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的那些片段五月,皖美有约(二)又到歙县

标签:
旅行自驾水竹坑村三阳镇西溪南村 |
2023的那些片段
五月,皖美有约
(二)又到歙县
今天,从绩溪前往歙县的水竹坑村。
十年前,在户外运动还是热门的休闲活动时,从绩溪翻过近千米的七姑尖,到过歙县境内的水竹坑,是当时的经典徒步路线。
现如今,更加时尚安逸的户外营地取代了辛苦流汗的爬山徒步后,那七姑尖也就只能沉默在亘古以来的云雾迷茫之中。

水竹坑
2011年他曾来过水竹坑,那时有户外人可以投宿的客栈。
现在我们看到的水竹坑,仅剩下老弱妇孺们的留守。

这座古村里,曾经出名过一位大人物。可惜亡故较早,没能看到他在10年荒诞历史舞台上的表演。

古村里有不少古老风貌和古老大树。村南水口处,一座单拱小石桥跨越溪水,桥边那些苍翠的古树,高大粗壮树形奇特,足以把水坑村的风貌定格成一幅画,让来过的人念念不忘。

走过水竹坑最上镜的水口,沿着石板路向村外走去。古老的石板路,一侧是陡峭的山坡,另一侧则是平整的田地。这条路是从前进出古村的唯一道路,如今也是村民农田忙碌的必经之道。
而这条古道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牺牲,一条旅游公路建在了古村古道旁。

出了村口,穿过旅游公路,有一连串三座牌坊。这三座在清代树立起的3D奖状,表彰了失去自己原本姓氏的吴氏、周氏、王氏,用儒家推崇的“节孝”、“节烈”和“贞烈”词汇,来鼓励嘉奖被夫权所规范束缚的女子。

过了牌坊后,还有清光绪年复建的单孔石拱(廊)桥和一座城墙门洞。
可这是2011年才完工的古老石拱桥上加盖的廊道,以及那时全新“打造”的城墙门洞。
时间过了十几年后,廊桥和城墙几乎全被翠绿的藤蔓枝叶所覆盖,也让不明就里的来客,分辨不出这是重新打造后的成果,还是古村原生的古老建筑。


三阳宗祠
地处安徽边缘的三阳乡,隔壁就是浙江。由于偏远,所以在N多次来皖南的行程中,从来没有来过这里。
这一次,便要弥补上以往对于这里的缺失。
根据导航,很顺利的找到了洪氏宗祠。可是,满气派的门楼旁的文保牌上,却标明的是省级文保。
怎么回事,难道省保在升级国保后没有更换文保牌?

四处打听后得知,这里是叶村的洪氏宗祠,而附近还另有一座洪氏宗祠。
眼前的省保宗祠被铁将军把门,我们便在木栅栏的缝隙中往里面张望。那正厅的檐下挂着“丹阳世家”的牌匾,难道这洪氏家族是从丹阳迁徙而来?

接着,找到的洪氏宗祠,才是属于我们要探访的第七批国保建筑。遗憾的是,依旧大门紧闭,也没有找到掌管钥匙的人。

这座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后在清光绪年重修。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眼前的宗祠门楼,为四柱三间三楼砖雕门罩,极其精美,看上去很像是“门坊”。
这样的“门坊”类型,也被《古徽州136座牌坊》作为牌坊的一类,纳入成为136分之一。
也许,这座“门坊”是从牌坊改建成为宗祠的大门?
可是,这门坊的上端,是“恩宠”而不是牌坊常用的“恩荣”。下方是“世光第”,这也不像是牌坊上惯用的褒奖词语。
我们猜测:这“世光第”现名“敬本堂”,也许是由宅院改为了祠堂。

大门打不开,可是两扇门之间缝隙较大,便凑过去看看。后面的正厅先后悬挂有“贡士”和“敬本堂”两块牌匾,下面还有洪氏祖先的画像两幅。

在三阳镇的西端,见到了第三座洪氏宗祠,看来洪姓家族还是蛮兴旺的。沿着一条溪水旁的巷道,转了几个弯之后,才找到了这处第八批国保。
扯着嗓子喊了几声后,终于有住在院子里的文保人员,为我们打开了院子大门。在花木扶疏院子里,始建于明万历的祠堂建筑坐西朝东,堂前立着四根旗杆。
门厅前面装有木栅隔扇门,两扇大门上有威武的门神彩像,门两旁各竖立一座高大、光滑的抱鼓石。

走进大门后,天井两侧是廊道,后面的一进为享堂,堂前有青石长栏,六片栏板上是石雕的风光景色,望柱上蹲着石狮。

享堂的正中,挂着“叙伦堂”的匾额,木构的梁柱均很粗大,很有明代建筑的风韵。

洪氏宗祠旁的一座灰白泛青马头墙的老屋,满墙是凋零的爬山虎枝条,曾经蓬勃的生机,此刻已成过往,只留下岁月的痕迹。

据介绍,这座老屋是梅溪书院,其前身是清雍正元年创立的梅溪义学,距今已有300年了。

梅溪书院前面,一道山间溪水任性流淌。三开间的书院正面,颇有徽式古代书院的庄重典雅之感,檐口下方的竖型匾额上有“梅溪书院”四个字,那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戴震的题写。

大阜宗祠
位于歙县大阜村的潘氏宗祠,是第八批国保。以前曾经探访而未得,这一次在拐弯抹角的连续询问后,终于来到了祠堂的门前。
这座有着威风的五凤楼构造的宗祠,始建于明万历,重修于清同治。宗祠的前门楼檐角高翘,中部的三间有木栅栏,两侧的八字粉壁上还有上世纪暗淡革命标语留存。

在八字粉壁的上沿,装饰的一排砖雕,其雕工精细,题材多样。只是看着太过于完好的细致雕凿,感觉应该是修复时更新过。

一番打听之后,找来了掌管钥匙的文保老乡,让我们得以推开厚重的大门,走进了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宗祠的活动场所在中厅,有着粗大的梁柱和精细的木雕,几块彰显出古老家族显赫声望的功名牌匾,被金色提亮,特别引人注目。

据介绍,在中厅梁架的雀替、驼峰、斗拱上的精致木雕中,藏有一百匹骏马,俗称“百马图”,成为古徽州木雕中的精品之一。

走过天井,便是宗祠的后进,这里是摆放潘氏祖宗牌位的所在处,供族人在祭祀活动时拜祭。

歙县
由于要去徽城镇的琳村看牌坊,便沿着练江从东往西行驶。在看过了琳村的牌坊后,来到了紫阳桥。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九孔石拱桥,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孔径12.4米。在从前,这座红砂岩垒砌的古桥,也是歙县古桥中的最高最宽之桥,如今属于省级文保。

过了紫阳桥,来到了观赏渔梁坝风景最好的地方。站在练江南岸的高岗上,看眼下的石坝横贯,涛涛的江水漫流,对岸古城的徽派建筑被青砖黛瓦环抱。
乌云把天空压得阴沉沉的,天际间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也许正是老天爷有意泼墨挥洒的山水画,跟我们分享这变幻莫测的美。

走进许国牌坊旁的打箍井巷,入住久违的“九月徽州”,见到了高冷的小妖精“花木兰”。客栈新增了“九小满私房菜”,小厨房端出的菜品,独特的口感和诱人的香气,都是一级棒徽味,令味蕾绽放,于是我们便从以前的喝茶升级为喝酒。

与“九月”很久不见了,在畅谈酒酣之后,出门消食看夜景。古城墙边,新建成的徽州历史博物馆韵味十足。


西溪南
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徽州区的西溪南。这里也在很早之前来过,可是记忆中却已经模糊。
西溪南村,位于丰乐河的南岸。河床两侧的茂密绿树,将皖南乡间的勃勃生机真实呈现。

春夏之交的时节,河水满溢在林间肆意流淌,阳光透过树梢,将光影洒向大地,绿意盎然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曳,如此这般景色,让青春美女有了写真的背景。

河水进入西溪南的村落中,与房舍为伴,携乡道同行,更用源源不断的上游来水,为村落民居带来净洁的用水。

西溪南古村里,最好的景观,就是“老屋阁及绿绕亭”。这处徽派建筑,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屋阁建于明代中期,坐东北,朝西南,五间二进,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由于不开门接待,便来到老屋的东侧,隔着紧靠着房屋山墙的池塘,来观赏被一池碧水所映衬的粉墙黛瓦。

也许,这样古风盎然的建筑,还是用黑白两色来显示为好,几根弧形的线条,更可以凸显其民间的古风古韵。

矩形池塘的一角,有一座人字坡的亭子,也是过街通道,有供行人歇脚的“美人靠”。
亭子顶部的三根房梁上,都写有文字,记录着每根房梁的上房时间。中间的一根是“景泰七年”,左边的一根是“咸丰五年”,右边的一根是“嘉庆八年”,从而得知这座亭子的建筑和维修年份。

在古村里悠闲的游走,看看农家生活,观赏田园情趣,绿叶衬托白墙,流水带走污浊。

牌坊
这次出行,还有个私藏的个人计划,就是按照《古徽州136座牌坊》的记载,继续探访古徽州留存下来的牌坊。曾在以往的皖南旅行中,已经看过了108座牌坊,便想在这次的路线中,顺路再找几座。于是取得了下列成果:
第一座:绩溪县浒里的“尚书府坊”。(水竹坑的三座以前看过的)
第二座:建于明嘉靖年的“胡淳墓道坊”,这座建在墓道上的牌坊,位于绩溪县临溪镇石榴村南路上。这是一座两柱单间坊,顶端两柱出头,当中嵌一块长方形镂花石板;中层横架一块条石,上刻“大中大夫云南参政胡公神(道)”。

第三座:梓里镇磻溪村口,一座“吴氏节孝坊”,为旌表太学生方成均之妻吴氏而立,牌坊二柱单间三楼,顶有四柱出头,建于清嘉庆年。

第四座:深渡镇定潭村外,清道光年所立“吴氏节孝坊”。
这是一座单门牌坊,上有两柱冲天。字板上“节孝”二大字,左侧下方小字为“旌表故民张大英继妻吴氏立”。

第五座:建于清康熙年的“胡氏节孝坊”,牌坊立在歙县徽城镇琳村,为四柱三间三楼,顶部四柱出头。上方龙凤榜上刻有“圣旨”二字,下面的横额上一面是“纶褒贞节”,另一面是“天锡孝慈”,是旌表萧邦永妻胡氏而立。

第六座:立于明代的“冠冕诸姬坊”,位于徽州区潜口镇澄塘,纪念吴氏历代中试者。牌坊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正顶龙凤榜刻“恩荣”二字,额匾“冠冕诸姬”四个大字。横枋与额枋有精细雕刻,南面遍饰包袱锦,额枋中间两夔龙;北面只有包袱锦而没有夔龙。

第七座:这座造型不同于一般牌坊的“进士第门坊”,位于坐落在徽州区岩寺镇后街洪桥西侧,是进士郑佐府的门坊。原府邸不存,仅剩下这座砖砌仿木结构门坊。明正德年建的“进士第”门楼,为仿木结构砖砌牌坊,宽9米,高6.2米,四柱三间,青砖砌筑,雕刻精美。枋和匾全用烧雕工艺,门楼上有飞禽走兽和麒麟。

第八座:“龙章褒节坊”坐落在岩寺下街,为纪念方良儒并旌表方钺妻汪氏而立。牌坊跨街而立。坊由青石建成,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高12米,宽9.35米,中间两柱前后共饰蹲狮四只,柱中部锦纹,上部云纹,月梁有梅花包袱锦图案,平板枋有四方连续图案。上方龙凤榜上刻有“恩荣”二字,楼匾上书“龙章褒节”四字。

第九座:徽州区岩寺镇石冈村头,是“汪氏宗祠”坊,这座牌坊始建于明嘉靖四年,原建为麻石,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柱子、基础都换成青石。四柱三间五楼,通宽8.6米,高约9.5米,明间柱脚有石狮子两只。顶额刻有“忠烈”二字,下匾刻有“汪氏宗祠”四字。

找到并看过这九座牌坊后,所看过的徽州牌坊数量达到了117座,在全部136座徽州牌坊中,仅剩下19座没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