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翻出《龙凤呈祥》,马连良(乔玄)、李和曾(刘备)、梅兰芳(孙尚香)、裘盛戎(孙权)、李多奎(吴国太)、马富禄(乔福)、姜妙香(周瑜)、袁世海(张飞)版,也是我百听不厌的一出戏,尤其是姜妙香的“龙凤腔”(京剧小生的特有唱法,非男非女,亦男亦女),也许你听多了叶氏父子后,可以再感受一下。〈龙凤呈祥〉全本150分钟左右,排于1959年,
和南方戏大都是一些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不同,如黄梅戏的《牛郎织女》、《女驸马》,越剧的《梁祝》、《白蛇传》,以京剧为主的北方戏大都是以历史剧为主,尤其是三国戏,当然,特殊年代里,越剧也排演了《穆桂英挂帅》,但吴侬软语唱起这般国仇家恨来,总是有些底气不足(呵呵,如今没有随身听、录音机之类的,家里很多越剧的盒式录音带都听不了了,但也舍不得丢掉)。
《龙凤呈祥》就是一出三国戏,而且生、旦、净、末、丑,角色、行当全面,仅生角就有武生(赵云)、须生(刘备、乔玄、诸葛亮)、小生(周瑜),花脸里有铜锤花脸(孙权)、架子花脸(张飞)、小花脸(贾化),旦角有花旦(孙尚香)、老旦(吴国太),而且一出戏里里的演员都堪称各个行当里的殿堂级人物,花脸行当里素有“十净九裘”的说法,而老旦里,名角尤其缺少,李多奎就属于空前绝后的人物,丑角里马富禄也是一等一的名角。
李和曾可能是里面辈分最低的,也是前后四大须生(所谓“须生”也就是戴“髯口”即胡须的中年男人)之后的又一著名老生。前四大须生之一高庆奎,去世较早,个人认为李和曾是高派的最佳传人,尤其是喜欢他在《逍遥津》里扮演的汉献帝,那段“父子们在宫院”的唱段,如诉如泣、荡气回肠(我喜欢的与此类似的一段是余派传人耿其昌在《白帝城》里的“白盔白甲白旗号”唱段),其实,对于角色脸谱化、表演程式化的京剧而言,角色的所有喜怒哀乐大都靠唱腔去体现(当然,花旦可能有些表演),因此,难能可贵。当然,这出戏里饰演鲁肃的李盛藻就是高庆奎的大女婿。
《龙凤呈祥》讲述刘备久借荆州,周瑜献美人计,诳刘备过江招亲,然后返回荆州的故事。这出戏,有很多经典唱段,尤其是“甘露寺”一折中马连良“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的唱段。其实,京剧和西方的舞台剧还是有些相似的,尽管京剧讲究程式化,基本舍弃舞台布景和道具,但毕竟要在有限的时间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必须强化戏剧的冲突,因此,京剧的剧情和场景大都很集中。
《龙凤呈祥》戏剧冲突一波三折,而且集中、紧张,定场锣鼓后,赵云的几句定场诗就将故事背景交待清楚,其后,剧情越发紧凑、紧张,而且悬念十足,但其中,又总能以丑角的巧妙穿插,而又张弛有道,显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尤其是乔福与贾化的插科打诨,在紧张中,制造些轻松的节点。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京剧里比比皆是,如〈玉堂春〉里,在苏三讲述悲惨遭遇时,解差仝公道就起着同样的作用。
据说,这也是京剧表演与斯氏表演体系的最大差别——避免演员和观众的过度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