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晓辉视觉
晓辉视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81
  • 关注人气:8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2015-06-04 01:29:28)
标签: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

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白色城堡》

晓辉视觉日记

分类: 我的日记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1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安卡拉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2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安卡拉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3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伊斯坦布尔

     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废墟的忧伤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4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科尼亚梅乌拉纳博物馆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5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盐湖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6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从帝国到共和
  
  土耳其的前身是持续六个世纪之久的奥斯曼帝国,帝国的首都即是帕慕克生于斯长于斯的伊斯坦布尔(旧称君士坦丁堡)。十六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在苏里曼一世的统治下,达到鼎盛时期,将原属阿拉伯和拜占庭的土地囊入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称雄一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文化正是由代表着西方的拜占庭文化与代表东方的波斯文化交融产生的。但随着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掌握了地中海的海上控制权,奥斯曼帝国逐渐没落。一九一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避免沦为英法两国刀俎下的鱼肉,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苏丹六世的统治,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奥斯曼帝国正式告终。被尊为国父的凯末尔,随即厉行“全盘西化"的改革,一切向欧洲看齐。宗教被清除出国家政治生活。土耳其文的拼写从阿拉伯字母改为拉丁字母,使得新生一代除古典专家外,根本无法阅读古籍。所有的政策都旨在加强与欧洲的结盟,让一个没落帝国用最短的时间挤入西方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7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科尼亚梅乌拉纳博物馆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8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科尼亚梅乌拉纳博物馆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9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科尼亚梅乌拉纳博物馆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10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科尼亚梅乌拉纳博物馆

奥尔罕·帕慕克的“帝国”悠思(节选)
作者:梁 晴
二00六年十月,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因为他的小说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面对这顶文学桂冠,帕慕克受之无愧。他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从一九七九年创作的第一本小说《塞夫得特和他的儿子们》到二00五年最新作品《伊斯坦布尔》,他获得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无数殊荣: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德国书业和平奖、法国文学奖、都柏林文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他的作品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出版,其中,《我的名字叫红》(1998年)和《白色城堡》(1985年)于二00六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译介到中国,使中国读者看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历史在帕慕克的笔下复活。虽然这两部小说因大量涉及有着辉煌历史的奥斯曼帝国而被冠以“历史小说”之名,然而,令帕慕克感兴趣的并不是历史本身。他遥寄的“帝国”悠思也并非局限于以历史的真实再现一个古老帝国昔日的荣光。作为一名小说家,帕慕克始终从文学的角度,借助土耳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倾注自己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审美关注。小说的主题通过帕慕克对小说叙事技巧的创新得以彰显。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11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科尼亚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12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棉花堡

 《白色城堡》:翻译者的对视
  
  在《白色城堡》中,帕慕克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作为质问自我和社会的途径,他通过叙事结构的缝合,把发生在十七世纪伊斯坦布尔的故事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爆发的军事政变并置在同一个文本之下,形成一个不言而自明的论点——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小说开篇是帕慕克以学者法鲁克•达尔温奥卢的身份虚构的前言。达尔温奥卢由于八十年代的军事政变而被迫离开大学。放弃教师工作之后,他闭门编纂百科全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在盖布泽档案馆找到一份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手稿。书中的故事吸引他立即着手将其从阿拉伯文翻译成土耳其现在使用的拉丁文。“看了几句这份放在桌上的手稿后,我就来到另一个房间的桌前,努力以当今的文字来描述我心中体悟的文稿意涵。”②穿梭于两个房间、两张书桌之间的身影,忙碌于用现代的拉丁字母记录奥斯曼阿拉伯手稿中的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暗示身处现代语境的国民个体在面对历史文本时左顾右盼、失落飘零的心态。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13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经过凯末尔的统治,进入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尤其是以摒弃传统、否定历史为代价的现代化改革并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福音。彼德•伯格在其名著《漂泊的心灵——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变迁》中指出:“受现代化影响而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开始对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社会规范产生怀疑及不确定的感觉,感到自己无根,没有归宿。简单地说,现代化带来的是一群漂泊的心灵,失落的个人。”③将奥斯曼帝国六百多年的璀璨历史和文化抛在身后的土耳其人在照搬西方模式时,亦如失根的浮萍,虽身处家园,但仍然在求生求知之余,饱受迷惑之苦。达尔温奥卢翻译古老手稿的举措,矛头直指土耳其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开展的字母改革。搭建两个文本间桥梁的翻译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以帕慕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希望纠正土耳其文化大革命过激行为的愿望。帕慕克让虚构人物达尔温奥卢提醒读者:翻译需要跨越的不止是语言上的差异,而更多的是政治和社会,历史和心理上的鸿沟。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14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伊斯坦布尔

 《我的名字叫红》:风格的争论
  
  帕慕克对小说形式的创新始于《白色城堡》,而在《我的名字叫红》(以后简称为《红》)中则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主要体现于他采用的一种多角度叙事的“复调艺术”⑤。小说中每一个人都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最后形成奇特的多声部大合唱。故事以一具尸体的告白展开,“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⑥。被凶手杀害的高雅先生是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细密画坊里手艺高超的镀金师,离家十二年的青年黑回到故乡,接替高雅先生协助姨父完成苏丹陛下秘密编纂的一本书籍。不久,姨父也遭杀害。苏丹要求黑和画坊大师在三日内,从三位细密画家中找出凶手,而线索就藏匿在书中的细密画里。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P15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于科尼亚梅乌拉纳博物馆



(以上晓辉视觉摄影作品属于纪实摄影作品,使用宾得K-3宾得数码相机及宾得80-200mmf2.8镜头,部分作品用的是相机多重曝光功能拍摄的,后期只是调了反差、色彩平衡、色彩饱和度。有著作权!没经过本人的同意请不要随意复制本人的作品。)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留影于科尼亚梅乌拉纳博物馆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留影于棉花堡
土耳其·帝国斜阳的忧伤@晓辉视觉日记
晓辉视觉日记2015年5月创作留影于伊斯坦布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