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山上的烽火台
古绥德州城乡里,民间十分重视传统的节日和风俗。最叫人奇怪的是,一年十二个月,大大小小这许多传统节日,就说民心向往、空前盛况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也都比不上年年三月里的二郎庙会。
我原以为是同其他地方供的一样——是杨戬呢,却原来另有其人。
二郎神的神灵庙堂原本在古城内疏属山西侧的半山腰间;每年庙会期间从响锣起会,踏街转山乃至迎神献贡,整整二十一天的香烟会事活动,却多在雕山顶上举行。这“雕山春社”也就成了古绥德州城“八大景”中的第一景观,历代文人墨客每于庙会期间竞相诗歌咏叹,不少篇章一直流传至今:明·都御史杨锦《二郎山》,
“名城正对二郎山,层叠峰峦万玉环,
登眺路连青嶂外,转移身在紫霄间。
遮门古木幽禽集,摩汉仙宫共客攀,
借问斩蚊郡守事,徘徊遗迹不知还”
而今,尽管那二郎神的神庙早已被毁,香烟会事也不再举办了,可是,每逢三月二十七、八、九日这三天传统的“正会”日期,古州城内的市民百姓依然自愿捐资演唱大戏,四方商客依然届时赶来做生意买卖,邻近古州城四县地界②内的老百姓,依然齐涌进城来“赶会”,那空前盛况,与原初专为祭祀二郎神隆重大办香烟会事仍然差不了多少。
古绥德州民间习俗所称谓的“三月二十八”这一独特节日,又到底是怎兴起来的呢?古绥德州城乡里至今仍流传着这么几则民间故事。

雕山御寇
据传说,古绥德州城内市民百姓所崇信和敬奉的这二郎神,既不是封神榜里那个杨戬二郎,也不是汉朝时治理四川成都平原的那个李二郎,古绥德州地内的二郎神,原是明朝初年间带兵驻守绥德州城的一员总兵。
当初,朱元璋起兵打天下,“八月十五杀鞑子”,只一夜功夫,便将全国村村舍舍里驻扎着的那些鞑老们杀了个净光。后来,赶到朱元璋当了皇帝坐了朝廷,鞑虏仍然不死心,经常举兵南犯。这绥德州自古以来便是北疆边关重镇,有一回鞑子兵马猛然从西川下来一直侵犯到绥德州城下,州城西门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州城内的市民百姓眼看性命难保,就只好一齐拥上雕山山顶,乞求率兵驻守绥德州城的总兵大人赵二郎,快想办法破敌保城,解救州城内的市民百姓。
总兵大人赵二郎平时就爱民如子,很得州城市民百姓的爱戴,眼见鞑子兵仍然从西川方向纷纷涌涌地增援而来,州城内的众父老乡亲海海漫漫地齐跪倒在雕山顶上,只盼着他怎说怎办呢!总兵大人赵二郎,把山前山后全跑遍,亲手将跪告在地上的众位父老百姓一一扶起,他自己当即跪倒在地上,面对着众百姓和青天上苍发誓说:“雕山在,赵二郎在!凡我部下将士,那个胆敢不为绥德州城的父老百姓效死尽职,立即斩首于阵前!”发誓一毕,又当即命令部下全体将士们说:“趁敌虏初来乍到,阵容尚未稳定,粮草亦未运来,立即出战,敌人不除,休见州城父老百姓!”州城内的百姓大受感动,除了老幼残疾,凡是青年、成年男人,都跟随赵二郎出阵战斗,剩下的年轻和中年妇女,也都烧茶做饭,争着担送到雕山顶上来支助全体将士……
“人心齐,泰山移”。总兵大人率领州城内的全体官兵和百姓,不分昼夜出战,整整地苦战七天七夜,虽然也死伤惨重,但是全凭有总兵大人赵二郎敢于身先士卒,直闯敌营,守城的官兵和百姓也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终于将那一股子来犯的鞑虏杀得大败,且一鼓作气直追赶出西草地界。鞑虏逃兵只要一听说“赵二郎的追兵来了”,就只顾丢盔弃甲逃命。从此以后,那鞑老子才服了,再也没有敢举兵来侵犯古绥德州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