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最近的出国(四)跨年在京都

标签:
旅行京都醍醐寺三宝院东寺 |
距离最近的出国(四)跨年在京都
D7,12.31:京都,游览醍醐寺、三宝院、平安神宫、花见小路。
醍醐寺
2023年的最后一天,是个濛濛细雨阴沉沉的天。乘坐公交来到城区东南郊野名胜地,始建于九世纪的佛教真言宗醍醐派的总院——醍醐寺。

寺院位于醍醐山的西坡山脚,走到仁王门的门楼处,意外的看见了一树红叶。我们知道,春天的樱花和秋天的红叶,才是醍醐寺的高光时刻。而此时的红叶,无疑给冬天的萧瑟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柔情。

醍醐寺里有属于国宝的金堂和五重塔。过仁王门往后约150米,右侧便是建于951年的五重塔,据说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由于这座塔形单影只在寺院南侧的空地上,周围没有靠近的建筑,所以在曾经数次火灾中幸免于难,将古老留存至今,让世人有幸走近国宝一睹风采。

据介绍,这座塔底层的壁画,是日本密宗绘画的始祖。其中的真言八祖空海像,为最古老的一幅。

位于醍醐山脚下的寺院,被大片的绿植所覆盖。有大片古树染苔深绿盎然,有零星红叶炫耀辉映楼阁。

寺内的金堂,则是在十六世纪重建,现供奉有药师如来和日光月光菩萨。

完整的醍醐寺实际分为两处,我们只是到了山脚下的下醍醐寺,而上醍醐寺则位于醍醐山的山顶。如果要去上醍醐寺,还要登高三百米才行。
阴雨天道路湿滑难行,我们放弃登山,就在这幽静的下醍醐寺里慢慢转,看看眼前的清泷宫、不动堂、祖师堂和观音堂。

在转悠中,发现一座山门上,满满的“到此一游”印记,门框上有凌乱的贴纸,而门板上则是一道道人为刻写的痕迹。看来,“雁过留声,人过留痕”,中外皆有同款同好。

一汪平静的池塘,叫弁天池,池塘旁有观音堂和红桥、亭阁。四周树木环绕,冬天飘零的落叶静静地铺在水面上,形成了一大片静谧的生态区。


池塘边形态各异的乱石杂然其间,有的光滑清爽,游客便可驻足留影,有的则长满了苔藓,充满了自然野趣。

不知是天气的原因,还是地处偏远,下醍醐寺内万籁俱寂,鲜有游客,真是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我们在景区里流连忘返,享受着2023年最后一天的清净闲适。

弁天池旁的一条溪水,从远处深山里流下来,沿着盘旋上山的小径,就能到达山顶的上醍醐寺,那里应该更加清幽惬意。

三宝院
出了下醍醐寺,来到园林景观三宝院,这是观赏经典和式园林和居所的好地方。
三宝院始建于1115年,后来成为醍醐寺十几代住持的居所。这里最初称为“灌顶院”,是醍醐灌顶的意思。后由于佛教关于佛宝、法宝、僧宝的三宝说法,改名为三宝院。


在三宝院里,南墙的唐门和表书院是国宝级的两处建筑。

购票、脱鞋,步入一间间长长的和室。这间贯通的和室由葵之间、秋草之间和敕使之间三室构成,在墙壁上有《秋野图》、《竹林花鸟图》和《敕使图》,几幅颜色泛黄的画作,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走进表书院,墙壁上还是满满的壁画。不过这现代风格、出自名家名作的大幅壁画,以明快的颜色和疏密得当的布局,绘画出各种植物在四季中的经典颜色,倒也显得禅意悠远,唯美至纯。



由于和式房间的移门构造,便可以由心境来随意推移拉门,产生室内与室外的视觉景观沟通,达到自己所喜欢的景观组合。


步出室外,站在外廊上,又被这片庭院的枯山水打动。庭院里,有自然生长的树木、草坪和精心打造的砂石、步道、灌木,它们之间疏密有致,真实的山水景观和枯山水造型,相得益彰。

园林的地势东高西低,水流自东南角进入庭园后分为两股。一股流水经三叠瀑布注入池塘,而另一股向西北方向穿过纯净观,流进奥辰殿前的水池。

这片山水园林,只能在外围观赏,并不对游客们开放。那座小桥上,长满了细密的青苔,好似铺了一层茸茸的绿色地毯。

表书院的前面,又是一块以砂为水,以石为山的“枯山水”,只是这里细碎石子的颜色偏深。

这片枯山水的纹路,也不是笔直的线条,而是如同流水一般,从带有花纹的石头旁弯曲绕过。

枯山水,对应着园内整体景观,沿着池塘边静静“流淌”。

一直“流淌”到被称为龟岛的块石堆垒处。

在如此山水交错的庭院里游览,倒是觉得阴天来更是合适。坐在回廊里,面对庭院娴静古雅的风情,正念冥想,惬意安然。


三宝院的精致设计,让我们在静谧安详的氛围中,感受了物老有生机的和式庭院。禅意自然大道至简,造就了三宝院的独特韵味。据说三宝院还是丰臣秀吉亲自设计的。
平安神宫
来平安神宫,一是由于这处景点的“中轴线”布局,二是由于两座造型特别的楼阁。
为了庆祝平安王朝奠都于京都1100年,于1895年建起了平安神宫,据说是仿照了中国的唐风。
在前几天的探访中,虽然也有像东大寺、法隆寺那样的“中轴线”,可那些寺院的规模,远不如平安神宫壮观。
眼前的平安神宫,可真是皇家气概。仅是为首的鸟居,就达到了高25米宽33米(据说是日本最大的鸟居),正中间的一条白色分割线,直通后方远处的宫门。

大鸟居之后的大道两侧,布满了一个接一个的摊点。这些摊点都是刚刚才在此“扎营”,应该是准备傍晚后的跨年夜生意。

神宫大道的尽头,是神宫的“应天门”。这座双层歇山顶大门楼,用通体的丹红色,显示出皇家的气概。

通过了应天门,便是铺满白沙石的庭院,庭院又由一道长栏分为南北两片。在南面的左右两侧,分别是额殿和神乐殿。而北面,便是神宫的主体建筑。红色的木构配以绿色的大屋顶,翠绿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自然光泽。

位于正中间的是大极殿,大极殿的两侧回廊,连接了两座楼阁,东为苍龙楼,西是白虎楼。原来道家“左青龙右白虎”风水之说,也成为当年的先进文化被传播至此。

正是因为这两座苍龙白虎楼的特别造型,把我们引诱到此。
看到那原本的十字攒尖顶上,将正中间削平,建起了三层的歇山顶小楼阁,而在四条脊线上又各建起一座小小的双层歇山顶小亭阁。
如此特别的造型,在我们之前的国内古建探访中,却从来没有见过。看来,当年引进了“左青龙右白虎”学说之后,又加以了建筑造型的创新。

神宫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从前往后分别是大极殿(外拜殿)、内拜殿和本殿。不过,只有大极殿供游客买御守和拜一拜。门框上还贴有关于“拜”的专门提示——二拜二拍一拜(当时的联想是“怎么很像《三言二拍》”)。

在神宫的东西两翼,还有庭院,不过我们没有进去。
花见小路
原本想去二条城看看这座古时的城堡,可又是闭门停止参观。
于是来到了鸭川河边,这里的河岸两边,都是二三层的沿河民居,从形态上来说,有点类似于国内江南的“吊脚楼”。

这一带的小巷子很多,商业的店铺也极多。也许是新年的前一天,所以街上的游人很多。

在京都转悠,时常在街巷的和式民居中冒出一座“西化”建筑。这座古老城市的近现代的历程中,似乎并没有“全盘西化”。

鸭川河东的袛园,曾经是日本最著名的艺妓“花街”。据说最初的艺伎茶屋,自1665年就开始在这里营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繁华的十九世纪初,祇园一带的艺妓多达三千多人,很可观。
时至旅游旺盛的今日,那身着盛装和服脚踏木屐的艺伎形象,只能从《艺伎回忆录》电影中一窥。而如今走在“花见小路”上,身着传统和服的“花姑娘”,大多是来打卡的游客。

眼前的“花见小路”街道,被指定为历史景观保护地区,还能看到受保护的昔日艺伎茶屋建筑。

至于过往的艺伎留痕,就像这地面上的黄铜标志——经历了时间的打磨,字迹依然清晰,印记却有明有暗深浅不一。

在“花见小路”上溜达,可以看见一些保留着的古老。

也会有“花乡”的提示,让曾经在影视中见过的印象浮现。

可是,这条街上,穿着和服的当地人难得一见。

回到七条的住处,整上满满的火锅,举杯庆贺2023最后一天经过的小日子。

D8,1.1:京都,游览东寺、西本愿寺。新干线到名古屋。
要离开京都了,我们在退房后先到车站将行李存放,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再去游览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东寺
从车站步行一公里多,来到东寺的庆贺门。
东寺也称教王护国寺,早在平安时代(相当于唐宋时期),就有了东寺。此后的岁月里,东寺里的建筑物曾几度被焚毁,又多次被修复或重建,但是大体上仍然保留了寺院刚修建时的原貌。

现在的寺院里,除了殿堂建筑,还有一座复建于1644年的五重塔。这座五重塔高有57米,被认为是日本最高的五重塔。

过了东寺的正门南大门之后,便是于1603年复建的东寺本堂——金堂。这座金堂面宽七间,东西长34米,南北宽18米,全部为木构建筑,顶为重檐歇山顶。金堂内部供奉有本尊药师如来和侍立两侧的日光、月光两菩萨。

这座金堂的特别之处,是将正面下部屋檐的中间一段建成单独的上挑状,使得整体上有了些出挑的变革。这座金堂,被认为是将和式、唐式和天竺式巧妙融合在一起的代表性建筑。

金堂的正后方,是体量相对略小的讲堂。这座讲堂复建于十五世纪,据介绍内部立着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的五如来,左右还有五菩萨、五明王、梵天、帝释天及四大天王。

东寺里林木葱茏的庭院,枝干粗大的古树,一派幽静、肃穆的气氛,充满了禅意。

正值新年首日,寺院里前来烧香供奉的人很多。我们正在看热闹,忽见保安模样的人员出动,清空了一条路,原来寺院的僧人出行了。
一袭黄袍一双木屐一把红伞,十余位僧人鱼贯而行,好有仪式感。他们排列有序,他们步伐一致,他们在转弯时严格遵循90°直角,蛮有训练有素的军人模样。

这支队列中,还有一位大和尚,虽然身着独特的红袍,依然迈着同样的步伐。

这些僧人有的前往御影堂(大师堂)诵经讲佛,有的却燃烧起一堆火。

过着小日子的民众,喜欢将自己的诉求写在一片小木板上。当这样的小木板堆积多了之后,便要入火焚烧,将祈愿诉求随着飘升的黑烟传达给上天。
不过,匪夷所思的是,僧人居然在国宝级别的木构建筑里燃烧起熊熊火焰,让黑烟飘散在不动明王的身旁,却不怕火势蔓延。

东寺的僧人当然会做好防火的措施,可是这样的传统燃烧,是不是也在遵循幻灭的弘传。
一如在庭院里看到的满地落花,娇艳缤纷柔弱入土。


西本愿寺
从东寺乘坐公交2站,到了西本愿寺的附近,沿着通往大玄关门的路走进去。
经过有一所挂着“龙谷大学”校牌的学校,校园内的西洋建筑,有别于这几天看得太多的大屋顶,不禁让我们多看了几眼。原来这是一座成立于1639年的私立学府,其前身为西本愿寺的学寮,1922改称为龙谷大学,引进了许多“西化”的内容。

这条路的尽头就是西本愿寺的大玄关门,是一座只能眼观而不能通行的大门。

大玄关门的南侧是唐门,也是与丰国神社和大德寺的“唐门”一起,被称为日本国宝三唐门。
不过,眼前的这座唐门,实在是过于精致,繁复的雕凿和艳丽的色彩布满了整个大门,看上去觉得很不“唐”。


好看的唐门却不能进出,便从寺院南面的御影堂门进入西本愿寺,这里也是日本佛教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总寺院。
新年第一天的神社或寺院参拜祈愿活动,是日本人新年中最重要的传统习俗,重要程度不亚于我国大年三十的“年夜饭”。

西本愿寺超大的庭院中,有一株树龄达到400年的银杏古树。在这个时节里,满树自然是光秃秃,可是这株并不高却有着庞大伞盖的大树,真可谓西本愿寺自然界的王者。这株古银杏虽然只有7米高,可是其树冠宽广得遮盖住整个树干,似乎是个不愿意长高而宁可肥胖的相扑者。

正对着御影堂门的一座大屋顶建筑是御影堂,这座木构殿堂建于1636年。

御影堂的体量也是极其庞大,长62米宽48米高23米。这几天看下来,觉得日本寺院殿堂都是尺度巨大,仅这御影堂前廊的宽度就令我们咋舌。

走进御影堂的内部,也是空旷得如大礼堂。咱故宫太和殿的宽度是37米,而这座建筑的宽度却是48米,足足可以同时容纳下千余人。

西本愿寺的另一座大建筑是阿弥陀堂,一条走廊将两座建筑相连通。

阿弥陀堂的体量也足够大,长42米宽45米。也许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教规原因,这两座大殿里,并没有似乎应该有的大佛像,而是满眼的空空荡荡,祈愿的人们完成了仪式以后便快速离开,毕竟这里不是游乐场。

位于寺院西南一角的飞云阁关门谢客,不能观赏与银阁金阁齐名的飞云阁。
于是来到寺院的中间位置处,可是并不能将这两座大殿全部纳入镜头,只好用全景模式来拍出变形的全貌。(小飞机视角能拍出全景图,但人家并不欢迎小飞机)

结束了西本愿寺的游览,也就结束了对于京都、奈良和宇治古建筑的拜访。在看了这么多的古建之后,最大的印象就是——好多啊!好大啊!
很多的殿堂,体量庞大,就连大门的门楼也是很夸张的大。也许,国内的大体量古建,都在当年被烧光了。
至此,古京都及附近的十七处世界文化遗产:二条城、东寺、下鸭神社、上贺茂神社、延历寺、清水寺、醍醐寺、仁和寺、高山寺、西芳寺、天龙寺、龙安寺、金阁寺、银阁寺、西本愿寺和宇治的平等院、上神社,我们已经看过了十二处。
仅剩5个未曾谋面,但终将会相遇。感觉京都之美,其精髓在于传统的留存,在于古都历经沧桑的侘寂与安然。
新干线
回到了京都车站,高耸的京都塔和玻璃幕墙的车站,呈现出古城现代化的一面。

2024年的第一天,京都车站显示出格外的繁忙。带有“鸭嘴兽”般长嘴的新干线列车,呼啸着一列接着一列的从站台旁驶过。

由于购票时没有抢到经济票,便有了超计划享受二等座的机会,在宽敞舒适且风驰电掣中,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名古屋。

可就是在到达了名古屋之后,在2024的元旦,我们遇上了令人震动的大事:日本能登半岛发生了7.6级地震。
那时我们正在老弟接站的车上,所有人同时收到了预警短信:“能登地震警报,请保持冷静,注意避险”。几秒钟后正在等红灯时,感觉了地动车摇,地震来了!虽然距离震中有400公里,仍震感明显,随后7.6级地震引发了海啸,更大的灾难发生了……
所有广播、电视暂停了其他各种播报(包括每年转播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持续不断直播地震现场……
而城市街道上的所有,似乎没有受到丁点影响,车照样开,人正常走,没见一个惊慌失措从房子里跑出来的人。
也许,这里的地震多得令人麻木;也许,他们很放心自己所居的房屋质量。
接下来,来自国内的关心就在手机上“嘟嘟”的响了起来。
回应的答复是:很放心很安全!
2024年的第一天,经历了两种新年特别体验:
一是在东寺和西大本愿寺,见识了霓虹国新年隆重的“初诣”祈愿仪式。
二是亲身感受了这个多地震国家的应急反应和应对措施,以及实事求是的及时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