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分析 晓辉视觉

标签:
《生死朗读》电影声音创作分析声音的撞击隐喻与象征水与火的声音 |
分类: 电影学作业 |
一、剧作分析
电影《生死朗读》采用的是倒叙方式并不露声色地以第一人称叙事。回忆的时间结构基本呈线形,沿用了传统的叙述方式。电影中男主人公叫伯格,女主人公叫汉娜,他遇见她时,他15岁,她却已经36岁。伯格疯狂地爱上了比他大2l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直到汉娜让伯格为她读小说,用声音读出来的文学,在这对男女之间流淌时,并稀释着他们之间完全封闭的爱。但她突然失踪,多年后,当伯格成为法律学院的高材生时又在法庭上遇见了她,原来这汉娜在纳粹时期是集中营女看守。随着庭审的深入,伯格又发现了汉娜的另外一个秘密:她是文盲,她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言行,均出于掩盖这一事实之目的。导演通过伯格对汉娜既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及理性思考的描写,用电影语言再现了德国战后第二代人反思历史问题时徘徊于理智与情感、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电影在叙事中基本上分为三个段落并设置了两大悬念:一是女主人公汉娜的身份,这在电影的上半部分一直是个谜。伯格与汉娜交往的空间与外界基本隔离,两人的见面地点基本上局限于汉娜的厨房、浴缸和卧室。电影一开始便是伯格的猩红热,预示着不安。伯格与汉娜有着共同的特点:自闭。伯格很少交际,而且有着强烈的自卑,他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鼓励,而此时汉娜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而且是一种某种关系的互补。已经36岁的汉娜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在这与伯格的爱情史中似乎完全隐没,观者仅仅在伯格询问汉娜的名字时后者反常的警觉中隐隐察觉到什么。电影的第二段落,当伯格在法庭上又看见了汉娜,开始了对汉娜历史身份的揭露,同时将电影中的第二个悬念推向叙事的高潮:汉娜最终走向法律的宣判——罪恶之路的起因居然是为了掩盖自己不识字这一事实。文盲汉娜终究因向法庭承认是自己写了被作为迫害犹太人证据的报告而被判无期徒刑。伯格在法律与情感的十字路口上最终拒绝了为汉娜减轻罪责作证,甚至连去看守所见她一面的机会,也在最后一刻放弃。电影的第三段落,在漫长的监狱生活中,她借助伯格录的磁带开始学习文化。“令人深思的是,判刑本身并未使汉娜认罪,只是在她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之后,她内心的愚昧和无知才真正被动摇,她的良知才得以发现”①。实际上伯格的朗读拯救了汉娜的灵魂,每一次的朗读都使汉娜的生命获得了新的洗礼,也触摸到了她的痛楚……朗读成为汉娜心中的永恒;朗读是她刻骨铭心的爱;朗读化为她生命的终点。
二、声音设计及声音分析
《生死朗读》在声音设计上体现了六个方面:一是现实空间与倒叙空间的声音撞击与重叠,其次是语言设计上的隐喻与象征,三是环境音响效果重音的重复使用功能,四是用声音去传达心理欲望,五是叙事中的水与火的声音暗示,六是用声音表达历史与文化的内涵。
1、 现实空间与倒叙空间的声音撞击与重叠
影片一开场,当现实中的主人公伯格来到窗户旁,从远而近的火车声(图一)与倒叙中的汽车声音(图二)重叠,坐在汽车里的少年伯格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环境音响效果的变化,更加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并给故事的发展带来更强烈的情绪意义。“当环境声不一样的时候,即使银幕上的人物还保持不变,但我们还是可以知道故事世界里的时间已经变了,这样有助于形成时间上的省略,对于推进故事往前发展来说很可能是必要的”
②。
2、
3、
4、
当少年伯格第一次来到汉娜家,他是为了感谢汉娜对他的帮助,在汉娜家厨房和门廊之间,伯格的目光无法从汉娜身上移开,当汉娜让伯格在门廊里等时,伯格开始对声音做出了反应。汉娜把一条腿蹬在椅子上,弯下腰,把卷好的长统袜套在脚尖上,然后把脚尖放在椅子上,把袜子提到小腿,再提到膝盖,再提到大腿(图八),这会儿我们只微弱的听到了丝袜与皮肤的接触声音,在伯格心理声音的欲望超越了视觉的欲望(图九)。“有时候你可以用少量的声音元素得到最大的冲击力,通过让观众填补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缺失,使他们有更大的参与性,而用各种信息塞满他们的头脑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⑦。因为人们的听音的感觉能力往往超过视觉的能力。这种听音能力又给观众带来了心理暗示,使观者也参与了心理幻想。
5、
水与火在电影的不同场景中频频出现。上半部分不断出现汉娜家的烧水火炉。与之相呼应,电影的中间部分揭露了汉娜在纳粹时代所犯下两桩罪行均与火有关:作为一个外围集中营的看守,汉娜每个月都要押送一批犹太妇女到奥斯维辛去,这些人均在那里惨遭杀害;二战末期,汉娜和其他一些看守押解数百名犹太妇女向德国本土撤退。途中,关押犹太人的教堂被炸弹击中,由于看守拒不开门,致使几百名犹太妇女葬身火海。可见,当下情节中的火成为女主人公昔日罪行的隐喻。电影中多次地描写了汉娜的洁癖以及她程式化的洗澡过程。当汉娜第一次见到伯格,并冲洗他呕吐的脏物时(图十),这时音响效果的主观音响加大了冲洗声音的重量。对于汉娜而言,水表达了某种洗刷罪责的潜在愿望,对伯格而言,浴缸里的水是他们相处的载体(图十一),同时也暗示他作为德国第二代人不可能回避的历史责任。水与火、洗刷与罪责、法律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了。给观众带来了思考的空间。
6、
三、总结及背景资料
参考资料:
1、①《生死朗读》的叙事策略探析,冯亚琳著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表现力。
David Sonnenschein著,王旭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