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去天津给岳父母清明祭扫,在西城寝园那一大片密如丛林般的墓碑中意外发现了石挥的墓地。
说起石挥这个名字,现在许多年轻人可能不熟悉,石挥可是我国著名的电影话剧演员和导演,是那个时代的明星,名气大得很。我们这把年纪的人小时候没少看他拍的电影,像《鸡毛信》、《天仙配》、《我这一辈子》。
石挥生于天津杨柳青,出生后不久随父母迁居北京。石挥出生在天津大户石家,石宅的院子可真是大,据说那专用来演戏的小剧场,就坐得下上百人。据说飞机从天津上空经过时,都能看到他家剧场的房顶。房顶上有一个大寿字,字体特别长,寓意长寿也。
天津的石宅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具现代意味。在那个年代,整个大宅已经是集中供暖,那个大锅炉房在院子的西边,冬季西风转盛,正好让那个对着西边敞着的大炉子炉火旺炽。天津临海,地下水位较高,石宅为了防止地面返潮盐碱浸润,在砌墙的时候还专门在墙里加了木条以防盐碱破坏墙体。
在四十年代初,石挥参演了30多个剧目,无论正面、反面、青年、老年、喜剧、悲剧,各种角色他都能驾驭自如,特别是他饰演的《正气歌》中的文天祥,《大马戏团》中的慕蓉天锡,《秋海棠》中的秋海棠,更是令人叫绝。
因此,1942年石挥被报刊与观众舆论评为当时的“话剧皇帝”。他主演过22部影片,导演了3部影片,其中《我这一辈子》是他根据老舍的原著自编、自导、自演的优秀作品,此片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1953年以后石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54年石挥导演的影片《鸡毛信》,荣获1955年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这是最早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儿童故事片。1955年导演的戏曲艺术片《天仙配》,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引起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梅戏热潮。
石挥才华横溢,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既注重内心体验,又精于外在表现,是我国演技派表演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成为中国独具风格、成就卓著的表演艺术家。1957年11月,“反右”运动中,石挥含冤而死。
1979年2月,上海电影局召开大会为石挥平反。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还说:“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1995年由广电部,中国电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世界电影100周年暨中国电影9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石挥被称为最有君王气质的表演“鬼才”。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上,并不缺少循规蹈矩的好演员,而像石挥这样“离经叛道”的鬼才却屈指可数。他自导、自演的《我这一辈子》,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称做“平民史诗”。
话剧皇帝石挥的形象虽然很一般,但他的表演却不一般,说他是话剧皇帝,一点都不为过。他的魅力乃是从平凡中升华起来的一种华美,现当代电影话剧男演员数不胜数,而石挥是其中最璀灿的一位。
石挥死于盛年,年仅42岁。他的结局和老舍一样,都是跳水自溺。不过老舍是跳湖,石挥是跳海,比老舍似乎更悲壮一些。中国文人自杀多是迫于政治高压,具有抗争的意味。中国文人的自杀有传统,屈原的投江到现在被演变成一个国民节日。可惜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石挥?
评论家认为,40——50年代的中国电影男星一个是赵丹,一个是石挥;石挥与赵丹比,赵是光彩夺目,一上来就光彩夺目,像一杯烈酒,一开瓶就让人闻到浓烈的味道;而石挥的表演却更像是一杯好茶,需要我们慢慢去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是石挥的外甥,这简直是让人对这甥舅二人从心里叫一个好!于是之在《茶馆》的表演才华得到充分发挥;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员石维坚据说也是石家大院的后人。
永远的石挥,陪伴着他的母亲石太夫人,静静地安眠在天津西城寝园,也常驻在他的观众心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