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众生从初发菩提心,到究竟解脱,概括地来说,要经历五大阶段,也就是唯识五位的划分: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唯识五位涵盖了佛菩提道的五十二个阶位。一般修学者都处在第一个阶段——资粮位,那么在资粮位如何快速有效地修积资粮,从而可以跨越加行位,开悟见道,证得真如心以后,迈入修道位,终成佛果?
大乘菩萨所应修集的资粮略说有二种:一者福德资粮,二者智慧资粮。所谓的福德资粮,即是修福,智慧资粮,就是修慧。
小乘人修习解脱道,只要现观蕴处界苦空无我、缘起性空,不需要或者仅需积累极少的福德资粮即能证得解脱果。大乘佛法不同于小乘法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证,必须要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为基础,才能成就。
《大智度论》上讲: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哥哥一心持戒诵经坐禅修慧,不乐修福,弟弟广修福德,不修智慧。至释迦佛出世时,哥哥生在一长者家,弟弟则投生为大象。大象的力气极大,能在战场作战,深得国王的喜爱,得到很好的饲养。而哥哥精勤学道,证得大阿罗汉果,但是,因为前世不乐修福,故终日托钵在城中化缘,求食不得。而弟弟不乐修慧,投胎为大象后,虽食物丰富,却很愚痴。
某天,证得阿罗汉的哥哥在城中乞讨了一天,也没有得到饮食,饥渴之时,路过象厩,看到大象吃的比人还好,便以神通观察因缘,发现大象就是自己前世的弟弟,于是便感慨: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因此,修大乘佛法既要修福德资粮,也要修智慧资粮,所谓的福慧双修。
修积福慧两种资粮,是通过六度(也称六波罗蜜)的方式,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种方式来进行的。六度是菩萨道的根本,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概括起来都不出六度范围,故名六度万行。菩萨没有开悟见道以前,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开悟见道以后,则转入内门继续广修六度万行。一切菩萨无有离开六度而修佛菩提者,菩萨成佛的每一个阶段的修习,也始终都是围绕六度进行的,无一例外。
就福慧二种资粮来说,首先要以修积福德资粮为主。因为智慧资粮需要以福德资粮为基础,才能进修。譬如一个人的视力(慧解力)很好,但是如果不登到高处(不借助福德资粮),是无法望远的(获得甚深智慧的)。这也就是说,即便慧解力很强,如果没有福德资粮的基础,是无法增益智慧的。所谓“福德能显法身”。而福德资粮的修集,主要是通过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前三种方式进行的,通过前三种方式的精进修行达到禅定和智慧的佛果。六度的次第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