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黑眼睛
黑眼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31
  • 关注人气: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马勒的分离个体化四个发展阶段

(2010-07-10 01:37:25)
标签:

杂谈

    什么是分离个体化?分离是指儿童在某个阶段完成与母亲的分离感,包括从心理上分化、拉开距离、解放出来并且能够在内心区分开客体表象与自体表象的过程。个体化是一个心理上逐渐独立的我内在的自主性的发展,是一种早期的个体存在意识。婴儿在4至5个月与母亲的共生性融合达到高峰的同时随即走向下一个成长阶段。

    马勒把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重叠、又各有标志性的符号。在孩子早期对世界的探索、对母亲依赖与独立的冲突以及母亲对待孩子的影响,可以看到,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对母亲情感的投注以及母亲的不同反应形成了一切人际关系最初的经验,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成人所表现出的客体关系的互动模式竟然与婴幼儿时期马勒所表述的某个阶段惊人的相似。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人的情感的体验如何形成,如何潜抑在记忆的深处,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情感出现时被激活或者重演。

   第一阶段分化与躯体意象:孩子在出生后4、5个月,也就是共生期的高峰期,分离个体化初露端倪。7、8个月“返回核对”的定向点,成为身体和心理上与母亲分化开始的标志。“孵化”过程,(意味着孩子由向内的注意向对外的注意、警觉转换),是如何被推迟或早熟呢?强烈、不舒服的共生可能有两种情况分别对应孩子的两种表现,表现出过度保护、替代的母亲的孩子可能快速进入分化期以摆脱不舒服的共生,早于其他儿童拉开与母亲的距离;而没有得到母亲足够共生情感的孩子,却用延长共生关系的方式试图弥补自己与母亲的共生时间。共生时间伴随着其他阶段交叉重叠的介入,持续至1岁半左右。

   

    第二阶段实践:(4、5个月到1岁半)当婴儿能够爬行和扶着站立,便与母亲在身体上分开,孵化期达到高峰点,分化尚未结束,实践阶段开始。自由直立行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期。身体上离开母亲的能力,推动着“我”形成自我表象。在大约1岁半左右,学步孩子的全能感与自恋达到高峰,感觉到自己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世界的爱、对世界的探索、对失败的无动于衷进行自恋式的投注。然而这样的全能感与自恋却是脆弱的,学步期儿童会用例如逃走再被捉回来的游戏确认母亲的保护与爱。

    在这个阶段,母亲的反应或者称态度,对孩子的实践期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度保护和控制的母亲禁止孩子自己的探索尝试,使他们遭受失败感。共生期亲密感过强的母亲,他的孩子可能对母亲有更多的依赖,并且主动与母亲亲近。

    第三个阶段和解:(1岁半到3岁)1岁半这个时期,经过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步儿童发现,没有母亲无法真正独立。同时,由于越来越意识到与母亲身体的分离,体验到分离焦虑的儿童开始寻求母亲的亲近,返回到母亲这里。于是全能感下降,依赖感增强,和解期到来。和解期的儿童不仅意识到对母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儿童开始需要与母亲进行情感的分享。同时他们扩大自主性,通过对抗母亲保护自主性,并且从自主性中体会到愿望的满足与快乐。和解期的儿童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无助、渺小、孤独,全能感和自尊受到打击,对客体爱的丧失恐惧明显增加,在自主与亲近之间、在融合与被吞噬的恐惧之间摇摆不定。和解期的另一标志是对陌生人的焦虑反应、冲突性愿望中犹豫不决,对母亲的粘着。儿童创造多种应付母亲离开的方法,例如,过渡性客体的使用、内化、向双亲认同。这些方法在成人以后仍然会在潜意识中选择性的应用。

    19到36个月,是儿童容易受伤害的时期,母亲的情感能力至关重要。拥有良好的情感能力的母亲,能够像母亲鸟一样,给予孩子轻柔的推动,鼓励孩子独立,这样的儿童将内化好的客体关系,减轻全能感,增加现实感,平稳度过这个时期。一些自身需要寄生性关系的母亲,无法面对儿童的逐渐分离,妨碍儿童的逐渐独立。一个被母亲粘着的儿童,可能会使儿童的实践探索活动减少,配合母亲的融合要求,不能把能量投注在环境和重要技能的发展上。相反,如果另一些儿童共生期的融合未被满足或者在和解期,儿童无法确定母亲的保护、关注与爱,可能会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变化,作为一种发展缺陷的纠正。

    第四个阶段,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客体恒定与巩固个体化。客体恒定,是内化了的积极的母亲的形象。是好客体和坏客体渐进统一形成完整的表象。这个阶段,儿童自我功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处在发展的肛欲期和俄狄浦斯的早期。

    马勒的四个发展阶段,为我们展开了一副儿童从出生到三岁的心理成长的画卷。描述了儿童从共生融合到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从这些理论中跳跃出来的、引起我关注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前一个发展阶段达到高峰后随即出现的。每个发展阶段儿童都面临了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只有在上一个阶段得到满足后,才能平稳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否则会在没有满足的阶段出现固着和停滞。读马勒的分离个体化也让我重新体会了这点。另一个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有着情感能力的母亲能够轻柔地推动着孩子面对心理发展关键期遭遇的困惑、恐惧、焦虑等障碍和困难,推动孩子探索现实客观世界,从与母亲的共生状态中逐渐独立个体化,顺利完成分离。何谓轻柔的推动呢 ?对孩子投注的关注、接纳、理解特别是面对孩子各种行为的耐心,都可以给孩子以轻柔的推力。是什么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分离呢?令人满意的共生期过少、没有足够的共生情感的满足,会使孩子粘着在这个阶段,试图弥补。实践期母亲或者环境不能提供给孩子理想的需要,儿童试图进入单一的妄想性幻想中,与母亲为一体,由全能母亲提供自己的需要(依赖)。和解期对母亲的恳求没有得到回应,对客体丧失的恐惧无法得到保障,使孩子长久处在分离和不确定的焦虑中而形成各种防御与幻想,或在缺少支持和资源的情况下进入下一阶段,上个阶段的不满足潜抑下来,在今后的亲密关系中被激活和创伤重现。强迫性重复,也许就是在那个固着的地方,自我没有完成的幼小的我还在执着的不断提醒自己,呼唤自己,回到过去,纠正、修复、弥补那些没有成长完满的地方。

    修复自己是一种本能,谁听见了呼唤?!

http://cnc.qzs.qq.com/ac/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