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林黛玉和妙玉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7-09-16 17:59:53)
标签:

转载

分类: 小议红楼
《解梦红楼》之九

我在拙文《研究<红楼梦>应遵循哪些原则?》一文中,曾提到,研究《红楼梦》一定要紧紧抓住“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话。学会分清小说中的真与假,从表面现象找到事实的本质所在的观点。并举例说林黛玉和妙玉根本就是曹公在小说中设计的一个人的两种状态,或者说根本就是一个人两种人生设计带来的不同结果的同时呈现。
其实不只我有这种想法,我相信每位读者读《红楼梦》,读到妙玉时,也总会觉得她的身上,有很多黛玉的影子,总感觉她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似。家庭背景相似,气质相似,父母都已双亡,都曾遇到癞头和尚,都不得已而寄人篱下,连名字也如此的相近,同是冰清玉洁的“玉”。只是,她们由于一个听从于癞头和尚的话出了家,一个没有听从,沿着自己正常的人生路走到底。各位不禁会问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样安排到底又有什么玄机呢?听我一一道来。
一、让我们先来看林黛玉和妙玉之间相同之处:
第一、在身世上,黛玉与妙玉同是苏州人氏,均出身于名门贵族。
先来看一下林黛玉的出身。第二回中说:“这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黛玉乃“姑苏人氏”,祖上是名门列侯,书香世家。
再说妙玉。在第十八回中,林之孝采买到十个小尼姑、小道姑之后来回话,说到了妙玉:“……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由此可知妙玉出身与黛玉相似,也是苏州人氏,也是仕宦之家。从后方妙玉手握珍玩亦可以看出其来历不小。
第二、她们都是自幼多病,早年失亲,远离故土,投奔京都,寄人篱下,也俱是失去亲人远离故土来投奔京都,寄人篱下。
先来看妙玉。第十八回中,林之孝接下去还说:“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后文中也曾提到妙玉小时也有一个和尚化她出家。
而黛玉呢?在第三回中,因有人问及身体状况,黛玉说她“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也没人理他。”黛玉也是自幼多病,也是有和尚要化她出家,只因家人不信不舍,黛玉才没能成为第二个妙玉。所以黛玉的病总是不好。
第三、她们的气质性格和才华也不分上下。
先看她们的气质:太虚幻境“红楼梦”曲子说黛玉是“世外仙妹,阆苑仙葩”,黛玉原是前世的绛珠仙草转世;而说到妙玉,则称其为“气质美如兰,才华薄比仙”。都占了一个“仙”字,可见在曹雪芹的笔下,她们都是神仙一样的人物。黛玉在葬花吟里自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突出黛玉性格当中的“冰清玉洁”;妙玉的判词叫“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同样是冰清玉洁。她们的性格也十分接近,黛玉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而妙玉则是孤芳自赏,好洁成癖,“万人不入他的耳目”。一个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一个则“不合时宜”,孤傲成性。
再看她们的才华:可以说她们的才华也不分伯仲,黛玉的诗才在大观园独领风骚,无人能出其右;妙玉的诗才也非比寻常,凹晶馆联句,她一人便把黛玉和史湘云的联句一口气续完,足见其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
第四、她们的结局也相同,殊途同归地延续了大悲剧结局。
先来看妙玉结局:第五回关于妙玉的判词是这样的: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林黛玉的结局在判词中只有一句,“玉带林中挂”。而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又有:“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般被看做是暗示林黛玉的结局。看来,黛玉的“洁去”倒是最好的结局了。而妙玉却是“欲洁何曾洁”最终“终陷淖泥中”。
二、下面我们再说说她们的不同之处:
关于她们的不同,我不想多说,只简单概述一下,这样更和利于我的问题阐述。她们所不同的是,同样是面对癞头和尚的点化,黛玉父母舍不得黛玉,把黛玉留在了身边,没有让她出家;而妙玉的父母则采纳了癞头和尚的建议,让妙玉带发修行,做了尼姑。简单地说就是她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一个走了寻常路,一个不走寻常路。
三、得出结论:作者这样写分明就在告诉我们林黛玉和妙玉的关系是:妙玉,就是修身世外的黛玉;黛玉,即是俗世中的妙玉。两个人都是怡红公子贾宝玉的红颜知己。黛玉在俗世,做了宝玉心中唯一所念的梦中情人;而妙玉在槛外,只能做贾宝玉心气相通的知己而已。
说到这里,看官可能要问,既然她们是同一个人,曹公干嘛要安排两个人物呢?注意,这就是重点!这正是曹公创作手法的高明之处。
曹公在创作《红楼梦》时,充分运用“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安排人物总是亦真亦假,亦梦亦幻,让一明一暗的两条线若即若离,而最终殊途同归。让小说大悲剧的结局进行到底,不管你是不是服从命运的安排,或顺从或抗争,最终都逃脱不了大环境下命运的安排。让人真正体会到,个体人的无能为力。试想,妙玉当时如果不听从极精演先天神数的师父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而回到家乡,结果难道会比“自然的结果”“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还差吗?
类似的创作手法在小说中还有多处,比如贾宝玉和甄宝玉,干脆直接连相貌都一模一样。我猜想这便是作者为自己设计了两条不同的人生路。其中甄宝玉便是真实的作者,经过前半生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而后获罪被抄家,以致贫困潦倒而终。假如自己能够选择贾宝玉的最后之路出家之路,结果又会如何?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