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车王妃墓
来到莎车县已是中午时分,我们在一条繁华的主街道上找了一家维吾尔饭店用餐。经询问,莎车县有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四百年前的一座王妃墓,我们当然不会错过。
莎车县的这座陵墓规模宏大,占地五千余平方米,陵墓位于莎车县新老城区连接的地方。严格讲这是古代叶尔羌王的陵墓,始建于1533年,是叶尔羌汗国第一代国王苏丹·赛义德的陵园,后来第二代国王苏丹·拉希德和阿曼尼沙汗王妃也葬在这里,成为国王家族的陵园,莎车王陵墓是西域保留时间最长的一座陵墓。后来因为阿曼尼沙汗王妃卓越的艺术成就,她受到维吾尔民族的敬仰和拥戴,这座陵墓也在民间习惯性的称作“王妃墓”。
莎车王陵墓是由清真寺、墓地和阿曼尼沙汗王妃陵墓三部分组成,清真寺在陵墓东面,是一座彩绘天棚覆顶高台组成的伊斯兰清真寺,中部的墓地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中央突出部分的墓群以围墙与外界隔绝,从围栏大门进入墓群,我看到一座座叶尔羌国王的坟墓错落有序的排列着,每一座坟墓都是青砖砌成,上面辅以各种标志和图案作为装饰,可能也是区别于不同主人的身份。陵墓的北面是大片的坟区,那里有几十座坟墓葬在一起,坟墓色调也简单得多,估计是国王家族其他成员的坟墓吧。
在陵墓的东南角,是后来为阿曼尼沙汗王妃修建的陵墓,以纪念这位维吾尔著名的十二木卡姆音乐大师。陵墓是一座方体圆顶的伊斯兰建筑,两层柱檐向外伸展里面为穹顶,以白色为基调彰显出一种圣洁典雅的意境。其建筑规模均超出了其他陵墓的规格。陵园的内墙和和坟墓的外壁都是石膏雕塑的铭文和图案,显得庄重而华丽,充分显示了莎车地区在叶尔羌汗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
阿曼尼沙汗是一位王妃,更是维吾尔民族的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她短暂的一生为民族艺术的发展建立的不朽的功勋,其辉煌远远超过她王妃的身份。她生于1526年十三岁入宫,三十四岁时因为难产于1560年逝世。她天资聪慧,能诗能文,能歌善舞,她从小对诗歌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成为十五世纪维吾尔民族杰出的女诗人,是维吾尔民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收集、整理和创作者。
阿曼尼沙汗出生于塔里木河边一个农民马合木家里,从小就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奇女子。有一天国王苏丹带着随从来这里打猎,借机化妆微服私访来到她家,看到整洁的屋子里挂着一把弹布尔琴,遂让主人弹奏,主人说是女儿的琴,马合木把女儿叫来给客人弹奏。十三岁的阿曼尼沙汗自弹自唱,演奏了一曲《潘吉朶木卡姆》:
我们的主啊,万分感谢你,
你把一位公正的人封为国王,
阿不都热西提汗为弱者和穷人遮住了炎热,
乃菲斯啊,要为神圣的胡达祈祷,
如果你不为国王祈祷,
将要受到惩罚。
姑娘的演唱国王苏丹十分震惊,他问:歌中唱到的乃菲斯是谁?姑娘说“乃菲斯是我的笔名,难道我非要背诵别人的诗词?”随后又背诵了几首自己写的诗歌,苏丹国王不相信是她自己所写,让她当场再写,姑娘随笔写出一首诗,这让国王大喜过望。
国王回到驻地,穿上国王的装束带着隆重的礼品,在官员的陪同下回到马合木家,恳求他把女儿嫁给自己,就这样十三岁的阿曼尼沙汗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入宫成为王妃,成就了她一生的传奇故事。
嫁入王宫中的阿曼尼沙汗并没有沉迷于奢华的宫廷生活,她用很大的精力投入搜集、整理、改编、创作维吾尔经典音乐木卡姆的事业。国王苏丹支持王妃的行动,在宫廷乐官喀迪尔汗的协助下,邀请了维吾尔族民间有名望的木卡姆乐师,对民族传统木卡姆进行规范整理。当时阿拉伯音乐和波斯音乐也传入新疆,影响着民族音乐木卡姆,使得民间的木卡姆非常杂乱无章。在王妃的带领下,对传统木卡姆的民族调式进行规范,整理出规范的十二套维吾尔民族音乐木卡姆,她成为维吾尔民族文化和为艺术的继承创作者和传播者,受到维吾尔民族的敬仰。
我在这座王妃墓前驻足许久,尤其她的生平和事迹更是让我心怀敬仰,让我陷入浮想联翩。一个十三岁的维吾尔姑娘,有着如此才华横溢的艺术天赋,在她三十四岁的短暂人生中,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相比中原地区封建朝廷中那些争权夺利和争风吃醋的宫廷争斗,其境界不可同日而语。我不由得对维吾尔这个民族及其深厚的文化内蕴,产生极大的兴致。遗憾的是天妒英才,这个维吾尔民族多才多艺的音乐天才过早地陨灭了,让这个优秀的维吾尔民族精英成为永远的历史传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