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常怀悯农情
(2024-09-02 21:30:49)
标签:
杂谈李振江 |
分类: 名人走笔 |
老骥常怀悯农情
洛钊
家博情怀的晚年寄托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小安舍村,春风浩荡。在这个省会郊区的小村庄,有座远近闻名的家庭博物馆,馆长是省直退休的老教授李振江。
李振江196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山西雁北地区任教,后返回石家庄任教。1984年,他开始在刚刚成立的中共河北省委讲师团工作,一直到退休。李振江说:“我在天津上大学读的是历史系,受历史的熏陶,对民俗方面的东西很感兴趣,当时,老师还给我们留作业,要我们趁寒暑假回家,大家调查自己所在村的‘村史’,我调查过当时的村干部,现在他们大都过世了,从那时起,我对农村的民俗文化更感兴趣了。”
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李振江决心把涉及农村生活的用品和用具搜集保存起来。李振江回忆说:“我哥哥李振平是个农民,他在世时,在村干部支持下,曾和其他村民写过《小安舍村志》,但因他和主要参与者的相继离世,写村志一事被搁置下来。李振江意识到今天农村的许多东西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他知道这些文物一旦消失将不可复制;如果能建一座农村博物馆收藏昔日农民生活就好了。这个想法,成为他筹建博物馆的初衷。
后来《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出台了,规定个人可以申请投资创建博物馆,这让他吃了定心丸。
2006年,李振江在家乡的四层楼新居落成了,场地有了,他决定将拟建的博物馆就建在自己的新居。从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过程。搜集、运输、整理、上架,写说明,他把自己的全部退休现金都投入进来,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现在他的博物馆分4个展藏室、3个收藏室、一个展厅和一个藏展台。李振江目前已搜集到近3000件农村民俗的藏品,共分262种、12大类。藏品类别有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文物类和文迹类等。展品开设了《耕种擦耙农具》、《纺织工具》、《建筑器具》、《炊餐用具》、《村宅小楼资料》和《村志文迹》等专栏。
我看到大部分藏品都摆在玻璃柜子里,有的大件的生产工具就放在展藏室里。放在展柜里的有马提灯、汽灯、养猪饲料供应证、炼钢纪念卡和各种纪念章等,大件的诸如铡刀、织布机、纺车和风箱。老李还为每件藏品编了编号,只要一看编号就能知道该藏品属于哪一类的哪一种。每一件藏品都有一个故事,他指着两个一样的马提灯说:“这两个灯是我那年花80元在邢台隆尧购买的,购买时费了很大周折。”
而一张“养猪饲料供应证”是石家庄市粮食局1957年颁发的。老李说,这张证是我们家家藏的。1957年那时,人吃饭都很困难,别说牲口了,如果要养猪,得先办养猪饲料供应证,没有证是养不了猪的。在新居的楼下,李振江指着放在小木车上的擦子和耠子说:“这是我从鹿泉购买回来的,现在找到这样的农具已经很难了,我的鹿泉同学给打问了好长时间才找到。”此外,在一片空地上,还安置着一个可以碾粮食用的碾子和碾盘。李振江说:“它们原先是我们村废弃不用的,我雇民工将碾子从河滩里弄回,又雇吊车把碾盘弄回,从村里和无极请来木匠和石匠,共花了2000元才将它们安置好。”
2007年10月19日,“李振江家庭博物馆”正式揭牌成立了。它是河北省首家明确打出“家庭”字号的博物馆。“沧海遗珠堪可记,梦里家园慰吾心”,李振江,一个有着教授头衔的历史专家和他的家庭博物馆,就是要寻找那被人忘却的遗珠。
您见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社员下地干活的劳动分配单吗?您见过过去使用的纺纱机和织布机吗?您知道在使用播种机之前农民们用什么播种吗?您知道在没有手电筒之前农民晚上出门使用什么照明设备吗?如果您不知道又想知道,请跟随我走进李振江的家庭博物馆。
您想体验卤水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红薯粉条是怎么漏出来的吗?您想体验暖风垂柳下的辘轳打水吗?您想过把自己推磨碾棒子面的瘾吗?您想在高楼临立的都市中找寻一块田园风光追忆往昔岁月吗?
我们太现代化了,以至于我们与远古越来越陌生。
我们太新潮了,新潮到似乎忘却了曾经的我们。
现代化使人们逐渐淡忘了历史的音符,然而忘记就等于背叛。我们不应该忘记,因为在辉煌的时候,看看身后留下的影子似乎有着无穷的美丽。
李振江的家庭博物馆似乎就是告诉人们:我们曾经是这样!
诗人讲过一句话:我们可以不懂诗,但我们不能没有诗意的生活。缺少了诗意的生活,我和你的世界将暗淡失色。李振江说何况我们肩负的使命任重道远,我们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天地自然,无愧于生命和生活,更应该无愧于自己教授的称号和悯农的责任与良心。
让我想起顾炎武的诗句“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
在筹备李振江家庭博物馆之前,他得到了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那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中也明确规定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资设立博物馆,这让李振江心里更有底气了。他所做的工作对社会来讲,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人们不忘过去,留住历史,展现人迹,保护文物,丰富馆藏,还发展博物馆事业;对家庭来讲:提高家庭文化品味,并能以环境薰陶教育人,使后人了解历史,启迪来者。
李振江的家庭博物馆集收藏、纪念、博展于一体,即集中复盖了收藏馆、纪念馆和博物展览的内容,它又面对最普通的基层居民群众,旧社会讨吃生活的讨吃棍,在他的博物馆也留有位置;它突出表现民俗文化,以民俗器具为主要藏展对象。他的举动很快引起了河北电视台、石家庄日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众多媒体的关注,他们纷纷予以了报道,河北省民俗协会会长等文化名人人也纷纷驱车于此观看、研究。自此,前来拜访、观摩的人络绎不绝:有圈内同好,更有普通市民;周围的村邻不时会带来孙辈参观,以藏品为孩子拓展知识,打开想像的空间。
让乾坤现于微细之中
李振江是个细心的人,他把所有的展品整理后归类安排在展柜里。“我平时就不爱丢东西,在这里展出的东西90%都是我们自己家的。”最让人称奇的是,李振江爱人聂贵珍还有一份1973年到1983年在生产队劳动时的社员劳动分配单,上面详细记录了聂贵珍一年挣了多少工分,应该分配多少钱,家庭预支了多少,最后实际分配多少。因为年代久远,清单的字迹不太清楚了,李振江就自己打印了一份和原件放在一起,这样大家对展品内容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展出了过去的粮票与各种纪念章、农村里用来播种用的耧、打铁时用的铁砧座、各式各样的镰刀、晚上出门用的马蹄灯与煤油灯、过腊八节时的腊八灯、筛面的锣、端菜用的条盘、各种旧式家具、织布用的织布机、纺线用的纺车、50多年前的紫花土布。另外,李振江还搜集了很多日用品,比如过去使用的碗、梳子、旧式棉衣等等。这些东西不但让驻足观看者想起了过去的日子,也让人深深感觉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俗文化专家说李振江的家庭博物馆是“家庭文化史研究的资料宝库。”
展出的物品中还有的是他托朋友从外地买回来的,“这两个马蹄灯就是花几十块钱买来的,还有这些织布机、犁地的器具也是往返隆尧、邢台等地买来的。”
李振江家楼后曾经是个垃圾堆,他把地方清理出来,摆上了石磨、碾子等农具,“这个碾子是我雇了一台10吨的大吊车运过来的,又请来木匠和石匠,才把把它安顿好。”李振江说,还有一些藏品是他捡来的,发现时已经被主人丢弃了,但这些在李振江眼里都是宝贝,他拿回来要好好收拾一番,才能让它们恢复原样。为了丰富自己的展藏,李振江还写了致村民们的一封信,广泛征集民俗用品,很多热心人为其送来了他需要的物品……但李振江说,这还远远不够,很多的百姓还不能理解他办博物馆的目的和真实想法,他下一步的计划是要挨家挨户登门拜访,争取把工作做到最细。
宏伟蓝图映灿烂晚霞
李振江已经66岁,但在他身上,我们似乎找不到他停滞的步伐。大有黄昏之美胜朝阳的势头。他说自己的这个博物馆还只是初现雏形,现在他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搜集展品上,但是他希望他的家庭博物馆能够和其他部门合作,把他所在的小安舍村建成一个类似“乔家大院”的旅游景点,让已经消失的历史重现现代都市,让更多的现代人能到小安舍村体验耕地种地、磨面做粉、织布、做豆腐的乐趣,在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为此他还亲笔给石家庄市园林局、石家庄市规划局写了信,包括远景规划的设想。
这就是李振江,一个行走在夕阳中的风景,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缩影。
沧海遗珠堪可记,梦里家园慰吾心。李振江希望更多的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将越来越多的目光和视线投注于此,共同做起这个惠泽民生的“家庭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