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远方的春色(二)著名楼阁与民间吊脚楼

标签:
旅行自驾岳阳楼白岩雀鸟 |
为了远方的春色
(二)著名楼阁与民间吊脚楼
3月18日,我们开启了2023年的春季之旅,去探寻那远方的春色。
春风引路,带着阳光般的心情出发,其实每次出行都有点兴奋。

沿途的山水展开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突然的一场雨,大自然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水墨画。

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闭关困守之后,今天的高速公路上依然车辆不多,看过去满眼的空空荡荡。看来,经济恢复仍需时日。

岳阳楼
早就耳闻“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早就诵读过《岳阳楼记》这篇古文。可是,直到今日终于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岳阳楼(国3)。
在景区入口的门楼上,“巴陵胜状”颇为诱人。

一座楼阁,何以绝冠天下?
原来是有故事的: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在此修建阅兵楼,操练水兵。唐开元四年(716年)扩建,始有岳阳楼之称。诗仙、诗圣捷足先登,岳阳楼声名鹊起。宋庆历四年(1044年)春,并未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受谪守巴陵郡的友人滕子京之托为岳阳楼作记,一篇借着咏楼叹水直抒政治抱负的《岳阳楼记》,成为这座屡毁屡建的“地标建筑”千年不朽的广告。如今所见的岳阳楼是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最后一个版本的基础上修缮的。
飞檐展翼的岳阳楼,矗立于万顷洞庭之滨,整个建筑为纯木结构,无地基、无铁钉、无横梁,三层楼宇全靠榫卯连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繁复的层层斗拱分担着琉璃大宝顶的重量。如此一座“三无建筑”却在倾覆万千广厦的2008年冰雪灾害中安然无恙。

书法,被认为是“岳阳楼”最大的含金量。匾额为毛泽东请郭沫若所题。
楼阁的一层与二层各有一副《岳阳楼记》木雕屏,因其中有“真假雕屏”的传说故事,因而同时展出。
据介绍,二层的真迹兼具楷书、行书、行楷、草书四种字体,值得逐字品味。


倚窗远眺,眼前所见正如李白的描述:“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无论你遇上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还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都是最真实的洞庭湖。

而《岳阳楼记》中“先人而忧,后人而乐”的情怀,虽然与当下的追逐利益潮流有所偏差,可还是成为由洞庭弥漫至五湖四海的教化精神食粮,以及常常被引用的豪言壮语。

岳阳楼旁,洞庭湖边有座慈氏塔(国7),据说是岳阳现存最古老的塔,始建于唐代。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变迁,慈氏塔也遭遇过毁坏、重建、维修的过程。现如今慈氏塔经过修旧如旧,还原了当初的风采。
岳阳的这两处建筑,属于古时体制内的官样建筑,所以在历朝历代均得到了维护与重建,也成为了今天的国保级的古建筑。
这样的著名古建筑,自然有其宏大的叙事和气势,可是却少了草根平民们的纯真和朴实。
接下来,我们从湖南的岳阳,来到了黔东南的雷山。在雷山县城之东,便是主峰高达海拔2178米的雷公山区。
云雾白岩苗寨
在雷公山区的深处,有三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原生态苗寨,它们与岳阳楼这样的著名建筑相比,自然是低档和土气。
可是,我们偏爱的正是这一类隐身山野深处、纯粹的、尚未完全开发的乡土村寨。与世无争的这些深山村寨,却更深蕴着本真的韵味。
我们沿着山路十八弯,驱车走村穿寨,去探寻苗乡里的生活本味。
路旁有雷公山一带不多见的壮观梯田,却没有涌来成群的摄影团队。
现在正是油菜花盛开季节,那一抹亮色在眼前铺展,尤为迷人。山坡上层层梯田和远处环绕的高架桥,交相辉映,偏远的大山里有了现代交通的加持,山里人走出大山已不再困难。

首先来到了距离县城只有10公里的白岩村。
村庄旁的山谷里,晨雾升腾缥缈,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梯田随山势蔓延,极具乡野气息。

白岩寨的一栋栋板壁黑瓦的吊脚楼,是村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居所。

屋旁那一株株雪白雪白的梨花,正在一簇簇一团团的肆意绽放。微风夹着梨花的馨香,在树头枝尾悠悠飘荡,吸上一口,心都醉了。

那成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则在装扮着田间地头。在树影花香中,感受独属于春天的美好。

远处云雾缭绕,起伏的、高耸入云的梯田蜿蜒直上,形成天地间一幅巨大的山水画,让人震撼,给人遐想。

眼前云雾飘过,苗寨被一层薄薄的面纱笼罩,梯田与村庄融为一体,如梦如幻,非常的壮观美丽。

丁达尔光透过云层,直射大地,光的轨迹在梯田间游戏,又增添了一份浪漫。

这个梯田托起的苗寨,隐藏在群山当中,散发着独特的美丽光芒。

山上转到山下,发现已有价格不菲的民宿入驻,更有开发打造的资金准备投入。看来,这座白岩寨也在准备学习千户苗寨好榜样。

乌东
接下来的乌东苗寨,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汩汩清泉从苗岭之巅流下,映衬着恬静的水车、风雨桥和吊脚楼,使得乌东成为了“最美苗寨”的有力竞争者。

宽敞的芦笙广场,一般都是村寨的核心。这里是苗寨中最开阔的地方,是所有村民晾晒稻谷粮食和欢庆节日的场所。广场地面以大小相似的卵石拼成图案,中间是一个圆形,如同阳光放射状的线条延伸至芦笙场的边缘。

村中的石阶路旁,立起了树干形护栏。一条山溪,穿村而过。

这条溪水,也带动了古老水磨坊里的磨盘。
乌东村保存有两座古老的水碾水磨房,据介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古老民间智慧的产物,在这苗寨里延续了数百年。


走进水碾房的下层,看见了纯木构造的“伞齿轮”结构。巧手的苗家工匠,利用溪水的落差,配上水车、狼牙式木质齿轮、磨碾、磨槽等原件,以水为动力,科学合理的运用了力学+机械原理,建成了水碾坊,解决了当地碾米困难的大问题。
时至今日,水碾坊自然退出了使用的过程,只是成为了历史进程的展示。

色彩艳丽的现代宣传画,张扬在村口的墙壁上。传统文化与快餐文化同在,给古老的苗寨增添时尚元素。
苗寨的时光,就像水碾坊,稳重、流转、淡然。
山里的生活,被想象成世外桃源,宁静而美好?

雀鸟
山的那边还是山——这个深陷群山的“野生”苗寨正是我们渴望永远私藏的目的地。村寨的苗名“爵脑”意为青山绿水,音译“雀鸟”更是清脆婉转。
鸟鸣山幽隐尘世。“野生”雀鸟苗寨,与其他苗寨一样,吊脚木楼为主要建筑。青瓦盖顶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相间。周边是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个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中,村里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寨子的风貌也很原始,生态环境非常优美。


依着山坡建起的栋栋吊脚楼,鳞次栉比层层升高。在木屋间狭窄的石板路上行走,上方只剩下一线蓝天。

我们在寨子里溜达,除了微风吹过树叶摇动的声音意外,还听见林间小鸟来回飞越欢快鸣叫的声音,各种生灵和谐相处,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村里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不见他们使用化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