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337)之“观音堂”……

标签:
河南陕县观音大庙赶考学子崤陵村中国画廊 |
在观音堂老街的东端,矗立着一座历经沧桑的寺庙,庙宇规模不大,但结构严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观音大庙堂。庙堂为二进大四合院布局,坐东朝西,门前有两尊青石雕刻的大狮子,稳坐在须弥座上,怒目圆睁,十分威严。庙门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阁,面阔三间,底层中间为过道,里侧正面为三通间的传统戏楼。进入庙内,一个偌大的场地映入眼帘,场地南北有两幢三层六面十余米高的钟鼓楼,顶部斗拱重叠,飞檐雕栋,十分漂亮。十多米高的建筑物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少有高层建筑的古代就十分稀罕。
相传一个观音堂人与一个西李村人调侃家乡的高美,西李村人说:“我家有座熊耳山,离天三尺三”。观音堂人说:我家有座钟鼓楼,斗截插在云里头!”可见当时观音堂人对钟鼓楼的热捧。庙院的正对面是二排各有十二间房屋组成的神殿,中间有房洞连接,这是大庙堂的主体建筑,青砖灰瓦,屋脊六兽,在宽大青石台阶的映照下,显得庄严肃穆。殿内的显著位置,供奉着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塑像,塑像雕工精湛,形态各一,栩栩如生。据老人们回忆,观音大庙堂最初仅供奉观音菩萨,随着历史的变迁,为满足各方信教群众的要求,又相继增加了关公、火神、财神、牛王、马王等神像,形成了各方神圣齐聚一堂,多教合一的综合庙宇,堪称一绝。由于钟楼在文革中被拆毁,现在仅存鼓楼。
观音大庙堂的来历与一位赶考学子有关。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有一灵宝考生进京应试,行至崤陵村旁,见一村妇手执书卷,跪罚孩子,便上前寻问原由。村妇说道:“这孩子只知贪玩,荒废学业,我给他出的诗题竟答不上来。”书生听罢心生好奇,便进而问道:“你出的是何诗题?”村妇说道:“风吹兰衫靛喷香。”考生听后纳闷,深思良久竟也没能对上。
他参加的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时,皇帝打破常规,随口说出一句:“雨打红袍龙意醉”的诗句让考生们对答。这突如其来的考题难住了考生。这时,灵宝考生忽然想到崤陵村妇的诗句,便挥笔写下了“风吹兰衫靛喷香”的对句。他的回答对仗贴切,意境紧扣,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这位考生不仅得了头名状元,还被招为附马。还乡祭祖时,再次路过崤陵山村,他特意寻找村妇拜谢,却不见踪影。村民也不知其人。该考生便认为是遇见了南海观音下凡点化于他。为报答神灵的保佑,他就在此地建造了一座观音大庙堂。观音堂的名字便由此而得,沿袭至今。
随着历史变迁,当地的富豪乡绅们又多次对该庙进行了修缮和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据寺庙的石碑记载:“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观音堂重修观音大寺,当地生意大户“兴隆号”周厂德和“三兴号”张文耀合伙筹银一千七百余两,历时一年半时间,建成了钟鼓楼。”使观音堂镇从此有了晨钟暮鼓,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躲避八国联军逃至西安,次年9月返回北京路过陕州时,在其辖区内共歇五站,除了陕州城和阌乡、灵宝、渑池三座县城外,唯一居住过的乡镇,就是观音堂。慈禧在这里连住两个晚上,对当地有名的菜肴“豫西十大碗”赞不绝口,还饶有兴趣地要到观音堂大庙堂拈香拜佛,但由于下雨,只得作罢。不难看出发展到清朝晚期,观音堂已经是豫西地区具有相当分量的著名乡镇了。
观音堂文化大道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周边环境:它位于北京CBD大国贸商圈内,交通便利快捷,距国贸仅10分钟车程,毗邻环境优美的CBD国际高尔夫球场和明代建筑古塔公园。
观音堂是以油画为主的大型艺术品经营交易平台,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油画精品。也能看到传统的国画和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