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1039)之北京地名“白塔庵村”……

标签:
有庵因塔而名铜制华盖和宝瓶中国画研究院重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渊源 |
分类: 北京地名 |
海淀区白塔庵村位于北三环与北四环中的知春路与中关村东路交汇处附近,村名因有白塔庵而得名,1910年时村内35户120人。自然村及其白塔庵已消失。现多路公交在此设白塔庵车站。
白塔庵上世纪六十年代原苏联援建232厂时,施工单位在这一带建职工宿舍;1980年当时的大钟寺大队在这里建起4栋两层住宅楼。后几经拆迁开发,住户聚集,形成居民社区。白塔庵社区在北三环西路联想桥北中关村东路与双榆树北路丁字交汇点西南侧,北去不远处是白塔庵公交车站。
古迹白塔庵塔在西三环北路紫竹桥东南侧中国国家画院(原中国画研究院)院内。
《海淀区地名志》对于该古塔有如下介绍文字:“……该塔史无记载,年代不可考。本世纪(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传说有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此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塔高25米,为覆钵式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座上为雕刻的六层仰莲,塔身四面均有佛龛(眼光门),十三天由环形石料垒筑而成。塔身为青砖所砌,塔刹部位安置着两吨重的铜制华盖和宝瓶。1983年由中国画研究院重建,并辟为院址。”
1936年时,北平市政府的寺庙登记中,有如下记录:“ 崇庆寺(比丘僧寺),坐落西直门外西郊一区界白塔庵村9号,清嘉庆十六年白塔庵住持恒钵送嘉兴寺改为崇庆寺。民国十三年重修,系私建募化重修。不动产房基地四亩半,耕地51.8亩,茔地3亩,佛殿菩萨殿住房28间,庙前土房2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所有动产收入均归嘉兴寺管理。供佛,庙内法物有木佛像6尊,泥神像15尊,另有古塔1座,小塔5座,水井2口,松柏32棵,白果树2株,槐树11株。”
北京现存的一共有六座白塔,这六座白塔分别是位于北海、大觉寺、潭拓寺、白塔寺、妙峰山和白塔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