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的那些片段九月西藏(四)走过青藏线

标签:
旅行自驾夏鲁寺扎叶巴寺青藏列车 |
2023的那些片段
九月西藏(四)走过青藏线
随着日喀则主要游览项目的结束,一般来说,会有“是否去看珠峰”的选择。对于尚未出现任何高反的“亲友团”来说,不存在惧怕高反而不去的理由,唯一的顾虑就是能不能看到珠峰的问题。
由于从日喀则前往珠峰大本营,来回需要近700公里的路程,往返需要近两天的时间,加上不菲的门票、环保费和景区交通车费用等,那么整个行程就会寄希望于能否看见珠峰甚至“日照金山”。
可是,不可控的云层却是不以人的意志来移动的,能不能看见珠峰是需要运气的,常有看不到珠峰而吐槽的。面对如此投入和不确定因素,经全面评估后,一致得出了“不去也罢”的结论。
不去珠峰,那就去距离日喀则只有25公里的夏鲁寺。
夏鲁寺
夏鲁寺始建于北宋时期,到了十四世纪时,由于元代皇帝的支持,重建成功留存至今的寺院建筑,也成为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

据介绍,由于当年引进了许多汉族工匠参与建设,所以建成的大殿具有藏汉混搭风格,用藏式楼体配以汉式楼阁的琉璃砖瓦房顶。

大殿的一层为藏式,四周墙壁上有壁画。据介绍是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据说还是元代的真迹。


正殿的两侧,有较小的经堂,内供奉着《甘珠尔》《丹珠尔》经卷。


作为国保,夏鲁寺最为重要的、也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保存着西藏最完整的元代壁画。在这里,僧人们并不禁止游人拍照,我们便可以在欣赏之余,拍下那些觉得很有意思的壁画。
虽然有的残缺,有的被铁丝网所阻隔,但是有了比其他寺院更宽松的管理,使我们可以轻松地流连、观赏和拍拍拍。


除了壁画,夏鲁寺的塑像也是形象多样,并非一律高贵庄重,有的造像极具个性。

淳朴的藏民们其实烦不了很多,只是一味的前来礼佛供奉,看到伸出的手就塞钱,也不管那只手是不是原本应该降魔的。

殿堂里,长明的酥油灯点燃火苗,一旁的僧人不时的拨动灯芯。也许,守着这样的长明灯,也是每日修行的功课。

这里,除了前来礼佛的藏民,并没有游客。静谧的环境中,更增添了神秘的气氛,殿堂中弥漫着古老的气息。

清净的夏鲁寺,让我们收获了一次喜出望外的惊艳。

回拉萨
不去珠峰,便选择沿着G318国道返回拉萨。由于几天来一直没有看到庄园,缺失了对于西藏农村的了解,打算补上这一缺憾,查询到前方G318 路旁的罗林村,有一个开放的乡村旅游点。
进了村子,正好也有旅游团停留,便沾光受到了村口跳锅庄的迎接。接着又有了一位罗林村的“地陪导游”,带着我们在村里走了一圈。
看着脸庞丰满皮肤白皙的导游,很是诧异,她身为藏民为何没有当地的“高原红”,她介绍说她也使用了各种护肤品。

据她介绍,村子是2000年从谢通门县集体迁来的扶贫搬迁村。原先的村子是牧业为主,那里的自然条件恶劣,政府决定整体搬迁到现在这里,并统一规划为每户村民建造一栋上下两层的房屋(村民只需付出极少费用)。

我们走进了她家(室内不能拍)小院,二层楼的下面是堆放杂物和牛棚,楼上才是全家的生活空间。虽然房屋内的设施比不上以前我们所见过的,但也家具家电齐备。

她家的三个孩子天真可爱,据介绍已上幼儿园,并开始接受拼音和汉语的教育。

离开罗林村,沿着雅鲁藏布江边的G318往东。与G318并行的拉日高速正在施工中,应该很快就要通车了。届时这条高速将使从拉萨到日喀则的260公里路,只要3小时便可到达。
那时的罗林村,也许会由于G318通行车辆减少,导致前来新藏村游览并给罗林村带来经济效益的游客相应变少,希望不是如此。
扎叶巴寺
从日喀则自驾返回拉萨后,又把方向盘转向拉萨东北方向,距离拉萨3、40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座扎叶巴寺。

沿着拉林公路往东,在叶巴村转向朝北,开上了一座高岗。在这里眺望,流经谷地的拉萨河蜿蜒流向城区。

经过一个山口,跨越公路的经幡像一座五彩的天棚,遮云蔽日。

路边还有人前来兜揽,希望路人买了经幡后再委托他去悬挂。

沿着乡道往北,约7公里后,可以看到前方大山岩壁之下的扎叶巴寺,那几座白墙金顶的建筑,在阳光下很亮眼。

连续的11个“发卡”弯之后,到达了扎叶巴寺停车场。
回望山下,2百多米的高差便是生活与修行的差距。由于受山区小气候影响。寺庙周围的植被非常丰富,青松翠柏挺立其间。

而抬头往上,寺院的最高建筑还在百米以上的峭壁上。
据介绍,这座扎叶巴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西藏四大隐修地之一,最高处海拔高度为5000以上。
这里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峭壁上形成若干大大小小天然洞穴,对于修行者来说,是远离尘嚣隐居秘境,传说松赞干布、莲花生等都曾在此修行过,难怪扎叶巴寺院要高高在上,令人仰望。

停车场的海拔已经到了4300米,虽然第一次到这里,但是登山向上很费体力(据说在海拔4000米以上徒步,如同低海拔负重20公斤走路),往上还有约百米之高,我俩决定放弃,亲友团有好体力,让他们上吧。

站在观景台上,看看山下的风貌,也令人心旷神怡。山谷延伸往南,田地黄绿相间。

从停车场还可以沿着步道,到平缓山坡上开阔的草场,那里有人在踏青休闲游玩。

附近还有一片残垣断壁,据说是从前的扎叶巴寺建筑废墟。

那么,高处的寺院建筑,应该是近年来新建筑而成。有朋友介绍说,在那里可以拍出构图好的照片。
可是,我们实在不想大喘气的爬上去。

关于这座扎叶巴寺,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西藏的灵地在拉萨,拉萨的灵地在叶巴;到拉萨不到叶巴,等于做件新衣服不做领子。以为美中不足,留下遗憾。可见扎叶巴在藏民心中的地位。扎叶巴地位不低却很低调,不为人知。
我们的时间也是精准掐算的,从扎叶巴寺返回拉萨时,正好到了租车的交还时间。
青藏线
结束了13天的林芝-拉萨-日喀则一带的游览之后,我们要踏上返回的路程了。虽然也可以乘坐飞机一日千里快速回家,可还是决定乘坐一次火车到西宁,然后再飞机回家。这样的好处是,一来可以走过青藏线,观赏沿途青藏高原和昆仑山,二来可以省去从拉萨直飞的较贵机票(坐火车软卧+西宁返程机票也比直飞便宜不少)。

我们乘坐的林芝号列车,将行驶在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上。这是一条连接青海西宁市至西藏拉萨市的国铁级铁路,被认为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这条铁路,大部分的时间都将行驶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

我们乘坐的列车,经过了当雄站。念青唐古拉山南侧的当雄,也是通往纳木错的必经之处。

我们乘坐的列车,经过了那曲站。从这里开始,将要翻越唐古拉山,铁路要经过5050米的海拔。

翻过唐古拉山之后,便是长江的上游——沱沱河。从格拉丹东雪山冰川的融化之水,在长江第一桥下平缓的流淌。这里水浅滩阔,流水呈辫状散布,看着这番模样的河流,很难与南京的江面江水相提并论。


18:20,列车到了沱沱河站。

过了沱沱河之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处于并行的状态,见到交通繁忙车辆颇多的青藏公路。
由于青藏铁路是单轨运行,只能以客运为主,并不能大量运送货物。所以传统的青藏公路就成了货物运输的主要动脉,来来往往的大货车极多。也正是由于青藏公路上的大货多重载多,导致这条G109国道的路况不好车速不高,并且很容易堵车,也使越来越多的自驾者尽可能回避这条传统的进藏路线。

突然,铁路旁的草滩上出现了藏野驴的身影,“亲友团”赶快涌过来观看。这次西藏之行,由于走的都是车辆较多的公路,所以压根就看不到野生动物,也成为了“亲友团”的一个缺失。
而在急速运行的列车上看到藏野驴,也算是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弥补。当看着身处公路与铁路之间的藏野驴,居然都在放心坦然的觅食,感觉它们已经对身旁轰隆隆奔驰而过的金属动物见怪不怪了。

时间接近19点时,太阳接近了地平线。

夕阳下的青藏公路上,大货车还在一辆接着一辆的奔驰。

我们乘坐的列车,正好行驶到了高架桥上,被阳光投射留下的长长阴影,在高原大地上画出了时代的轮廓。


天黑之前,我们坐在窗口,迷恋的看着落日和余晖,渐渐笼罩起寂静的高原,还有天空中最炫彩的片刻光影变幻。



阳光即将消失时,列车越过了通天河的支流楚玛尔河。即将翻越昆仑山过程,就被黑夜占领啥也看不见了。
西宁
在软卧里很舒服的睡了一宿,早晨6点多就到了西宁。先寄存了行李,然后坐公交到一家网红早餐店,饱饱的吃了一顿。
接着来到了东关清真大寺,这座清真寺也是整个西北地区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

该寺据说创建于明朝初期,历史上曾经多次翻修重建。现存的建筑是1913年时重建,1946年时改建并扩建,1979年时又重修,其风格融合了传统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建筑特色。
这清真大寺的原正门,是灰色砖砌的一大两小拱门。在这老大门之后,是带有两侧各有一座六边形宣礼塔的五拱门楼入口(正在修缮之中)。

正中的礼拜大殿为全寺最大的建筑物,为传统建筑样式,但是在装饰上大量使用了伊斯兰风格的图案花纹,那屋顶正脊上的装饰物,却似乎又是藏式的。


礼拜大殿的建筑形式也较为有趣,是卷棚顶接人字顶,大殿与后窑殿合为一体。


礼拜大殿的内部面积近千平米,可容纳近千人礼拜。如果再加上寺院的露天场地,据说可以同时容纳数万穆斯林同时进行礼拜。

充分利用了在西宁停留的几个小时之后,来到了机场。从这里回家,结束本年度第二次“带团”旅行。

时间和自然,故事和传说,又在“第三极”——西藏,低吟浅唱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