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怎样修“止”怎样修“观” (下)

(2016-07-20 21:53:58)
分类: 修炼窍决

南怀瑾:怎样修“止”怎样修“观” <wbr>(下)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空呢?止的过程本身就是空的。当我们理解到,一开始盘腿到现在宁静的阶段,所有的动相静相过去,自然就空了大家打起坐来在止观的境界犯了一个错误,用意识另外求一个空的现象,就是头上安头,反而把自己害了!没有一个另外的空。

    照这么说,我们平常都走错了?也不尽然。一般学佛,小乘修法止在一念。我们假定把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拿来当小乘的修法,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头来止住其他所有的念头,一句佛号好比湿的面粉杆,所有杂念好比灰尘纷飞,行住坐卧皆以湿面粉杆沾粘飞尘。唐朝白居易原来修止观、修禅,最后修净土,有一首偈子:“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就是忙似箭,还是阿弥陀”这个就是小乘修法,一念一念……,结果有些人心念老是提这一念,提久以后睡不着就被吓住,糟糕念佛念得失眠了,走火入魔了!其实本来没有魔,也没有火。这是因为念久、念紧张,自然睡不着大家习惯睡眠,看到自己睡不着,吓慌了实际上没有关系如此止在一个念头上,那一个念头,抵一切念头,以一念粘住杂念,即小乘的一念修止。

    大乘的一念修止不走这个路线,走什么路线?因为本来就止。比方,现在一个说话音声止的境界,注意(静默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我没有讲话,你注意什么?这一段没有讲话不是很宁静吗?这个时候就是止了。你怎样止都可以,不一定打坐,很宁静就止下去了因为这个念头自己不停留。大乘境界不走特别意念统一的路子,就是自然地摆平,它就止了!

    刚才叫大家注意,注意我说话,然后我静默,你在注意没有讲、很宁静这一段,止当中就是在观!因为你在注意嘛我们平常所讲的观,就是普通所说的“注意”,那个注意力就是观的作用。拿现代的观念来说,观就是那个注意力;止就是安详、宁静,非常简单!人只要外界不起作用,自然很安详,也就是止。同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观察自己当时的心理状况就是观。

   所以,从止观,到最后悟道成佛,不是止的功夫完全是观的功夫。在中文,观的作用就叫悟但是光有理论上的悟,而没有止的观,不算开悟,止的功力到了的观,叫开悟。

    所以止观这个法门要搞得很清楚,才能谈学佛。一般人学佛做功夫,可怜的是什么?被感觉、感受牵着走。坐了几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天头痛,八天血压高,实际上他真在用功,毛病出在那里?他跟着感觉状况在跑。

    一打坐,腿发麻,唉!空的嘛!空是空,腿还是麻得痛,然后坐不住,背发胀,发胀是什么道理?该不要走火入魔出毛病?那是不是在修止观?那叫凡夫止观。

    他是在修止,因为天天打坐,修静下来,万事不管,如果讲那样不算修止,那又冤枉他了!那么他在修什么观呢?我给它一个名词,修感觉痛苦观。他用万年的功夫也没有用,这不是修智慧的慧观(修慧),什么理?他没有反过来想,感觉到痛苦这一点意念作用,怎么把这一点意念作用突破就对了,那就恭喜他了。否则,浪费费时间、浪费米粮,坐在那里玩这个干什么?

    永明寿禅师说,止观两帖药 知时并知量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有谋,能破强敌。非风何以卷云?非云何以遮热?非水何以灭火?非火何以除暗?析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观安心。

    意思是,善男子啊!一个聪明人认识了害他的冤家,晓得某件事做了会受害而绝不接受,那么冤家就不能害他。一个真正智勇双全,有思想、有才气的大将军,能破强敌。没有风,如何吹散天上的云、空中的雾?反过来说,没有一片云,烈日当空,又如何遮蔽炎热?所以,有风卷云,令人神清气爽、意态闲适;有云遮日,使人消暑解热,顿觉清凉。

    水能熄火,而火能除暗。每一句话都有正、反两面的说明譬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这是讲观的道理。为何要两边说明?是告诉你止和观的两个辩证作用。人要修定打坐,逼入水能熄火,完全空念头什么都不想,念头空久了不晓得起观,就会昏沈,睡觉。用定来修止对治散乱心,止是一包药,病好了却还继续吃药,药吃多了不又变成病了吗!所以这个时候得了止定,下去要起观了,也就是用火除暗。就要拿智慧用心观了。用心观,又乱想想了半天,观久了坐不住,又起散乱了,火又起来了,这时又要的水去浇熄它,止观就是就是这么平等的在等持运用,做到打坐做功夫修止,与智慧观察两者并行,缺一不可

    至于如何并行,又有人问,哪个时候该用止?那个时候该用观?唉呀!我常为这些问话火冒三丈。释迦牟尼佛比我们本事大,佛在禅定修法的经典上告诉你,自己要“知时知量”。问我何时用止、何时起观?怎么不来问我吃几碗饭会饱?你肚子晓得嘛!吃了这餐,下一顿什么时候吃?你饿了就吃嘛!饿了就吃,饱了就停。结果我们学佛的人做功夫,禅也好、密也好,既不知时,又不知量;既不起观,又不晓得修止,那样不通通变成盲修瞎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