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拾遗(二十六)如皋古城的遗存——东大街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旅游札记 |
如皋市虽然只是江苏省的一座江北小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原本的如皋只是一座古村落,东晋义熙七年的公元411年,如皋建县并成为县治所在地。
北宋庆历年间,如皋古城开始建古城门楼,元朝末年城门楼毁于一场兵乱。明朝初年重新修建城门楼,明嘉靖十年的1531年,城门楼改建为一座三间谯楼,楼上设钟鼓用于晨昏敲钟击鼓报时辰。三年后如皋知县刘永准划定了城池,建起了先春、集贤、宣化、丰乐、北极和拱辰六座城门。这时的如皋城没有城墙,只有一条环绕古城的玉带河,除了六座城门外的桥梁外,还建有玉带桥,太平桥、望月桥、沙家虹桥、曹家桥、燕桥、雁桥、文定桥和武定桥,成为如皋古城的对外通道。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为抗御倭寇骚扰,又在老城外围建起一座完整的城墙,开辟了四座城门,这就是西面的日门,南面的澄江门,东面的靖海门和北面的拱极门。各城门都建有谯楼,门外各建一座吊桥,城外建有一条宽阔的濠河,东门和北门各建有水关一座,可以贯通内城的玉带河。此时的如皋城,成为一座有着内城和外城的铜钱状古城。
我顺着古城旁的玉带河边走进东大街,这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古城街区,现在我所看到的建筑格局已经是明清建筑的风格。我顺着窄窄的街巷走进古街深处,感受着一种曲径通幽的穿越感。这里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古街面貌,你看那百岁巷、秀女巷、武庙巷、杀猪巷,薛家潭,无不承载着悠悠岁月的古老余韵。你看那尼姑庵、玉带桥、灵威观、临绘庐、药王庙,无不见证着如皋古城沧桑的历史进程。
我若有所思的行走在古老的街巷里,就像是行走在一本古书的字迹行间,我试图从那一座座霉迹斑驳的古建筑中,读懂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阅历,我满眼所看到都是沧桑二字。
这里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是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块福地。东大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千百年的风雨岁月中,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如皋儿女,更有不同时期的优秀历史人物。这里曾经走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军事家吕岱,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胡媛,明末如皋县令和文学家冒辟疆,明末清初文学家和戏曲家李渔,美籍华人的世界著名刑侦专家李昌钰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他们以自己非凡的天赋和成就,为如皋历史留下一笔浓重的墨彩。
东大街古街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的青砖瓦房,岁月的侵蚀磨砺日渐残破,东大街,像一个风烛残年的佝偻老人,孤独的蜷缩在如皋古城的一隅,静静地倾听玉带河夜以继日的流淌,默默的回味着千年风雨和沧桑岁月。进入新世纪以后,如皋政府对东大街进行大规模的全面整修,修旧如旧的东大街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古朴的水乡古镇。
古老的东大街其实很窄,充其量也不过是两米宽的样子,这种看似小气的城镇布局,却是颇有苦衷。据说是明代建设时期为防倭寇侵扰有意而为,防止倭寇大规模的侵入。悲剧的是,倭寇并没有因为街小巷窄而停止侵扰,看来国家强盛才会理直气壮,这才真的是硬道理。确凿的东大街不过是一条不到五百米的窄巷,它东起靖海门所在的碧霞路,西至如皋初级中学的院墙。现在广义的东大街古城区,是占地近十公顷的这片古老城区。成为见证如皋古城历史的活化石。
如今的东大街,西边是玉带河蜿蜒城区,北部是宽阔的如泰运河段滔滔流过。我走进幽深的街巷中,便走进那悠悠的古老岁月,两边是灰砖小瓦的明清古建筑,脚下是斑驳的麻面石板,岁月的磨砺,道路中间的麻面石板上留下独轮车的车辙,留下如皋人艰辛的脚步。现在的东大街是静谧的,给人以宁静而致远的心灵感受,给人以恍若隔世的精神意境。
当年这里是如皋古城繁华的街区,街区里遗存的古建筑,见证着东大街曾经有过的繁盛和辉煌,县衙东面有宋代王俊义的状元坊,有为如皋精英建造的五桂坊,迎春桥西有为冒谢氏建造的百岁坊,这些建筑都是如皋古城的厚重的文化传承。
时光在匆匆的流逝,一切渐行渐远,历史在不经意间一次次嘎然而止,只留下这历经沧海桑田的东大街,向我们诉说着久远的故事,传承着古城悠久的历史遗存。
此时的我,孤独的蹒跚在东大街幽深的小巷里,我似乎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这里似乎是屏蔽了外面喧嚣的世界,这里没有了市井的噪杂和俗世的尘埃。一种遁世避俗的感觉笼罩着我,久久不愿离去。
我心中默默的念叨,“安得常住东大街,望穿如皋千年岁月吾心甘”这正是我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