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欧美诗歌、越南字喃时代的格律诗以及古印度梵文格律体之“偈”以及广州话粤语和勾漏片地佬话声调对比

(2010-12-19 16:07:10)
标签:

杂谈

                     欧美诗歌、越南字喃时代的格律诗

                和古印度梵文格律体之“偈”

                 以及广州话、粤语勾漏片

                   地佬话和侗语声调

                       简单对比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长短短格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叫六音步诗体。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如轻重格、重轻格。 

 

                                喃字格律诗体

 

    越南语言共有六个声调:平﹑玄为平声;问﹑跌﹑锐﹑重为仄声,据不完全统计,越南的喃字有一万二千多个,和广西的古状字、西夏文字类似,皆为方块字,看着和汉字一样,其实不是汉字。受汉语格律诗的影响,在字喃时代的越南人创立了六八体(六八六八体或翘体),双七六八体(七七六八体或宫怨体)。 

 

                                     六八体

 

—  —  (∣) ∣  (—)  —  , (—)  —  (∣) ∣  (—)  —  ∣  — 

                         △1                                          △2

 

(—) — ∣  ∣   —   —  ,  —   —   (∣)  ∣   —   —  ∣   —   

                       △2                                △2      △3

 

以此类推。    

 

    范公体为六八体之变,下句第四字与上句最后一个字押韵。

  

 

                                   双七六八体

 

 

    — (∣) ∣  —  —  ∣ ∣ ,( — )  —   —  (∣)  ∣   —   —    

                            △1                            △1       △2

 

 

(—) —  ∣ ∣ ( —)   —   ,  —   — (∣)  ∣  —   — (∣)  —   

                         △2                               △2        △3

 

 

(—)   — ∣ ∣  —  —   ,  —   —   (∣)  ∣  —    —   ∣    —   

                      △3                                 △3        △4

 

以此类推。 

 

       “—”,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平可作仄;“(∣)”,代表仄可作平;“△”,表示押韵,相同数字处表示押相同韵部的字,数字不同处表示押不同韵部的字。

 

 

                                          

 

     一,jì <名>佛经中的唱词。梵文Gāthā的音译“偈陀”,也有译“伽陀”、“伽他”的,意译偈颂、颂。系与诗之形式相同,以一句五言或七言表现的韵文。通常以四句为一偈。

      

    1、偈颂,简称偈或颂,实际上有两个源头。一为梵文loka,一为梵文gāthā。loka音译作“输洛迦”或“首卢迦”,意译虽也译作“偈颂”,但更多的时候却译作“颂”,作为佛经中音节的一种计量单位出现,称为“通偈”。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西方学法”条云:“凡言一颂,乃有四句;一句八字,总成三十二言”。《百论疏》卷上云:“通偈谓首卢偈。释道安云:盖胡人数经法也。莫问长行与经,但令三十二字满,即便名偈,谓通偈也”。gatha音译为“伽陀”或“伽他”,意译作偈、颂、讽颂、孤起颂、偈颂等,它既表示一种诗的形式,也是经中思想内容的一种标志。《出三藏记集》卷七引失名的《法句经序》云:“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唐玄奘释“颂”云:“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故佛经“九分教”和“十二部经”18中均有其名。玄奘之所谓(偈)“颂”体,“这种形式结构保存了印度梵偈每四句合成一个诗节的原貌,与中国当时的四言、五言诗以四句为一递进单元亦颇有类似之处”。通常所谓偈颂应指此体,而并未对偈颂各体作过多的分辨,以与中国固有的诗歌体裁相对应。

  偈颂是一种随佛经传入中国的韵文体裁。佛教输入中国被“中国化”之后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被称为“中国佛教”,但随佛教经典一同输入、并被中国文士僧侣改造过的偈颂诗体却不被视为诗歌,这无论如何是很难说通的。

  从唐代佛教僧侣的偈颂创作来看,它有时称为“偈颂”,有时称为“偈”,有时称为“颂”,但均已与佛经没有多少关系,已是完全独立于佛经之外的一种诗体。它的内容除了开悟、示法、劝学之外,也可以写赠答、游历以及叙事。 

    所以,归纳如下:

 

    通偈,在梵文佛典中,一首四句三十二字的偈颂,谓之‘首卢迦’(s/laka,又作输卢迦、室路迦),又叫“阿奴湿图朴(anustubh)诗律”,即“颂”:

              这种诗体,诗律不像汉语古诗体现在调平仄和押脚韵上,

        而是体现在长短音节的有规则搭配上,每颂分两行,每行分两

         音部,每音部八个音节,其中,第五个音节短,第六个音节长,第七

         个音节长短兼之,其余部分音节较自由,即每颂有三十二个音节。

        有阿奴湿图朴变体以及其他一些诗律。一般每颂一般都排成两

        行,也有一些一颂含有三十二个以上音节的诗体而排成四行,

        也有一些原本就是一颂三行。

 

     汉语佛教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百到八百万颂。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收二万三千余卷;藏文《甘珠乐》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九百六十二部,约合梵文三百万颂。傣语语系佛教除巴利语原典外,还有傣文译本及大量傣文著述。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廿四卷,一万五千六百九十三行;《奥德修记》也是廿四卷一万二千一百一十行。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书分为七篇。旧的本子约有二万四千颂,按照印度的计算法,一颂为两行,共有四万八千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压缩到一万八千五百五十颂,三万七千多行。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诗。全书分为十八篇,一般说有十万颂,约二十多万诗行,《摩诃婆罗多》以北本精校本计算,共八万多颂;而南校本自身达十万颂,均不包括衍文(《罗摩衍那》也是用这种诗体,但篇幅不到该书的四分之一)。在《格萨尔王传》被外界发现和认识之前,曾被看作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史诗的作者,印度传统的说法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种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斗争的全过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都是用“颂”即“阿奴湿图朴诗律”这一体裁写成的。《摩诃婆罗多》约有十万颂,《罗摩衍那》约有二万四千颂。在古代印度,它们以口头吟诵的方式创作和流传。因而,它们的文本是流动性的,经由历代宫廷歌手和民间吟游诗人不断加工和扩充,才形成目前的规模和形式。

      这两大史诗的现存抄本很多,大致可分为南北两种传本,各种抄本的字体和颂数不一。为了给两大史诗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印度梵文学界在本世纪完成了两大史诗精校本的编订任务。《摩诃婆罗多》的精校本(八万多颂)于一九三三年出版第一卷,一九六六年出齐。《罗摩衍那》的精校本(近两万颂)于一九六〇年出版第一卷,一九七五年出齐。编订精校本的宗旨是试图通过对勘各种抄本,力求恢复作品的原始形式。但对印度两大史诗来说,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首先,这两大史诗本身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其次,印度古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贝叶,原始的或早期的抄本不可能得以保存。目前的精校本所能做到的只是在现存这些并不十分古老的抄本基础上,提供一种尽可能古老的版本。同时,它们排除了种种明显的讹字和衍文,因而也是一种比较纯洁的版本。另外,它们以脚注或附录的方式,将一些重要抄本的重要异文一一列出,这使它们实际上比过去的任何抄本都完全,有利于两大史诗的研究。

     《罗摩衍那》的成书年代在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之间。这部史诗的作者蚁垤也是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原本是个弃儿,山中野人收养了他。长大成家后,他以抢劫偷盗为生。一次,他抢劫路过的七仙人。七仙人问他,他的妻儿是否愿意与他共同分担抢劫的罪恶。他茫然不知所答,回家询问家妻儿。妻儿表示不愿与他分担。他的生命历程由此发生转折。他回到七仙人那里,拜倒在他们脚下。七仙人教给他吠陀知识,还叫他坐在一棵树下,不断念诵“摩罗”(“罗摩”的颠倒念法)。他静坐不动,天长日久,白蚁在他身上筑窝,形成蚁垤。后来七仙人回到那里,拨开蚁垤。从此,他就得名“蚁垤”。有一天,蚁垤在森林里看见一对麻鹬悄悄交欢,忽然一个猎人射中了公麻鹬。公麻鹬坠地翻滚,满身鲜血,母麻鹬凄惨悲鸣。蚁垤心生怜悯,安慰母麻鹬,谴责猎人。他的话语脱口而成一颂诗。说完后,他自己也感到惊异,反复琢磨自己究竟说了什么。最后,他意识到自己说出的是诗,并对徒弟说道:“因为它产生于我的输迦(Soka,忧伤),就叫它输洛迦(Sloka)。”后来,大神梵天吩咐蚁垤就用这种“输洛迦”诗体编写罗摩的故事(即《罗摩衍那》)。   

     据现代学者考证,《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之间。在这漫长的八百年的成书过程中,《摩诃婆罗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八千八百颂的《胜利之歌》,后来演变成两万四千颂的《婆罗多》,最后扩充为十万颂的《摩诃婆罗多》(即《大婆罗多》),成为古代文明世界中最长的一部史诗。

    与史诗口头创作和传诵的方式相适应,《摩诃婆罗多》的语言通俗易懂,诗律绝大多数采用一种简单易记的阿奴湿图朴体。这种诗体一般是每颂(“输洛迦”)即每个诗节两行四音步,每个音步八个音节,总共三十二个音节。诗律不像汉语古诗体现在调平仄和押脚韵上,而是体现在长短音节的有规则搭配上,即每个音步的第五个音节要短,第六个音节要长,第七个音节长短交替。当然,也有阿奴湿图朴变体以及其他一些诗律。每颂一般都排成两行,也有一些一颂含有三十二个以上音节的诗体而排成四行,也有一些原本就是一颂三行。

 

    传佛教史诗《格萨尔王传》,据目前搜集整理的情况来看,达一千万颂(即篇幅至少为《摩诃婆罗多》的一百倍)!《格萨尔王传》有一百二十多卷、一百多万诗行、二千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迄今发现的藏文版本,已达五十多部。《格萨尔王传》在口头说唱中,艺人随时有所增减,内容原不十分固定。有人记录整理成书,并辗转传抄,甚至被刻成木版印刷,这就使许多名篇逐渐形成固定或半固定的书面文学。但这些刊本出自多人之手,形成不同的异文,再由艺人在传唱时不时加工,内容愈加丰富,情节也更加生动。史诗至今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在青藏高原广泛流传。被称之为“奇人”的优秀民间说唱艺人,以不同的风格从遥远的古代吟唱至今。

比较重要的几部:

  现在流传于世经常演唱﹑比较重要的大约有三十部左右﹐即《天岭卜筮》、《英雄诞生》、《十三轶事》、《赛马称王》、《世界公桑》、《降服妖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丹马青稞国》、《门岭大战》、《大食财国》、《蒙古马国》、《阿乍玛瑙国》、《珊瑚聚国》、《卡切玉国》、《香雄珍珠国》、《朱孤兵器国》、《雪山水晶国》、《白利山羊国》、《阿塞铠甲国》、《米努绸缎国》、《中华与岭国》、《松岭大战》、《提鸟让玉国》、《打开阿里金窟》﹑《开启药城》、《地狱与岭国》、《西宁马国》、《射大鹏鸟》、《安置三界》等,分别叙述了天神降生人世、扫除一切暴虐势力、拯救黎民百姓;格萨尔在赛马会上夺魁,成为岭国国王;格萨尔率领大军降服霍尔、救回王妃珠牡;格萨尔降服姜国、保卫盐海;格萨尔打开阿里金窟,救济人民;格萨尔与周围各国交战,取得青稞、马匹、牛羊、珊瑚、玉石、兵器、绸缎、玛瑙、珍珠,壮大了岭国;格萨尔老年将王位传给侄子、自己重返天界的故事。史诗中的格萨尔有超人的智慧和本领,一生征战,打败了一切敌人,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它以幻想式的夸张手法把格萨尔神化,表达了人民的某些愿望,也曲折地反映了历史上复杂的部落、民族关系。这是《格萨尔王传》分部本的大致轮廓。

部分章本的分类:

  在分部本流传的同时,另有分章本也在流传,即把格萨尔一生的主要事迹写在一个本子里,其中分为若干章。这种分章本,可能早于分部本,是较早的歌唱记录。现有青海贵德分章本,共分五章:天神章、降生章、结婚章、降服妖魔章和降服霍尔章。它显然是很不完整的,只能算是一个雏形。在拉达克地区,也有一个分七章的分章本在流传。

 

 

     2、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与梵文或佛教有关的地方,“偈”均读jì,国人多读为jié,应特别指出。  

 偈语出自《金刚经》,下面几则偈语则出版域名的《觉海慈航》网站。  

    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二,jié  <形>勇武〈引〉快速有力的样子:~兮若驾驷马。其人晖且~。――汉·扬雄《太玄·阙》  行动急促。

   

相关词语:

真偈;圆通偈;雁门偈;颂偈;诗偈;叶偈;宝偈;呗偈;笔偈;禅偈;梵偈;佛偈;呼偈;偈语;偈偈;偈文;偈子;偈诵;偈句;偈颂;偈言;金偈;金人偈;句偈;妙偈;墓偈;青莲偈。  

  

 

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一共分为九声:

    阴平(诗)、阳平()、阴上(史)、阳上()、阴去(试)、阳去()、阴入 [上阴入] ()、中入[下阴入] ()、阳入(),

   

以广西玉林地区博白县粤语勾漏片地佬话共有十声:

    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上阳入()、下阳入()

    所以,地佬话可以说是声调最多的一种汉语方言那么

侗语以贵州榕江车寨音为准,则是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侗语共分十五个声调,依次为:

     全阴平(l)、次阴平(p)、阳平(c)、全阴上(s)、次阴上(t)、阳上(x)、全阴去(v)、次阴去(k)、阳去(h)、全阴短入(i)、次阴短入(p)、阳短入(c)、全阴长入(s)、次阴长入(t)、阳长入(x)。

(括号里的字母为侗语的声调符号,在尾部)

 

标准侗语:全阴平、全阴上、全阴去、全阴长(短)入,

中古汉语:全清平声、全清上声、全清去声、全清入声,

 

标准侗语:次阴平、次阴上、次阴去、次阴长(短)入

中古汉语:次清平声、次清上声、次清去声、次清入声,

 

标准侗语:阳平、阳上、阳去、阳长(短)入,

中古汉语:浊平声、浊上声、浊去声、浊入声。

 

     侗语入声元音分长短,这也是声调对立差异的条件。仔细分析,舒声相当于汉语中的平、上、去三声,而促声,相当于汉语的入声,抛开元音长短不论,侗语声调格局和这些方言声调格局是一样的。所以,侗语算是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了,更应加大宣传力度,发扬光大。 

     可是,据有的侗族人到广州和博白去过,发现这两种次方言都合侗语是相通的,把地佬话作为汉语次方言而把侗语排斥在汉语之外而作为一种单独的语言,似乎有欠妥当,还得等专家重新认证。现在当地说侗语的人日渐式微,他们都转学客家话或其他粤语次方言。我们除了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外,提倡广州话也在火热地进行中,但是,我们更应该把地佬话和侗语继承和发扬光大,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据可靠消息:汉语吴方言太湖片吴江话有十二个声调,超过了博白话从而成为声调最多的汉语方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