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柴建中书法作品集》作序

(2012-11-10 15:31:52)
标签:

文化

分类: 激扬文字

 

为《柴建中书法作品集》作序

《柴建中书法作品集》序

椽笔惊雷唱大风

赵富山

古人云:为武之道,能征善战;为文之道,笔墨丹青;文可治国,武能兴邦。可敬者,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年逾八旬的书坛宿将柴建中正是这样一个人。

柴建中家学渊源。家父柴云霖,是旧知识份子,古建筑大师。他自幼受父辈教导,九岁练书法基本功,特爱钻研中国象形文字妙用的结构成式,把古篆、古隶、融入柳、魏、颜大师的书法真迹,进行笔态的刚柔变化,使隶书、篆体的每一笔在运作上都有足够的“精、气、神”。运笔既要达到结构合理,又要在艺术的角度上达到引人入胜、耐人回味的高度,很多书法大师称其文字造型运笔为“润合体”,有自已独特的风格所在。

柴建中是当代陕西渭南书坛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其书法以碑书为基,篆隶名世,重视对书法传统渊源的继承、探索和创新,主张转益多师、融会贯通。其作品醇厚朴茂、稚拙大气、个性强烈、风格独特。有多幅作品被各地美术馆收藏。

小时候柴建中常临《多宝塔》和《玄秘塔》。自此在书坛拓展铺设的是一条碑学之路,企盼的是对远古优秀传统的借鉴和挖掘。他兼收并蓄,对秦汉、魏晋、六朝碑以及宋元明清书法均有涉猎。其艺术风格的朴茂、凝重、古雅、率真和自然天成,是他创作遵循的根本基调。

柴老先生的书作,以隶书见长。他吸收了甲骨文、象形文字的精华,有一种自然美,庄重、生动、老辣,枯有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风格独特,自我纳新。他的小隶彰显出先生非凡的功力,大隶则稳笔舒展,雍容典雅,招人喜爱。

他的书法作品及人品凝为一体,时刻不忘讲政治、讲和谐,讲改革开放、讲国家的建设成就,讲人民群众的修心养性、健康向上的内容。他生于山西永济,成长和工作于东府渭南。退休多年后,在西安经商,不料,他的书法却成了经商中的公关内容,许多大客户成为他书法作品的收藏、爱好、宣传、推广家。书法成为他的商品“公关大使”。给他生意上增添了不少秀色和花絮。

早在文革中柴老就研习书法技艺。他崇德尚贤,敏而好学。当时没有历代碑帖,他就以舒同的书法作品为范本,坚持数年,笔耕不辍。70年代,他又临习多位书法大师的墨迹。70年代末改革开放,文化复兴,书法艺术也得到勃兴。柴建中如遇甘露。但他审时度势,在浩瀚的历代碑帖中寻找着自我。他潜心研习“二爨”、《崇高灵庙碑》、《好大王碑》等。他深谙熟悟《爨宝子》的精神内涵和风神意态,这使他的创作终于可以借古开今,奋臂云兴。

近年,柴老叶落归根,返回故里,当熟知者洞察到他的书诣时,无不交口称赞和刮目相看。其实,柴老的书法造诣的确是年久资深,他九岁就拜陕西“柳宗元派”的书法大师何文轩为启蒙导师,柴老从学“宋、隶、篆”开始,写得一笔好字。油印时代,柴老就是渭南当年最早的“铁笔王”,他刻的蝇头小宋很有魅力,在那个年代没有打字机,许多单位的宣传品,教学资料都是由他刻写制版、油印。许多展版资料上的书法、地图、版画都是他的热门强项。小渭南市时代的八年规划,是他主笔绘制图纸,尤河公园的前期规划图纸是他的精品佳作

柴老潜心于书法,确实需要一种精神。立言、修身、躬行。在传统书法的沃土里辛勤耕耘了数十年,他最终找到了自己书法创作的切入点,那就是执着地对“二爨”的揣摩练习。他取《爨宝子碑》楷隶相间不计工拙的天然神态,和貌似古傲实则幽默的视觉感受,创造出了难度大品位高的作品。

他大胆果敢地将《爨宝子碑》与《好大王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充分展示自我风格的创作样式,实现了他对碑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乃至整个书法创作观念上的飞跃和升华,其精神内涵似比《爨宝子碑》更显轻松逸闲,比《好大王碑》更劲健天然,甚有儒雅气格。

譬如他书写的“剑胆琴心”“春华秋实”对“二爨”不仅得险奇、多姿之形,更是抓住了魏人之神韵,在结字、用墨上表现手法不拘、活而有度,已初步形成自家风貌。能将“好大王”的雍容大度、不计小美与俏皮、辛辣较好地结合,实非易事。

凭着多年打下的扎实的基本功及解悟书法艺术的非凡灵感,柴建中终于形成了他今天的书风:收纵自如,谋全局勿忘营方寸;虚实得当,施技法应知写性情。从此,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站得更高了,使他看得更远了。

柴老从历代遗留下来的残纸断碑和简牍遗书中感受出文化所承载的份量,那种历史的沧桑之感每每感动着自己,创作冲动驱使他在这种审美精神之中追寻“有意味的形式”语言和笔墨感受,通过点缝的飞舞和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从自然万象中净化出抽象的线条和结构之美,来诠释生命本原和书法文化的微言大义。

中国书法有各种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美。篆书、隶书和楷书偏于静的造型性的美,行书和草书偏于动的音乐性的美。唐代的孙过庭说:“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前者指的是造型性的美,后者指的是音乐性的美。

再看柴老的隶篆作品,绝少那种机械的操作和僵硬的格局,随意和散淡再加上用墨、用笔的灵活而赋予了每一个字生动的活力。正所谓“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纵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骂风流者也。”(张怀瓘《书议》)。

柴老的书法,无论是楷、隶、行、草,须以书法美学观之。它给人们的印象是长虹之势,阳刚之气,雄浑豪放,神工化一。其次,就是法度精准严谨,出神入化的笔法和线条,尽情展现出书家力透纸背的功力,不由得令观赏者赞叹服膺。

比如减小线条的粗细变化,让线条的形质更加丰润饱满,少用枯笔淡墨,折笔多角,横竖增加波折,结体左右倾侧,大小错落,上下连绵,强调使转,回环缭绕,尽量外拓,矫健畅豁,线条运动感强化,上下笔画的间隔时大时小,使结体造型的外向张力加大,这些手法的运用,都使得柴老的以其独特“风神骨气“而富有生气、力量和阳刚精神。

记得1994年秋天,一位书法家去看望在医院养病的董寿平老先生,董老还在病榻上为他讲解《书谱》,并当即书写了“真不通草,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几句孙过庭的话以示勉励。

从柴老的篆书“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可以看出其作品更加醇厚朴茂、稚拙大气、个性强烈、风格独特。其作品亦能师法造化、博采众长、水墨酣畅、自出机杼。

当人们议论一个书法家或画家文艺修养的高下时,常意味着他对诗的理解以及作品中表达诗意的实际才能。书家兼擅绘画且擅诗文,是值得羡慕的。笔者以为,柴老的可贵固然是诗书画皆能,然更可贵者是他有一个诗意的灵魂。这个灵魂里包含着对古典文化的厚爱,对哲学思想的渗透,对人生世事的积极、豁达,对艺术生涯的挚诚……

粗粗浏览柴老的作品,是他累年辛勤劳作的结晶,除了他对书法传统渊源的深刻领悟和实践外,重要的是与他长期的艺术生涯不无关系。他不经意地把黄土高原的坚强、威武和豪迈,老百姓生活的热烈、活泼和艰辛,置换浓缩成书法创作中的豪放、大气、激情、意境融会化合,使他在创作中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柴老的书法作品淳朴、雄浑、博大,势与天通,余音绕梁。不论是写丈二四字的大字作品,还是写不过二尺数十的小字作品,他展现给观赏者的,总是尽情尽兴之作,似灵珠荆玉,皓月凝辉,明照四海,独秀中皋。其中有丈二的四言对联和行草书八条屏等;有八尺长的《陋室铭》条屏,以爨体、隶属或金文鼎篆创作而成;也有横贯左右的鸿篇巨幅,还有一些形式多样且生动活泼的精品佳作。

作品书风基调以小爨为主,辅以北碑、汉隶,兼及行草。视觉冲击力强烈,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柴老的书法作品有如此的视觉感召力,是与他始终植根于传统、不断实践探索息息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柴老的书法作品给予了肯定和极高的评价,称他为“中国书坛写金文鼎篆第一人”,有“正大气象,儒将风范”。                      

柴老胸怀洒落,旷朗无尘,博学文雅,淡泊神宁。他的文人气质、品格和追求,成就他热爱浑朴博大的书艺风格。

书法创作既要求在形式上多样,又要求在形式上统一。观读柴老的书法作品,一点一画,或长,或短,或中锋,或侧锋,都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无论是雄强豪放、沉厚博大的大字,还是惊浪奔雷、激情纵横的行草,都是他气质、品格、素养的集中体现和书法艺术个性化的集中升华。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观于圣人之门者难于言。柴老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书法生涯,使他书艺卓著;从书法爱好者到著名的书法家,成就也非同一般。“行文犹布阵,运笔自天成。”几十年来,柴老乐在书中,神游物外。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柴老虽声名显赫。但他谦虚谨慎,简于应酬,勤奋好学,把工作和茶余饭后的时间,几乎都用于读书和书法创作。因此,他能以静悟动,道法自然。我们期待他的书法艺术将会不断走向丰厚和完美。

 为《柴建中书法作品集》作序

为《柴建中书法作品集》作序

 《柴建中的书法艺术》由朱吉荣先生主编,即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才女风飞扬
后一篇:送寒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