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bmiddle/001CX9Mnzy6S3MfQT1L59&690
http://s10/mw690/001CX9Mnzy6S3MqQmet99&690
北土城路因地处元大都北城垣遗址中轴而得名。位于北京市朝阳区,
北京地铁北土城站是8号线与10号线的一座换乘站。于2008年7月19日随着10号线一期和8号线一期(即奥运支线)同时通车投入运营。
北土城车站在北土城东路-北土城西路(东西向)和北辰路(南北向)的交叉口下方。10号线车站呈东西向,8号线车站呈南北向,两线车站呈“T”字形交叉。车站东北方向为奥体中心,西北方向为中华民族园。
元世祖在元四年(1267年)至十三年(1276年)建城墙。现存遗迹为当时之北城墙东段。朝阳区段长共计4173米,其中断续有大小豁口九处,呈东高西低状。遗迹堆土距城下地面2.7-7米不等,基宽20余米。土城上现植有大量松柏树,北侧外现有"百鸟园"占用。
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西起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来,简称土城公园。元大都士城是元太祖元世祖用18年时间建成。大都士城的城墙共2.8万余米,用土夯筑而成。马甸附近士城墙
高12.5米、宽31米。在黄亭子恢复了"蓟门烟树"景区,并建元代武士雕像。沿墙有小月河,园内多植洋槐、毛白杨和核桃树等树木。德胜门外,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开放形式的街巷。按照方位,元廷将大都街道分为50坊。
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马可·波罗游记》述云:"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虽然大都城南面三门、北面二门,但从丽正门北穿皇城正中的崇天门及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清宁宫、厚载门,直抵中心阁的中轴线上,亦有一条宽阔的御道。经勘查,近年在今北京景山公园(延春阁、厚载门遗址)之北发现的御道遗迹,宽达28米。《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著名街道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钟楼街、半边街、棋盘街"。经勘查发现,"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约25米,胡同宽约6~7米"。元大都内的胡同,其规划是以相邻两城门区间为一区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门(东北门)至大都城东北隅进行勘查,计发现东西向胡同22条。值得注意的是,今北京东直门(元崇仁门)至朝阳门(元齐化门)之间现仍保存的东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条。可见,相邻两城门区间内平列22条胡同,当是元大都城规划的统一格式。今北京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内,所以改动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时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城有中心台,是城市东西南北的中心,这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尚属首创。实际情况是,中心台距元大都南北城垣相等,但距城东垣比西垣略近些。中心台占地一亩,其旁有中心阁。《析津志》载:"中心台在中心阁西十五步。"在中心台正南有石碑,刻"中心之台"四字。中心阁在中心台之东,正位于大都城的中轴线上。《析津志》又载"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东中心阁。"齐政楼即元大都城的鼓楼,其在中心阁西,亦即大都中轴线西,位于今北京旧鼓楼大街。明代,始将鼓楼和其北的钟楼向东移至今北京鼓楼、钟楼位置,亦即城市中轴线上。元大都鼓楼上置有壶漏、鼓角等计时、报时工具;钟楼上有阁楼,飞檐三重,内置大钟,声响洪亮,全城遍闻。
中华民族园坐落在北京亚运村西南,占地50公顷,于1992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18日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南园建成开放。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分南北两园,园内建有民族村寨36个,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北园内有民族村寨16个,建有国内最大的铸铁望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沧源岩画等。少数民族村寨均采用1:1的比例,亭楼屋寨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按少数民族风格,真实再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遗存。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