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吴然的这篇文章给我很久了,另外还有张锦江的童年散记《城墙童忆》,至今没有刊出,主要是栏目的原因,现决定在明年《作文大世界》一、二期合刊发表。这里先将吴然的《谈儿童散文创作》在博客披露。
谈儿童散文创作
我爱儿童散文,喜欢读儿童散文。从冰心、郭风,以及其他作家的多姿多彩的儿童散文中,我获得丰富的营养和教益,慢慢地,我也练习写了些儿童散文。
1986年,为感谢冰心老人给我执编的儿童副刊《小桔灯》题写刊名,我们送了一架不大的圆形大理石给她留念,同时送上我两年前出版的第一本儿童散文集《歌溪》向她请教。冰心老人给我写了封信(已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的《冰心书信全集》)鼓励我,同时也告诉我说:“给儿童写散文不容易,要有童心。”这是她老人家的经验之谈,也是儿童散文写作者应有的素质。不过,这真的不容易。为什么呢?你看,给儿童写散文的作家,大多都是远离童年的成年人了,要有童心,“保持天真”(冰心语),的确是很难了。但是作家们又自有办法。什么办法呢?其他作家我不知道,我的办法是“回到童年”,把遥远的童年记忆重新找回来,仔细端详,重新回味,重新想象,从而唤起自己的童心。于是,童年时代和小伙伴放牛、割草、爬树、玩泥巴、干“坏事”、游泳、打架……这些好玩的、快乐的甚至惊险的事,以及那些难过的痛苦的在一起伤心流泪的事,都涌到我的眼前,我把它们写成一篇篇散文,如《歌溪》、《一碗水》、《斑鸠》、《河滩》、《牛》、《珍珠泉》、《捉石蹦》、《村里的打铁铺》、《火柴》、《冰帽子》等等。这些散文都来自我的童年生活,都有我童年的影子。我把远去的童年时代拉回来,拉回到现在,并和现实融合融化在一起,让读者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感到“好像”就是自己的童年;也给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带去一缕山野的清风,让他们嗅到阳光和草香,听到虫鸣和溪水的歌唱。作为写作准备,我要学习用儿童的眼光观察当下儿童的生活,揣摩他们的心理,写作中则尽可能地把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口气,转化为我自己的文学表达,使自己的作品多少有一点儿童的天真与稚气。
当然,童年虽然是我写作的财富,但是我不能总依赖童年写作。包括儿童散文在内的儿童文学是幻想的文学。我在写儿童散文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幻化”为或者说想象成一个儿童,从而以这个儿童的身份去完成一篇作品。比如,我散文中的“我”,有时候是个纳西族或傣族小姑娘,有时候又成了布朗族或是白族小男孩,这种想象,我觉得并不损害散文的真实性,反而有助于增强散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儿童散文的写作扩开了空间。再说我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又有幸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走村串寨,接触认识了解了许多少数民族孩子,我的眼前总晃动着这些孩子的身影,以及他们祖祖辈辈传承不息的风土人情,他们生活的环境,他们的梦想与期盼。写作这类散文,我总是怀着某种情意和感动,尽可能原生态地去抒写这些孩子的可爱,抒写他们大山里的梦。此外,儿童散文和其他散文一样,非常讲究语言。只是儿童散文是“浅语的艺术”(台湾儿童散文大家林良先生语),如鲁迅先生所说,“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我想,这是我终其一生都要修炼而难以企及的境界。
2013年4月26日,一个闷热的盼雨的下午于昆明。
注:吴然散文集《我们的民族小学》列为“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丛书,新近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文是作者为该书附录写的一篇文章摘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