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远方的春色(二十一)昆明的古往今来

标签:
自驾旅行筇竹寺金刚塔西山爨宝子碑 |
为了远方的春色(二十一)昆明的古往今来
在本次旅行出发之前,我们的行程计划只安排到保山。保山之后约有一周时间,准备在返回南京的一路上,边走边看,酌情选择新的观赏之处。
现在,到了必经之地——昆明。
筇竹寺
昆明值得前往的看点很多(忽略那些著名的、多A的热门景点),我们先去了在西山背后的筇竹寺,想来这处不甚知名的寺院不会有什么游客。
果然,筇竹寺的停车场空空荡荡,只有两三辆小车。
在这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筇竹寺里,有五百罗汉泥塑值得一看。文保牌旁,两尊仿泥塑的罗汉造型就很有特色。

林木簇拥中的筇竹寺,据称始建于唐宋年间,于清乾隆、光绪年间两次重修,是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

作为清代的寺院建筑,其建筑本身没有什么特别。倒是塑造在殿堂里的众多罗汉形象颇为生动传神,值得专程前来观赏。
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分布为三处,大殿的两壁有68尊,大殿对面左侧的天台莱阁有216尊,右侧的梵音阁是216尊。
这众多的罗汉形象,据说是由清朝四川泥塑家黎广修及五位助手耗时七年(1883年-1890年),潜心制作得以完成。

天台莱阁,中堂奉有孔雀大明王菩萨和56尊罗汉,左堂和右堂分别有75尊,外廊10尊,共216尊。

这五百罗汉,在佛教故事中,各有名号与典故,于是泥塑师傅们便根据传统内容加上自己的创意,塑造出了面部神情、身体姿态和穿着装扮各不相同的五百位罗汉生动形象。


梵音阁的中堂里,供奉着千手观音和56尊罗汉,左右两堂各75尊,外廊10尊,共216尊。


在大殿的两侧墙壁处,分别塑造有34尊罗汉。由于该大殿高于天台莱阁和梵音阁且空间宽大,所以在两层罗汉的造型设计中,采用了更为夸张的位置和造型。


古代雕塑也曾看过不少,总觉得到了明清之后就变得“规范”了,其形象固化缺少了灵动。
筇竹寺的五百罗汉造型,也许不是高大上的佛像,师傅们便有了自由创作的空间,便可以发挥想象力,便可以将日常的观察和感悟也赋予泥塑当中,使得筇竹寺的五百罗汉或多或少有了民间本土风格特征。
省博物馆
要在短时间里了解一个地区的过往历史和人文地理,非博物馆莫属。
接着我们来到云南省博物馆。

在古时的云南,由于地处一隅,便发展出与中原大相径庭的青铜文化。在这座博物馆里,可以看到一些造型和用途与中原很不一样的青铜器。
比如尺寸较大的战国云雷鸟兽纹铜棺,其重达2571千克,长2米,宽0.62米,高0.62+0.02米,厚1.2厘米。棺壁外表两侧布满回纹图案。棺盖在棺上呈屋脊状,很像悬山屋顶,表面还铸有鹰、燕、虎、豹、猪、鹤等图案。棺底四端各有支角,将棺体撑离地面。
在古滇国时代,其财富的代表并不是金银,而是贝壳。由于距离大海甚远,于是难得的贝壳就成了财富的浓缩代表,并且由此产生出专门存储贝壳的器物——贮贝器。
馆中展出的青铜贮贝器(出土文物)有多种形状,其造型也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贮贝器的器盖上,采用了分铸再焊接的技法,装饰了许多立体雕像,构成了很多平素场景。这些雕像既有人物,也有动物,雕琢细腻,形象生动,有如一部缩影的滇国人文历史和自然历史。

贮贝器中的代表——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器盖的直径有31厘米,器盖上铸造立体群雕,表现出当时祭祀广场上的礼仪、建筑、器具及众多的人物活动。
这尊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当然,随着时代“进步”,受到外来先进文化的渗透和教化,展出的各式造像中,有了高鼻深目的面容,有了瘦腰苗条的佛像。

金刚塔
博物馆的北侧,有一个“官渡古镇”。这个古镇因其历史文化深厚而远近闻名,留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元、明、清时期的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

不过,眼前的官渡古镇,更加被熙熙攘攘游客所关注的,却是那美食小吃一条街。

穿过两侧皆是众多饭店小吃店的美食街,迎面就是我们要观看的金刚塔(国4)。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的金刚塔,由基座、塔体两大部分组成,基座的平面为正四方型,边长为10.4米,高4.7米。基座的底部为十字形洞穿,有四道券门相通,曾是过往行人和车马的通道。
该塔是当年为礼佛而建的过街塔,反映了元代以来佛教密宗随着蒙古人的南下传入云南的历史。

方形的基座上立有五座喇嘛塔,中塔高16米,须弥座有多种佛教动物浮雕。塔顶由相轮、铜铸宝盖及塔刹组成。基座上的四角各建一幢小方形塔,拱卫着中塔。据介绍,这五个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来,四角的四座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

在金刚塔的后面,是一座两层的戏楼,名为“莲花古戏台”。这是重修官渡古镇时在戏楼原址修建的。当年,这座康熙末年建起的戏楼,在戏楼台下的众多百姓围观仰视之中,上演过许多传统剧目。

戏楼之后,紧接着东西并排的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而密檐塔之后,就是官渡“六寺之首”的妙湛寺。
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的妙湛古寺,曾被水淹倒塌,此后各朝代也曾多次复建重修。

现在金刚塔、戏楼、双塔,均位于妙湛寺的中轴线上,看上很有气势。
西山
到昆明的第二天,前往耸立在滇池之西的西山。这座远远望去颇似躺平人体的西山,有睡美人山之称谓。
这座睡美人身披翠绿林木,植被极其茂盛,参天大树比比皆是。西山古称碧鸡山,明代称太华山,山中坐落不少寺院和古迹,有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和龙门石刻等。

上2400米的西山,可以乘坐游览车和索道,也可以沿着太华古道步行登高。沿着这条松林中的山径古道,在古木参天的路上有一间二柱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题“太华古道”,柱上有一联:“松横石卧疑无径,路转峰环别有天”。

途中经过太华寺,山门前矗立着一座石坊。石坊为三间四柱,中柱顶上圆雕石狮,边柱顶雕葫芦,额枋上置火焰宝珠。正面题额中为“峻极云香”,左右为“凝岚”、“叠翠”,柱上正联为:"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在太华寺前,有棵参天古树,传说这株银杏是明建文帝亲手种植的。觉得奇怪,肿么明代总有流亡皇帝偏爱这片西南之地。

不过,国歌的作曲者聂耳,倒是在西山安葬了他的遗骨。聂耳墓(国3)在绿树花丛的簇拥之中。

待到了三清阁这里,就要沿着山崖的石阶步道攀登。在这段路上,古建不少,石雕很多。

途中的摩崖石刻,典雅金句被大字书法挥洒后镌刻山崖。

接下来就是一段摩崖挂壁栈道,行走其间,惊险与美景同在。

西山最著名的“龙门”就在前方,那绝壁上的“胜境”,也是昆明独一无二的好去处。

所有的游客,都要在“龙门”的下方,举手摸一摸那个圆溜溜的石疙瘩,希望获得好运。

站在西山的绝壁之处,便可以眺望远山近水。在蓝天白云山水之间,昆明城区鳞次栉比。

此时此刻,突然想起那对长联的首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看看滇池,曾经脏得令人心碎,此刻又看到了令人陶醉的希望,那困扰多年的生态灾难得到了治理,不再有异味飘散。似乎又有了:“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不过,那“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最好还是摒弃那些帝王将相史观。自我感受那:“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翠湖
下午,来到翠湖边溜达溜达。水面不大,在高楼大厦的合围中,颇有些小巧精致的味道。

翠湖一带,曾经是当年的“高尚住宅区”,有许多的达官显贵院落和土豪人家,也由此见证过云南和昆明的历史变故


附近,甚至还有更加古老的明末皇家最后一幕悲剧。那位被清军一路追赶的明朝末代皇帝,一路流亡出国到了缅甸之后,却又被捉拿归案,在风光秀美的翠湖边被吴三桂绞杀“殉国”。

不过,这位朱先生还是被追认为“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皇帝毕竟还是皇帝哦。
金马碧鸡
上午西山有湖光山色,下午翠湖有历史典故,晚间的一顿美食之后,我们来到了灯光璀璨的金马碧鸡广场。
据说,昆明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两山相对,山上各有神祠。古人由此以为金马碧鸡乃祥瑞之兆,因此金马碧鸡牌坊应运而生。
金马碧鸡坊最早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原为石坊,在清顺治年间毁于战火,康熙年间又重修,也成为了昆明八景之一。可是,古金马碧鸡坊被毁于“破四旧”的1966年,直到1999年才得以重建。
眼前的金碧广场上,两座牌坊一东一西,个头可是比从前大块了许多。两座牌坊,在广场景观灯光的衬托下,有了白天没有的耀眼炫彩。金马坊成了暖色调的金黄,而碧鸡坊则是冷色调的灿银。


如此悦目的灯光,再加上周围的亮化高楼和众多店铺,使得金马碧鸡曾经的古老韵味荡然无存,只是留下了四个字的称谓。
爨宝子碑刻
离开昆明,一路往东,在曲靖停留了一个小时,是为了来看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CUAN)宝子碑。
在喜好研墨挥笔的老羊心中,古时的精品书法碑刻占据了相当的位置,从刚出发时就开始不断的提醒,一定要路过曲靖哦!
建在曲靖市第一中学里的爨宝子碑园,如今与校园相对隔离,可以正常开放进入观赏了。

笔画多达30的“爨”字,虽然一看就令人敬畏这博大精深,可是书写和辨认也实在是太过于复杂。
据称这个字的古字形,其上部模拟了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敬畏啊敬畏,远古之人居然能创新出这样的文字)。“爨”字的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另外,“爨”也用作姓氏(也许就是厨师家族的姓氏)。
不管怎么说,“爨”氏家族也曾经兴旺,当上了东晋的太守。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爨宝子碑》,其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405年),后不知所踪。直到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才出土于曲靖之南的田地中,现存于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

飞檐翘角的大红碑亭内,四面挂满了仿习《爨宝子碑》字体的书法作品。

高190厘米宽71厘米的《爨宝子碑》,安放在一尊玻璃罩内。

关于这碑刻的介绍,照抄度娘的介绍:《爨宝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碑文记录了墓主人爨宝子的生平及对墓主的赞美之辞。碑右下角刻有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的隶书跋文6行。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

在“爨碑亭”的对面,还有一座“会盟碑亭”。亭内放置了云南大理国时代的遗物——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碑文主要记载了大理国的一段平叛往事。在段氏大理国立国初期,滇东的少数部落联盟起来闹事。段氏族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历经数月激战,在平定事端之后,对三十七部首领封官嘉奖,歃血盟誓,勒石永记。
这块《会盟碑》上共有403个字,书法风格为行楷,厚实有力,历代书法家对石碑上镌刻的文字评价都非常高。

2021年,老羊在陆良看过了爨龙颜碑(国1),这一次又看到爨宝子碑,总算将爨家的笔墨尽数观赏,了却了一番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