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无德会如何?

分类: 因果命运 |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冷漠地说:“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
她重新思考人生,在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
徐志摩留学回到北京后,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开始追求陆小曼了。
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对这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赞誉的,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礼度的范围,徐志摩是在迷恋一个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本来这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色迷心窍,徐志摩没有回头,最后的结局就是陆小曼离婚了,因为徐志摩德插足,另一个家庭又破裂了。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这件事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陆小曼的父母不高兴,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气,他们中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给,并且根本不见这个新媳妇。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徐的老师梁启超在他与陆小曼结婚时,训斥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教育德糟粕,随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顾道德。他做到了“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但是他并没有幸福。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抛妻弃子;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插足并摧毁别人的家庭,他更伤透了父母的心!徐志摩虽然会写诗作文,但是,他违背了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对朋友不义,并且他身为人师带坏风气,所以他的结局必定是不幸的!
与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被丈夫遗弃以后,重新生活,在德国学成后回国,上海一家女子银行聘她做总裁,并且她自己还经营了一间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她在百忙中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给自己讲解孔孟之道,每天一个小时从不间断。她有留学的新学识,又摄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忘中国传统的美德,离婚后自己抚育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做为干女儿照顾二老,为他们送终。 徐志摩罹难后,张幼仪每月还寄钱帮助陆小曼。并帮助策划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她享年89岁。我们看到,张幼仪敬老爱幼,她宽恕了徐志摩,帮他出版了诗集,接济他的遗孀,而且经济富厚,事业兴隆,儿孙孝顺。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她是幸福的,她享寿89岁。
前一篇:道家的强身健体妙法
后一篇:开悟后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