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崔永元白岩松水均益朱军王小丫董倩央视杂谈 |
分类: 民主之路 |
比如白岩松原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水均益原来是新华社的,都是“台聘”来的。水均益成名以后,新华社有的同志就说,水均益原来在我们这里算什么啊,怎么一下成名了呢?因为新华社老人太多了,他很难冒出来。敬一丹、肖晓琳、朱军、王小丫、董倩、王志,都是这样进来的。有不少人还直接找到我,推门进来就要求到中央台工作。
比如敬一丹原来是黑龙江电台播音员,到北京读研究生,在《新闻联播》实习。我审片子时她就认识我了。实习结束,她突然跑到我的办公室,说我实习完了,是不是可以留在这里?我看她形象不错,业务也好,就留下了。
还有原来长沙市电视台的肖晓琳。她到中国社科院读研究生,在《新闻联播》实习时就很爱提建议,老给我写建议信。《新闻联播》的编辑还批评她,说别老给台长添麻烦。她也是临走来找我,想留下来,我就让她留下来了。她还嫌不够,又给我介绍了一个,就是后来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当家播音员徐俐。
崔永元原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但是我在电台时并不认识他。当年选拔这一批新主持的时候,真的是沙里淘金,不知道过了多少人才能被留下来。来了以后,我都只是在荧屏上看见他们,他们很少来找我;经常找我的人,没有本事,我也不会重用。我听说小崔后来得了忧郁症,实际上是因为他经常想问题。大家看到他在现场很幽默,那是因为他平时总在思考、积累这些东西。如果他不那么敬业,不爱思考,他的工作岗位很好啊,就悠闲地做嘛,也不至于得忧郁症。
据说白岩松原来在《中国广播报》的时候吊儿郎当的,但到我们这里来以后非常敬业。这个反差有意思,从我来说,就是要为这些有才华的人搭建一个能够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那时候我们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你只要有本事,我就给你提供一个平台,做得好就留下,做不好就离开。
现在仍活跃在央视荧屏上的一大批名播音员、名主持人,以及幕后的众多制片人、导演,都是在杨伟光时代“出道”的。若不是当年杨伟光“发明”了全新的用人制度,打破事业单位的“编制”壁垒,他们也许就不能迈进央视大门,或者得不到重用。
现在他退休“管”不了这些人了,不过所有见到他的人仍尊称他为“杨台”。杨伟光很喜欢这个称呼。他说,在担任过的一系列职务中,他对中央电视台台长感情最深,“杨台”二字,是他一生最为荣耀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