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新夏先生是我南开大学的师长,很多年前就送我了这部他的呕心之作《北洋军阀史》,可以说是目前最权威的北洋军阀的正史,资料之浩繁也是罕见。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成就是观点非常鲜明,因此,读这样的正史似乎可以得到很多正统的观点,书虽然不像很多研究者的闲来之笔那样轻松,但是获益更多。下面是一些读后的体会。
(1)
19世纪中期,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此时外有各国列强,内有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等的人民起义,而清王朝的八旗和绿营根本无法称之为军队,于是开始由曾国藩和李鸿章编练湘军和淮军来媾和于列强对内镇压人民起义,竟然还弄出个“同治中兴”,我看所谓中心也就是扯淡的苟延残喘,不过是个历史的名词罢了,无须用心。这时清朝的主要收入来源是1、田赋:大约每年5000万两;2、盐税::每年大约1300万两;3、关税等每年大约2000万两;4、厘捐大约每年1600万两。以上收入基本占据了清朝年收入的绝大部分。但是看看甲午战争对于日本的赔款吧:现金加东西一共3亿5千万两。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得还说:“想想这3亿5千万两就觉得这日子忒好过了。”一句话就是爽歪歪。百姓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些问题被朝廷归结于军事的软弱,由此开始新军的训练和曾李等人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也造就了后来的北洋军阀。
(2)
知识普及:万历29年(1601年)努尔哈赤开始正式编制军队,300人一牛录;5牛录一甲喇;5甲喇一固山,一固山就是一旗,开始是4旗,后来兵多了就改8旗,这样算来,努尔哈赤自己的军队有6万人左右。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兵,是为蒙8旗,汉兵是为汉8旗,这样算下来总共18万人,清军入关时共24旗。
(3)
但是到了咸丰年间,这24旗加上后来的汉军绿营兵已经没法打仗了,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派中央大员到地方进行团练。而曾国藩大哥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帮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事务大臣。当时曾哥正在老家休假,也算赶上好时候了。要说军事人才,曾哥估计比不上当年的戚继光,曾哥练兵采用的是戚继光的套路,核心竞争力在于找好可靠有能力的将领,然后让这些人自己去拉自己的亲戚朋友入伙。这样,大家都是亲戚朋友,一起卖命,降低了沟通成本,上阵父子兵嘛。再加上曾哥本身是文人,任用的将领也多有文化,因此,这支军队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较高。后来的军阀大多采用这个体制,所以从这时,军队带上了家族制的色彩,大家都是为家长卖命的,也许司令就是你大姐夫的堂兄,能不卖命,给自己家人干活啊。曾哥成了中国军阀的鼻祖。
值得注意的是,曾哥练兵不用朝廷的钱。自己上码头收费去,也就是今天的乱收费。到了咸丰11年,又命令李鸿章去安徽举办团练,号称淮军。基本上,当时的人民起义都是被这两只军队干掉的。如果想增添点感性认识可以去看《投名状》,讲的就是这时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