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与入学准备教育

(2022-12-07 08:10:34)
标签:

教育

教育杂谈

分类: 关于学校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方案”指导思想中提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学前教育。

一、核心素养与培养目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部于2016年9月公布的。它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在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方便实践中的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逐一进行了描述。核心素养的公布,带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探索,对以后的中小学课程建设和评价机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7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将培养目标表述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起来讲,就是六个“下功夫”、“三有”学生和“五育”并举。“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一表述,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细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具体落实,充分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有本领”的具体表现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了“德智体美劳”的具体内容,对“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层面提出的要求。此次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可以说是对学生层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出的目标,同时与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也是一致的。如果说“五育”和六个“下功夫”讲的是“怎样培养人”,而“三有”则是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一个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有崇高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人生方向,有为集体、为国家、为民族、为人类的奋勇担当,更要有社会需要的各种本领,这些本领要从小培养训练。“有本领”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学习的本领,表现为会学、会问。会学,就是“乐学善学,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会问,就是“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是生活的本领,表现为自己能够照顾自己,这是照顾别人、服务社会的基础,就是要“自理自立,热爱劳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是健体的本领,表现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即“强身健体,健全人格,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适合自身的运动技能,树立生命安全与健康意识,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第四是审美的本领,表现为对美的追求和欣赏,就是“向善向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初步的艺术鉴赏、表现能力”。第五是合作的本领,表现为会交往,即“学会交往,善于沟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三、“有本领”与关键素质

对照新课程培养目标特别是“有本领”的内涵,可以加深我们对《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下称《指导要点》)的理解。

对于入学准备需要把握的重点,《指导要点》提出了“基本素质”。“基本素质”指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把健康的体魄放在首位,这既符合儿童发育成长的特点,又是“健康第一”“体育固本[1]的要求。广义来说,积极的态度也是健康的范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技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情绪安定愉快”就是健康领域的培养目标。《指导要点》把“情绪良好”列为身心准备方面的发展目标之一,提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具备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有助于幼儿积极适应小学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良好的习惯,既包括生活习惯,也包括学习习惯。《指导要点》中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的很多发展目标,其实也都是良好的习惯。

为了帮助大班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指导要点》在“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关键素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2]。由幼儿变为小学生,环境更复杂,交往面更广,这是一个新的考验和挑战。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融入集体,这些对于即将进入学校的孩子显得非常重要,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指导要点》在社会准备方面,就提到了宽容合作、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等优秀品质以及相关的教育建议。专注和坚持既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良好的生活态度。《指导要点》提出:“专注力、坚持性、计划性等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入学后更好地胜任新的学习任务,且受益终生”,这将对幼儿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06.03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