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上讲:“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
“不与取”,别人没给你,你拿了,就是偷盗。知道那是别人的东西,你心里欢喜,想得到,但不征求别人的同意,用正当的交换区获得,而是靠偷盗、欺诈甚至明抢暗夺的手法去取得,这就犯根本戒了。
盗戒讲“举离本处”。就是我起了盗心,把这个东西拿走,离开原本在的地方,这个盗戒就犯成了。说拿起来油后悔了,“哎呀,我不能犯盗!”再放回去。即使这样,你的也犯了盗戒。只要你意念上有盗心,你就犯了。先有一个盗的想法,知道这件东西是属于别人的,你想得到,这叫不与,没得到人家同意、允许,这就叫“不与取罪”。
错拿的、误拿的,不是存心偷盗,发现了立即纠正,没起来盗心,这不算偷盗。如果你不偷盗,就是布施给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由此善根速得成熟”,就是从来不贪别人东西,从来没偷过人家东西,由此善根就会快速成熟。因此,佛陀才会为佛弟子制定了“不偷盗”的戒律。就十善业及十恶业而言,把盗放在仅次于杀生的第二位。
因为杀盗二罪,先害正报(即自己的五蕴之身),次损依报(大到国土、环境,小到个人福禄财寿等)。反之,断恶修善,则应先不害正报,次不损依报。受五戒后严守“不偷盗戒”能获得以下果报:
一、资财盈积,而不散失。
二、多人爱念,信任不疑。
三、善名流布,十方赞叹。
四、处众无畏,人不敢欺。
五、身心安乐,命终生天。
很多人自以为不偷不抢,不坑不骗就是守好不偷盗戒了,其实,很多细微的小事我们常常或略而不自知。比如:公司、单位的笔墨纸张有没有随意拿回家用?个人的手机、电器和电动车有没有有意放在单位充电?写文案做策划时有没有把别人的创意信手拈来?为人处世或在单位上班有没有占便宜或偷懒耍滑的现象?如此等等都是暗损福报的行为而不自觉。倘能“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