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晓辉视觉

(2009-09-01 00:14:27)
标签:

《生死朗读》

电影声音

创作分析

声音的撞击

隐喻与象征

水与火的声音

分类: 电影学作业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文:晓辉  

一、剧作分析

    电影《生死朗读》采用的是倒叙方式并不露声色地以第一人称叙事。回忆的时间结构基本呈线形,沿用了传统的叙述方式。电影中男主人公叫伯格,女主人公叫汉娜,他遇见她时,他15岁,她却已经36岁。伯格疯狂地爱上了比他大2l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直到汉娜让伯格为她读小说,用声音读出来的文学,在这对男女之间流淌时,并稀释着他们之间完全封闭的爱。但她突然失踪,多年后,当伯格成为法律学院的高材生时又在法庭上遇见了她,原来这汉娜在纳粹时期是集中营女看守。随着庭审的深入,伯格又发现了汉娜的另外一个秘密:她是文盲,她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言行,均出于掩盖这一事实之目的。导演通过伯格对汉娜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及理性思考的描写,用电影语言再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问题时徘徊于理智与情感、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电影在叙事中基本上分为三个段落并设置了两大悬念:一是女主人公汉娜的身份,这在电影的上半部分一直是个谜。伯格与汉娜交往的空间与外界基本隔离,两人的见面地点基本上局限于汉娜的厨房、浴缸和卧室。电影一开始便是伯格的猩红热,预示着不安。伯格与汉娜有着共同的特点:自闭。伯格很少交际,而且有着强烈的自卑,他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鼓励,而此时汉娜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而且是一种某种关系的互补。已经36岁的汉娜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在这与伯格的爱情史中似乎完全隐没,观者仅仅在伯格询问汉娜的名字时后者反常的警觉中隐隐察觉到什么。电影的第二段落,当伯格在法庭上又看见了汉娜,开始了对汉娜历史身份的揭露,同时将电影中的第二个悬念推向叙事的高潮:汉娜最终走向法律的宣判——罪恶之路的起因居然是为了掩盖自己不识字这一事实。文盲汉娜终究因向法庭承认是自己写了被作为迫害犹太人证据的报告而被判无期徒刑。伯格在法律与情感的十字路口上最终拒绝了为汉娜减轻罪责作证,甚至连去看守所见她一面的机会,也在最后一刻放弃。电影的第三段落,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她借助伯格录的磁带开始学习文化。“令人深思的是,判刑本身并未使汉娜认罪,只是在她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之后,她内心的愚昧和无知才真正被动摇,她的良知才得以发现”①。实际上伯格的朗读拯救了汉娜的灵魂,每一次的朗读都使汉娜的生命获得了新的洗礼,也触摸到了她的痛楚……朗读成为汉娜心中的永恒;朗读是她刻骨铭心的爱;朗读化为她生命的终点。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二、声音设计及声音分析

   《生死朗读》在声音设计上体现了六个方面:一是现实空间与倒叙空间的声音撞击与重叠,其次是语言设计上的隐喻与象征,三是环境音响效果重音的重复使用功能,四是用声音去传达心理欲望,五是叙事中的水与火的声音暗示,六是用声音表达历史与文化的内涵。

1、  现实空间与倒叙空间的声音撞击与重叠

    影片一开场,当现实中的主人公伯格来到窗户旁,从远而近的火车声(图一)与倒叙中的汽车声音(图二)重叠,坐在汽车里的少年伯格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环境音响效果的变化,更加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并给故事的发展带来更强烈的情绪意义。“当环境声不一样的时候,即使银幕上的人物还保持不变,但我们还是可以知道故事世界里的时间已经变了,这样有助于形成时间上的省略,对于推进故事往前发展来说很可能是必要的” ②。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一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二

    在影片中,现实中伯格在法庭上严肃的语言声、音响效果背景声的混响与倒叙时的伯格和同学即将上课时的轻松音响效果声交织在一起,这时不同空间、时间的画面与声音形成强烈的反差。“为了便于场景的过渡,声音可以从一个场景叠加到另一个场景里,或者是延迟,或者是提前,语言声、音响效果声及环境声都可以使用这种手段,并可能会在声音和画面的双重时间之间形成很有意思的张力”③。暗示了作为法官伯格的复杂心理及执著精神。

2、  语言设计上的隐喻与象征

     G.库尔茨所言,隐喻具有“文本结构作用”,它“显示未来意义的可能性,连接环境与性格、空间和故事,构建支配性结构”。影片中伯格的内心独白,实际上是他给汉娜写的一首爱情诗,伯格的内心独白(图三)与画面及环境混响声形成强烈的声画对位,调动并撞击着观者的情感及画面的幻想,爱是不能忘记的。

                  《那就是爱》

 

                  “我没被吓倒,

                  我不怕任何事,

                  承受的越多,我就越爱她,

                  危险只会增加我的爱。

                  它会让爱变得尖锐,变得趣味盎然。

                  我会是你需要的唯一的天使,

                  你丢下生命的时候会比你拥有生命时更美。

                  天堂会把你带走,看着你,说

                  只有一件事可以让灵魂完整,

                  那就是爱。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三

   《奥德赛》在影片中的出现并非在爱情方面。荷马的《奥德赛》在影片中曾两度出现,众所周知,《奥德赛》讲的是奥德修斯因冒犯海神而滞留海上,10年不得返乡的故事。在他经历的所有困境当中,最大、最危险的莫过于忘忧果之乡:在那里,路人若吃了忘忧果就会乐不思乡。而当主人公伯格又一次阅读《奥德赛》,是他给在狱中服刑的汉娜录的第一盘磁带也是《奥德赛》。现实中伯格为了抵制遗忘;作为法官在开车前往法庭的路上时,声音中不断传来教堂唱诗班的歌声(图四)与汽车摩擦重音的音响效果声(图五)互相撞击,声音不断的反复出现,实际上是主人公自己矛盾心理的挣扎,也是伯格朗读《奥德赛》故事的最终暗示与隐喻——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四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五

3、  环境音响效果重音的重复使用功能

   “在一部影片里面,一旦某个声音被确定成为那个声一画对象或环境声的参考,就应该坚持使用这个参考,除非故事里发生了明确的变化,耳朵是非常渴望关联的,即使这种关联只是为了某部影片而虚构的,因此如果随意或不小心改变了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不对劲或是错了”④。影片的汽车摩擦音响效果声贯穿于电影叙事的始终,加强了影片的节奏感,不断敲打着观众的记忆力,让观众轻松地进入了已知的画面领域。例如,伯格在回家放学的路上生病得到了汉娜的帮助,当汉娜送伯格走出街口时,画面前景的铁栅栏与汽车驶过的音响效果声与汉娜、伯格的背影出现不和谐性(图六)。这种布景设计和声音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位,暗示着女主人公想逃离这个环境的欲望。当伯格第一次以大学生的名义去法院旁听的路上,警车刺耳的叫声好像又一次敲打着伯格与观众的记忆神经。法庭的语言声及音响效果声与火车声的撞击重叠,“对于任何影片来说,声音都可以作为情绪化词典,当声画关联在故事当中创建时,它们可以被分离、重新组合、放大或者对位。一旦电影词典建立后,声音和画面就有了单独存在和传播下意识信息的潜能”⑤。声音的造型直接强化了影片的主题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六

    当伯格第一次到监狱去看汉娜时,伯格按下监狱的门铃后(图七),汽车驶过的摩擦音响效果重音及背景的铁栅门又一次暗示着女主人公的不祥预兆,“利用听觉记忆的转换来形成闪回,使我们从人物的主观体验飞到银幕上的客观动作上”⑥。在这里环境音响效果重音的重复功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七

4、  用声音去传达心理欲望

当少年伯格第一次来到汉娜家,他是为了感谢汉娜对他的帮助,在汉娜家厨房和门廊之间,伯格的目光无法从汉娜身上移开,当汉娜让伯格在门廊里等时,伯格开始对声音做出了反应。汉娜把一条腿蹬在椅子上,弯下腰,把卷好的长统袜套在脚尖上,然后把脚尖放在椅子上,把袜子提到小腿,再提到膝盖,再提到大腿(图八),这会儿我们只微弱的听到了丝袜与皮肤的接触声音,在伯格心理声音的欲望超越了视觉的欲望(图九)。“有时候你可以用少量的声音元素得到最大的冲击力,通过让观众填补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缺失,使他们有更大的参与性,而用各种信息塞满他们的头脑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⑦。因为人们的听音的感觉能力往往超过视觉的能力。这种听音能力又给观众带来了心理暗示,使观者也参与了心理幻想。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八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九

5、  叙事中的水与火的声音暗示

水与火在电影的不同场景中频频出现。上半部分不断出现汉娜家的烧水火炉。与之相呼应,电影的中间部分揭露了汉娜在纳粹时代所犯下两桩罪行均与火有关:作为一个外围集中营的看守,汉娜每个月都要押送一批犹太妇女到奥斯维辛去,这些人均在那里惨遭杀害;二战末期,汉娜和其他一些看守押解数百名犹太妇女向德国本土撤退。途中,关押犹太人的教堂被炸弹击中,由于看守拒不开门,致使几百名犹太妇女葬身火海。可见,当下情节中的火成为女主人公昔日罪行的隐喻。电影中多次地描写了汉娜的洁癖以及她程式化的洗澡过程。当汉娜第一次见到伯格,并冲洗他呕吐的脏物时(图十),这时音响效果的主观音响加大了冲洗声音的重量。对于汉娜而言,水表达了某种洗刷罪责的潜在愿望,对伯格而言,浴缸里的水是他们相处的载体(图十一),同时也暗示他作为德国第二代人不可能回避的历史责任。水与火、洗刷与罪责、法律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了。给观众带来了思考的空间。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十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十一

6、  用声音传达历史与文化的内涵

   本片中最重要的音乐段落是唱诗班歌声的三次出现,最重要的一次是出现在伯格与汉娜的骑车外出旅行,当他们路过教堂,唱诗班的歌声吸引住了汉娜(图十二),汉娜像是被神指引了一样,不自觉地坐到了教堂里,圣经的歌声让她情不自禁(图十三),观众这会儿也被汉娜的行为所感动。从画面中音乐与人物的表情达到了声画同一,但从观众的角度上又隐藏着一种即将要发生的事件冲突,在这里教堂文化形成了叙事中的戏剧性元素,强有力的历史文化符号将推进故事的进程,在赞美诗的歌声下,人的尊严与邪恶同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实际上如果不采用‘正确的’声音或是语义声音,而是利用声画组合的无限可能性,影片和叙事的丰富内涵可以极大地增加,声音设计师的任务是在无限多的声画组合当中找到最好的方式,并且与影片的类型、情节以及人物的变化曲线相统一。对于剧本以及导演想要在银幕上表达的东西来说,这应该是最合适的声音”⑧。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十二

           《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wbr> <wbr> <wbr> <wbr> <wbr> <wbr>晓辉视觉

           图十三

三、总结及背景资料

    2009年第81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莫过于《生死朗读》的逆转上位,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一举入围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大奖项。

   《生死朗读》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从制片人(安东尼•明格拉和西德尼•波拉克)到编剧(大卫•黑尔)到导演(斯蒂芬•道德利)到主演(温斯莱特、拉尔夫•费因斯)的超豪华阵容令人目眩神迷。这注定了影片从筹拍伊始,就获得各方极大的关注,从妮可•基德曼、凯特•温斯莱特的主演易人,到两大制片人在同一年驾鹤西去,其间波折不断,乃至影片上映,最终于没有让翘首以盼的书迷和影迷失望。

    本片的画面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在同期录音的基础上,对后期制作的音响效果及声音造型上都突出强化了历史的厚重感,无论从服装、电车、房屋,还是从历史角度反映二战时期的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即法庭上的那一幕故事情节,包括在一开始汉娜和迈克尔恋情的那一段,都那样丝丝入扣。男女演员的精彩表现给了电影故事以新的活力,赋予影片新的内涵。如伯格在洗浴中初见汉娜赤身裸体的那刻,眼神的变化显得稚嫩和汉娜作为中年妇女的寂寞和性的强烈渴望的成熟。在他们去乡间看教堂孩子表演时,汉娜的眼神和表情无不表现她是个善良、真诚的女人。还有在审判时汉娜完全诚实的语言表达和后来在监狱中度过的生活状态,都是那样的触动人心。当汉娜踩在厚厚的书上自杀时,象征着德国战败后的一种自我反省,是一种隐喻。影片最终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性中的恶与善;理智与情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参考资料:

1、①《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探析,冯亚琳著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表现力。

David Sonnenschein著,王旭峰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