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北京青年”好榜样
(2012-10-17 17:00:37)
标签:
杂谈 |
这是一个似乎越来越功利和物质的时代,实用主义和犬儒主义裹挟下的理想主义和自我意识正在被越来越庸常和琐碎的现实生活所遮蔽,而日渐卑微得无地自容,想望在这样的境遇下,昂扬一种“青春重新走一回”的激情和情怀,《北京青年》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
这显然是一部概念/主题先行的作品,而何家四少的“集体出走”,又选择了一个格外“凹造型”的“驴友”行为,而这一切又源自一档电视栏目中一位女嘉宾的“肆无忌惮”,着实与剧情一样有些草率、突兀,为此,何家四老便要迫不及待地跳将出来,时不时地搞一个小型辩论会,为“北京青年”们的行为的合理化解套。
所谓“事在人为”,这原本是一个显而易见的“bug”,却又让《北京青年》在另一个维度上柳暗花明,其实,笔者也常以“驴友”自诩,且长达三年之久,放逐、流连于戈壁、草原、雪山、圣湖之间,彷佛蝉蜕于蚕茧里的一只蛹,观照着神游于九天之外另一个年近不惑的“我”,但是,这种“在路上”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却又是一种绝对边缘和出格的“小众”行为。
“平生只负云山梦,一步能空天下山。”“举足宜最高,不许云在上。”相较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的志趣、情操,“北京青年”们的“集体出走”,更像是一种“伪驴友”式的故作姿态,不值一哂,毕竟,这绝非《北京青年》关注的重点,只是其在老、少两代人之间掀起的波澜,却在某种程度上,让《北京青年》接上了地气。
随着“房奴”、“卡奴”、“孩奴”……的步步紧逼,德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预言的“祛魅”化正在当下的世俗生活中呈现出一种日渐逼人的真实,所谓“崇高”、“典范”、“儒雅”、“意义”这些诗意的“存在”正在被日益逼仄的现实生活无情地消解,而宏大叙事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奢侈,从而,在影视剧等大众娱乐中一再缺席。
《奋斗》、《我的青春我做主》、《北京青年》,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都是有“观点”的,这正是当下电视剧创作中稀缺的一种努力和品质。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 一如此前热播的另一部青春、励志剧《野鸽子》中,罹患不治之症的周游毅然将生命的终点挥洒在路上……
“人生是一段不可知的旅途,你和我都在路上。”谨录拙作《私奔》题记于斯,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