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巴闭”
(2013-05-09 18:39:38)
标签:
粤语文化杂谈 |
◎罗康宁
“巴闭”是粤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通常用来形容犀利、了不起,例如《新快报》:“曾志伟寿宴巴闭过台庆、颁奖礼。”也可以用来形容小题大做,大惊小怪。例如夏衍《<香罗帕>是一出好喜剧》:“她一出场就是‘彩旦’,是一个善良、风趣,而又有点象上海人所说的‘十三点’的性格——也许还可以说,也还有一点象广东人所说的‘巴闭’气质。”上海人常以“十三点”隐指“痴”,形容人做事没脑子,跟粤语中的“巴闭”意思相近。还可以跟“嘈喧”组合成为“嘈喧巴闭”,形容一点小事就大呼小叫,吵吵闹闹。
对于“巴闭”的来源,也有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这个词原作“巴陛”。“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虫也,或曰食象它”,《山海经》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可见本义指一种大蛇,可以吃象。“陛”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升高阶”,后专指宫殿的台阶。两者合在一起便有“犀利”“了不起”之义,后因“陛”字犯“陛下”之讳而改为“巴闭”。
第二种说法:这个词原作“巴鼻”。《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巴鼻,犹云来由也,办法也。”苏东坡曾嘲笑那些迎合上意而获升官的人:“有什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姦邪!”《朱子语类辑略》卷七:“若是如此读书,如此听人说话,全不是自做工夫,全无巴鼻可知。”“巴鼻”又可写作“巴壁”、“巴避”、“巴臂”等,而这些词都是“把柄”的借音词,解“有把握”之意。传入广府地区后则引申为“有本事”。不过这个词在北方及湖南等地方言中仍然使用,如周立波《扫盲志异》:“人家疑心不是没有一点巴鼻的,蚂蚁子不爬没缝的砖墙。”跟粤语中的“巴闭”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种说法:它是印度语“bapre”的音译。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许多印度人由海路到中国做生意,他们刚进入广州,看到这里的景象,便大声惊叫:“bapre!bapre!”意思是“我的天呀!”于是广府人将其音译为“巴闭”,形容大惊小怪。
第四种说法:它是《圣经·创世纪》中“Babel”的音译。“Babel”就是通天塔,本是人类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所以“巴闭”的词义就是“了不起”。但由于通天塔最终并没有建成,所以这个词含有揄揶色彩。
分析上述四种说法,笔者认为第一种与第三种较有道理。“巴闭”原先是汉族移民传入的古汉语词,不过使用频率并不高;后来广府人听到印度人惊叫“bapre”,觉得与这个词读音相近,便借此作为音译,从而成为粤语的一个常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