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001CX9Mnzy6Hyh0uNw276&690
http://s8/small/001CX9Mnzy6Hyh1EmYna7&690
http://s15/bmiddle/001CX9Mnzy6Hyh1YJ3w9e&690
紫竹桥位于西三环北路,与紫竹院路交叉。因明清时期庙宇“佛荫紫竹院”而得名。
紫竹院一带,昔日曾有多处优美景观。曾是高梁河的发源地,是燕京的重要水源之一。
1159年(金代大定二十七年),上游开挖河道,增辟水源,此地就成了一个蓄水湖。流经园内的南长河,是元代修建的通惠河上游河道,在高梁河上游筑人工河(即今长河),蓄引玉泉山水为湖;广源闸则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明代,为使帝后龙舟不受广源闸所阻直驶西郊,就在南长河的南岸开凿一条河汊子,以利大船往来,紫竹院园址就是当时绕行御舟的河汊子“别港”。
1577年(明代万历五年),在蓄水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为万寿寺的下院。清代这一带设有行宫和码头,皇室人员乘船去颐和园经过这里。清乾隆年间在此仿修具有江南水乡风光的芦花渡,俗名“小苏州芦花荡”,还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另在寺西侧修行宫,原有匾为“福荫紫竹院”。紫竹院由此得名。光绪年间重修。
1900年遭“八国联军”洗劫,辛亥革命后上述景观基本荒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全面整修,1953年3月至7月完成挖湖堆山、修闸和筑环湖路工程,1954年完成公园绿化及公共设施建设,并对外开放,定名紫竹院公园。此后,开辟第二水源
“双紫渠”,再度深挖紫竹湖和逐步兴建新景观,至1987年“筠石苑”等景区建成,始成现有格局。
“佛荫紫竹院”,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举目皆如画,四季景宜人。造景模山范水求其自然,缀石嶙峋精心安置,亭廊轩馆错落有致,修竹花木巧布其间。
以竹造景的山水园林,公园内有各类竹子100多个品种,近百万株。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既然因竹子得名,那么在公园中的竹子应该是主客了。
只见公园的大门是用竹子搭就的傣族风格的门坊,造型别致新颖。进入公园后,园里有了竹楼、竹亭、竹桌、竹椅,连大大小小的桥都用竹子装扮起来,还有壮观的侗寨风雨竹桥。
各式各样的竹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更让人感到竹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园里竹水车带着哗哗的水声慢慢转着;不停撑动的竹篙使竹筏在湖面上划出一道水痕;坐竹轿子,抖箜竹,吹艺筒让不少人玩得开心。湖岸边用竹子搭建的竹市一条街上人头攒动,人们在这里饮茶,品尝竹膳,购买各种竹制日用品、工艺品,其景象,真似南国“清明上河图”。
紫竹园公园占地47.35公顷,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南长河、双紫渠穿园而过,形成三湖两岛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它是一座幽篁百出,翠竿累万,以竹造景,以竹取胜的自然式山水园。2006年7月1日起,紫竹院公园免费参观。
紫竹桥是多个公交车站。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