了双行道的典范,这在世界交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阳和楼上文人啸聚唱和,声震云天
老年间,阳和楼上文人骚客,登高远望,吟诗作赋,啸聚唱和,歌咏不断。正定的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齐名,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创作的《梧桐雨》被戏剧界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悲剧之一,他的《墙头马上》被列为中国古典戏曲十大喜剧之一,与《西厢记》、《拜月亭》、《倩子离魂》合称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是我国民族戏曲的传统剧目,深刻反映了元代的社会问题。
正定阳和楼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的场所,令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解放前被拆毁,关帝庙于1966年冬,那个寒冷的“文革”之冬,也被作为“四旧”遭野蛮拆毁。
所幸2008年正定阳和楼已纳入复原项目,项目初期投资概算为450万元。显然当年修复费用杯水车薪,修复起来因现金掣肘,进展缓慢。直到最近两年才大手笔注入巨资,举全县之力,借正定首届旅游开发大会融资才使风雨阳和楼,煌煌然挺立古城中心。
正是有了阳和楼这个交流的平台,才奠定了真定元杂剧的历史地位,此后,正定的戏曲事业一直长盛不衰,清末成立全国第一个票友组织蓝菊社,至今,正定的许多老年人仍津津乐道正定票友多次与梅兰芳、奚啸伯、梅葆玖等大师的交流,甚至还为大师们在正定的演出临时救过场。

正定文脉丰厚,厚积再薄发
元代,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据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文人雅士喜欢登阳和楼把酒临风,吟诗作赋,聚集在阳和楼上研讨作品,交流创作心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和楼就是元曲的摇篮。
古城正定历史遗存颇多,它们是历史的活化石,史证着历史的缩影。人们都认为“临济儿孙遍天下”。临济宗在我国佛教史上有着重彩的一笔。僧俗景仰,享誉禅林,播远海内外。人们都愿把正定喻之为佛城,实不为过。历史上,正定也曾是道教兴盛、儒学发达之地,彰显了正定文化精髓的包容和大度,在现代精神支撑下,三教在正定得到精神家园的栖息和共生。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大高峰,其文采令人陶醉,为之倾倒。然而,至今被人们广为追求高雅境界的当属唐诗、宋词,始终焕发着持续的生命力。相形之下,元曲似乎退位到了被遗忘的角落。做为元曲北方发源地的正定,一批文化挖掘者正诊断梗阻,疏通经络,弘扬特色,继而挽救重铸“弦诵之声、往往相闻”的盛景。
 如今,阳和楼上是正定县河北梆子剧团排练场,每日锣鼓铿锵,唱腔高亢,在阳和楼的西侧,一间邻街的舞台上,每日有一群戏剧票友自发聚集在一起,唱着苍凉的腔调,续写着元曲的遗韵。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我们老战友和家属重游正定古城,谢谢老战友刘锁群周密安排,热情接待!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正定阳和楼的惊艳
我的石家庄老战友们,都已年过古稀,年轻时在大兴安岭的铁道兵部队爬冰卧雪修建国防铁路和公路,服役最少5年,最多18年,精忠报国终不悔,老来精神矍铄度晚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