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烛照下的不公

标签:
旅游黔东南郎德西江苗族 |
分类: 行走 |
其实,在西江还没有众人皆知的时候,黔东南的第一目的地似乎是郎德。这座桥建于2008年,是奥运圣火传递的一段,它连接郎德上寨和下寨,却无法弥合其间的差距。
上寨有四处寨门,这是其中靠近当地抗清英雄故居的一个。
寨子里都是如此陡峭的石板路。
苗家以农耕为主,却土地稀缺,所以,吊脚楼大都依山而建,在房东家听过一个笑话,说,一老人临终嘱咐儿子,一定要侍弄好祖上留下的三十六块田,直到十多年后,儿子也找到、数清第三十六块田,其实,就是祖居的吊脚楼下面的方寸之间。
对于年轻女孩而言,为游客们表演所谓的苗族歌舞,尽管早已沦为伪民俗,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已经城市化、形式化的表演,恐怕早已守不住传统,后来,在肇兴邂逅几个水族青年,他们早已忘却了民族语言,遑论文字。
苗银则是苗族的又一工艺品,这个小姑娘很熟练地兜售,也有片刻的茫然。
这里有当时,最新鲜、最漂亮的风雨桥和美人靠,其实,苗寨的风雨桥和侗寨的鼓楼一样,都是一种象征和标志性建筑,当然,鼓楼之于侗寨,还有另一重意义。
从房东家的窗户看出去,屋瓦重檐,煞是好看。
其实,生为上寨人是幸福的,在寨子里遇过很多游客,言语之间,除我之外,从未有人光顾过下寨,尽管他们前往上寨,都要途径下寨。
对于下寨人,游人们的视而不见,尽管保留了一片宁静,却也让他们少了这种眼球效应下的生活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