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1天搞定电影剧本

标签:
转载 |
分类: 我的老师文章 |
丛 书 名: 电影学院
著
译
开
印
字
版
印
定
ISBN:978-7-5100-1950-0/C·90
本书特点·著者简介·内容简介上架建议
读者定位·目录·序言·正文赏读·出版后记·相关图书
帮你写出你心中的剧本 |
本书特点 只要你有一个故事想告诉大家,不要畏惧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结构,本书能帮助你在21天之内写出带有你个人印记的独特剧本! 立即行动吧!否则你永远没法完成它! ● 用最简要、最实用的文字写成的编剧指南 ● 好莱坞圈内编剧的行业标准书 ● 从剧本格式到阶段任务、操作步骤,为你科学规划21天写作之旅 ● 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向你介绍编剧需要了解的一切知识——从如何写完一个剧本到将它推销出去。 ● 帮助你发现心中的想法,挖掘你的编剧潜力 ● 从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将编剧有可能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剖析、化解。 ● “8分钟写作法”:帮你提高编剧效率,编剧工作两不误。 |
内容简介 《21天搞定电影剧本》:一本用最简要、最实用的文字写成的编剧技巧书,一本从准备编剧到完成剧本的行动指南。
|
◆ 著译者简介 ◆——————————————————————————————————
作者简介
维基·金(Viki King),美国广受欢迎的电影顾问,从1968年起开始为许多黄金段电视节目撰稿,并为许多编剧提供咨询服务。维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各大电影院校,包括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南加州大学(USC)、纽约大学(NYU)都做过客座讲座,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设有“内心电影之道”的课程。
译者简介
周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常年担任《电影》杂志编辑、《看电影》杂志作者,参与编写《欧洲电影赏析》等电影书籍,2008年翻译出版《电影的力量》。
◆
◆
影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电影工作者、电影爱好者、一般大众。
◆
电影、艺术、大众读物
◆
年龄的主题将会是你找到你内心电影主题的钥匙。
你的故事其实就是你人生的隐喻,你笔下的人物就是你自己。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故事只能是一个正在写剧本的编剧的故事,而是说你最关注的人生问题会在你的故事中出现并得到探讨。
在你写故事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地这样做。故事其实就是用个性来说明共性。你对你自己这个个体了解得越清晰,你讲述的那个故事也会越有力,越普适于大众。
主题虽是具体而特定的,却有无穷无尽的普适性。只要你明确了你的主题,你就会有力量排除一切困难将它进行到底。
下面为你提供一张人生速记表,用来帮助你找出你的人生议题,它会对你要写的故事产生深远的影响。
摇滚年代
我们从17岁开始。你应该体验过那种试图找到平衡的感觉:你一边努力跟上成人的脚步,一边尝试发现自我。你的电影可能是关于初恋的———既残酷又美妙,既伤痛又甜蜜。
到了19岁,你的人生主题渐渐转向“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你总是以一副疏离而直接的方式对这个世界品头论足。你的主人公可能是个态度鲜明的强势人物。
“我特别么?我很特别。我不特别。”
20岁出头,主题变成了“我很好,但世界很糟”。年近30,演变成了“我很好,世界就那样,但是我们该如何融入这世界?”
在你20多岁的时候,你是一个为了赚钱努力奋斗的女人么?你买车了么?是不是说到车就得扯出你老爸?这确实是很多父女之间的联系所在。你的车一坏,你就会给老爸打电话,而你的车老是坏。或者你的新车是老爸帮你买的单。这是一个矛盾重重的时期———你在金钱和情感之间举棋不定:是让一个家伙来照顾你,还是自己照顾自己?
20多岁时你会乐于卸去多余的负担,你得作出抉择:哪些是真正属于你的信仰,哪些是你的长辈强加于你的,哪些是毫无必要的。当然你的自我并非固若金汤,一些事情常常会让你的情绪起伏波动。你的电影中可能会让这个世界终结,因为这样你才能更加热爱这个世界。可能有一个“训诫”的场景,至少有个30多岁的人物会被设置得像个小丑。你想展示腐败、高尚和堕落。你的主角颇有几分理想主义,他会被引诱去“背叛”自己的理想,但他还是抵制了所有诱惑,并且最终赢得胜利。
20多岁的年纪是美好的,然而你很难发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得等到35、36岁。
未完成的成长课题
30出头,你的人生主题之一是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从十几岁开始延续至今的未完成的成长课题。仿佛就是一场对战:“你父母是什么样的人“VS“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场你与父母的对战是你的自我保卫之战。你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但是又认为只有孩子才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而你已经不是孩子了———你也会老,会死。在这个阶段你会真的长大成熟甚至超过自己的父母。当然你的故事中并不一定会出现一个父亲或母亲来现身说法,可能你会用其他一些权威人物来代替,甚至是一个大魔头。如果你写的是一个凶杀悬疑故事,那可能是因为你 28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很强烈,而电影正是你抒发情绪的佳径。
30岁是一个转折点,就像剧本中的第30页一样。不管之前你在干什么,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你踏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尤其是工作和爱情。突然之间,你发现了一些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
对男人来说,最有趣的年龄段之一就是他们30出头的几年,他们突然迫切地想在35岁之前界定自己的男子气概。这是你觉得必须证明自己的时期:“这〔那〕正是未能成功的原因”;“时间不多了”;“你必须实话实说了“。这是优秀剧本的多产时段。你有一个想法长期郁积在心底深处,熊熊燃烧,正欲喷薄而出,就像纪录片《大家伙》(The Big One)淤那样,但是你并不确定是否应该把它写出来———或者写另一个更“商业”的剧本。勇敢奔向你的《大家伙》吧,否则你将在50岁的时候陷入困境,最终还得折返回来一偿未了的夙愿。
你不大会去写“去做还是去死”这样生死关头的主题,因为虽然你觉得你不做就会死,但事实是你不做也不会死。一旦剧本教给了你这重要的一课,你已经为你的下一个剧本定好了主题———当你没什么需要证明的时候,你已经证明了一切。当然那会出现在你年近40的时候,一般是在37岁,你开始知道你一切都不错的时候。对于女人来说,35岁到40岁是爱情主题的上佳时段,因为你正在探索与伴侣维持关系的新方式。如果你的人物是一个情场失意者,那么是时候结束这一切了。“该看我的了。”
年近40,如果你还没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去做,因为你希望能赶在40岁之前“梦想成真”。
盛放年华
40岁是一个重要的时段———如果你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这是一个评定个人价值的时段。比如,一个男人会买一艘帆船或一辆跑车来奖励自己经济方面的成就,男人需要“达到预定目的”。
女人40岁的主题则更关注她们自身的力量,来“巩固已经拥有的一切”。
人生其实从40岁才真正开始,因为你终于可以松开勒得太久的野心的缰绳了。现在重要的已经不是你如何适应这个世界,而是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你为这个世界贡献了什么。
到底什么时候是中年?
年近50之时,主题往往反映的也是你此时萦绕于心的念头———“我已经尽力了么“或者“就是这样了么”。
身体方面则在“我快散架了”和“我从没觉得自己这么年轻过”的两极之间摇摆。一个40多岁的作者笔下很有可能写出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母亲决定去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说涵盖了这一时段的所有人生议题———体能、毅力、成就、希望。这个时段也容易诞生和年轻情人堕入情网的爱情故事,或者一个挣脱羁绊的故事,比如一个行政高层离开他事务缠身的公司,走向自然原始的丛林。
新的开始
到了50岁,你常常会走回自己的老路。这时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你会在思想上有一个转变,会乐意搞点大动作,或者至少会有一次异国假期。你的电影主题会转为一个更具探索性的新领域,而有些所谓的新领域其实就是你曾在人生旅途中放弃的。比如,如果你在30出头的时候没有写《大家伙》,现在你会回头去写。是时候改写你的历史,追求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了。如果你是男人,你的主人公可能30多岁,正经历人生的考验。如果你是女人,你可能正在经历“空巢”综合症。当你看到自己最小的孩子奔向人生崭新的可能,同时却眼见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在不断减少,这种“空巢“感会无比强烈。这是你上佳的“复活时刻”,现在该轮到那个你曾错过的自己上场了。
跟你讲讲露丝的故事,她决定把外婆的债券兑现,做些特别的事,但却不知道这事是什么。她把能想到的100项“复活”活动列表———包括买1000朵黄玫瑰,也包括把化油器修好。几个星期后,我收到她从加勒比寄来的明信片:我正用外婆的债券玩潜水。爱你的露丝。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已经长大离家的女人,最好把你熟悉的东西写下来。别以为它一文不值,别老觉得你必须写侦探惊悚片。
我就是我
如果你到了60岁,你的主题之一就是回忆。
你历经岁月的磨练,具备了深远的视野。如果你觉得还没有做过你一生中真正想做的事情,这时你会有一种紧迫感:绝不能带着遗憾入土。所以你的电影可能会关注一个“追寻———获得“的主题。但是那些60多岁的作者笔下故事涉及最多的主题,同时也是我最青睐的主题之一,即:“就是这样了。如此而已。就这么多了。”
视野
到了70岁,我们对人生的感悟更深。是时候问“人生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了。70多岁作者的电影主题总是以独特高妙的视角看待“人生中什么才真正有价值“这一命题。当然,还会探索一些关于不朽和健康的主题。
外部环境
在任何年纪我们都可能陷入情感的旋涡里无法自拔,这也会影响我们的主题。比如,你已经50岁了,但还是可以回去安抚10岁时父亲过世给你留下的内心伤痛。如果你还在为曾让你人生脱轨的某事心怀愤忿,你的主题可能会揭示对复仇的渴望,对赎罪的期求,或者对公正的义愤。你也许想写一个揭露腐败的故事。悲痛也是一种强大的写作动力。你写的是一部关于你和某人之间关系的电影么?
◆
致中国读者
维基·乔伊·金
◆
好在与尊崇混沌的中国人不同,刀叉都上桌的西方世界似乎更乐于一切摆在明处,于是弗洛伊德横空出世,潜意识、力比多这类生冷名词……一时街知巷闻。
看惯了用一长串专业单词说艺术的大部头专业书,这本《21天搞定电影剧本》让身处中国的译者和读者都眼前一亮,如沐春风,这里subconscious和conscious被替换成了heart和mind,用心写,用脑改,短短六字,直达精髓,这种举重若轻的妙用,相信每个东方人都能心领神会。所谓微言大义,《21天搞定电影剧本》无疑做出了极好的样板,看似平常的言语,却道尽其中奥秘,行文、做事、写剧本也当如是。
每个人心中都有故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心中的故事写成故事。在这个自我言说极度膨胀的时代,《21天搞定电影剧本》一书来得太是时候。它为每个想讲述自己心中的故事的人提供了触手可及、切实可行的帮助。写出故事的过程,就是你与内心的自我对话的过程,就是你了解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意义甚至不局限于电影学,而扩大、深入至社会学、人类学的领域。
“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在21天里写完一个剧本,你就能。”一声热情的召唤,一个艰巨的挑战,21天写出你深藏于心的剧本,亲爱的朋友,你敢接受这个挑战么?
◆
写你心中的剧本
自从电影成为一种大众娱乐消费方式以来,将电影作为爱好和研究对象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爱看电影,爱谈论电影,但却很少有人敢于踏出创作电影的第一步。这本《21天搞定电影剧本》用最简要、最实用的文字写成,旨在为编剧新手和职业编剧提供一本真正有用的编剧指南。
不同于通常所见的编剧理论,《21天》强调的是编剧实践,而且是非职业编剧的编剧实践。那些没有全职写作的机会,也没有专门写作环境的人们,只要有编剧的欲望,就能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创作出自己的剧本。
《21天》强调,不是只有那些专门学习过编剧理论的人才能写剧本,只要你心中有一个故事,有表达的欲望,你就可以成为一个编剧。
如果你很想成为一个编剧,可是除此以外你毫无想法,你不知道自己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者你有了一个故事,却不知道怎么把它讲述出来,《21天》能够帮助你发现心中的想法并帮助你将之呈现出来。
《21天》强调行动力。很多人想成为编剧,甚至他们已经想好了故事,但他们就是无法下定决心将它付诸纸笔。《21天》的作者认为,这是使我们无法成为编剧的一个很大障碍,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21天》首先帮助你树立起成为一个编剧的信心,然后告诉你成为一个编剧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应该怎样坚持下去直到完成一个剧本。如果你想写出一个剧本,可是你不能保证固定的写作时间和固定的写作地点,《21天》同样能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它让写作不再枯燥乏味,你可以在任意时间和任意时间创作自己的故事,并且和你的工作生活毫不冲突。
《21天》介绍了一种健康的人生观,编剧不是埋头苦写,编剧更意味着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我们不需要为了爱好牺牲工作,也不需要为了工作牺牲生活,编剧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幸福的过程,它让你和他人相处更融洽,让你和周围的环境更和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不仅适用于于编剧,同样也适用于拥有其他爱好的人们。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编剧难以进行下去是因为我们总在追求完美,我们会因为已经完成的部分不符合心中的期望而一改再改,耽误进度,让写作计划总是在原地徘徊而无法继续下去。在《21天》里,作者提出,无论如何,先让你的剧本从无到有,哪怕它是一个平庸的作品,你至少还有机会将它修改得更美妙。如果你始终不能完成一个作品,那你永远也不会有让你的作品变得完美的机会。
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很多实用的点子,比如说八分钟写作。写作不一定要在一个连续的时间段里完成。如果你好好利用生活里那些散碎的时间,同样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把你的剧本划分为许多个场景,把每个场景分配给一张卡片,这样你用八分钟时间就能填满一张场景卡片,想想看,你的一天中有多少个被浪费的八分钟啊。
这本书不仅要帮助你把编剧这件事儿变得简单,还要让它尽可能有趣。
不知不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电影学院”书系已经推到了第九本,和其它几本书相比,这本书虽只有薄薄一册,但同样内容充实,风格独特。从电影理论到电影实践,“电影学院”书系在努力完善着电影的学习体系,并尽力让我们这一共同学习的旅程充满惊奇的发现和乐趣。
欢迎采用本书做教材的老师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为您提供教师手册和章节提要等相关资料。此外,我们将继续编辑出版一系列电影艺术类书籍,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服务热线:010-6401-3086 8161-6534
服务信箱:onebook@263.net
世图北京公司“电影学院”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