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908)之北京地名大兴线“西红门站”……

标签:
首个立体雕塑《历史的瞬间》始称西綦里村下马飞放泊渊源 |
分类: 北京地名 |
http://s15/mw690/001CX9Mngy71Z4wSoVwde&690
http://s4/mw690/001CX9Mngy71Z4EEPxF73&690
西红门站是大兴线的一座车站,位于北京市大兴区该站位于欣宁街(南北向)和宏福西路(东西向)的交汇处,呈南北走向。于2010年12月30日随大兴线通车投入使用。是大兴线全线唯一一座高架车站,采用侧式站台设计。以红色为站内装修主打色,三层的恢弘结构,是地铁大兴线里装修上最可圈可点的站点。
西红门站一层是地下商场。二层站厅层入口,有北京地铁的首个立体雕塑装置艺术品,名为《历史的瞬间》。雕塑以不锈钢为材质,展现了清朝乾隆皇帝出行、在西红门大阅兵的历史画卷。繁体“门”字组合而成的九个门,构成了雕塑的基座;九排文官、武将依次从九门中列队走过,接受乾隆皇帝的检阅,以非常醒目和时尚的形象成为进入大兴地界的标志。
西红门的成村可上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位于大兴北部,辽金时形成村落,始称西綦里村。元代在该村东部建“下马飞放泊”,供皇家打猎之用。明代时湖泊面积逐渐扩大,更名为“南海子”,且大兴土木,时有大批民工陆续来此落户,村落渐大,时称“千户屯”。至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南海子”猎场扩大数十倍,筑起高土墙长达60多公里,辟建南海子东、南、西、北四门,西红门为其西门(即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作为明代皇家猎苑“南海子”的西门,西红门因此而得名。)并有兵丁驻守。清康熙年间于此设置邮舍,多以西红门为名,“千户屯”之名被废弃,此后该村逐渐发展成为京南重镇。
西红门镇位于西红门桥北部。西红门镇清真寺是大兴区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三年(1405),有陈姓二兄弟(回族)从南京北迁落户西红门,后逐渐成为回族聚居村。明永乐十二年(1414)于村北建清真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村民拆掉原清真寺,捐款在村中央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寺成,康熙皇帝赐半幅銮驾。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真寺被毁。翌年,驻寺阿訇及村民筹集资金,在原址重建。新寺占地六亩,有前、中、后三进院落;大门邻街,中院有垂花门,进后院有小门。礼拜殿东向,居寺中央,两侧有南北讲堂各3间,耳房2间;前院有南北配房各8间,为男、女沐浴室和轿子房。1959年清真寺改作回民食堂等。1985~1990年清真寺进行较大规模扩建,1990年重新开放。寺院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主体建筑礼拜殿东向,高8米,宽11.5米,进深23米,面积约26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50人做礼拜。大殿为三卷,前带廊。殿前高悬巨匾,上书安拉真言;殿内有8根明柱,木质地板上铺绿色地毯,上摆13斑白色拜毡,殿西北角安放'敏拜尔'阿訇宣讲教义的设施,瑶殿内壁刻有圣训。前廊北侧竖清光绪年间重修清真寺纪念碑一通。殿两侧有南北讲堂各4间,陈列不同版本古兰经、圣训和经书。前院南北房为男、女沐浴室、掌教室和储藏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