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2022-03-13 22:59:03)
标签:

旅行

自驾

马蹄寺

汉长城

海藏寺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经过传统的翻越祁连山的道路,经峨堡、扁都口来到了祁连山的北麓,准备沿着河西走廊前往兰州方向,走完最后的一段行程。

    不过,在这一路上还是会继续的拾遗补缺,将以前多次经过而没有停留的看点一一补上。

 

马蹄寺

首先来到了张掖市正南方向50公里处的马蹄寺。这里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古老发源地之一,其最早的石窟开凿于1600多年前的北凉,后来成为汉传佛教寺院,并逐渐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青海东科尔寺的属寺。遗憾的是,在从前历代的战乱和“破四旧”时,大量石窟、壁画、佛像等被毁坏,让蔚为壮观的艺术宝库只剩下了石窟洞。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马蹄寺集石窟艺术和祁连山风光于一体,其石窟与佛寺建筑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等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体包括了七个小石窟群,延绵近三十公里。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进入景区后,首先在路右的崖壁上见到了一片摩崖石刻塔林,其中有不少浮雕的石塔上均开有窟室。这些佛塔都是苦行僧开凿用于坐禅修行和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大多开凿于西夏和元明时期。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接着就到了“千佛洞”, 千佛洞依山而建,分为南、北、中三段。南段保存有北朝时期的石窟4个,中段为典型的汉传佛教寺庙,更多的则是布满在崖壁上的天然孔洞。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如今的马蹄寺石窟群,已经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古老的“天马下凡踩下了一只蹄印”的故事,只能成为遥远的传说了。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在马蹄寺石窟群中,最重要的便是普光寺(北寺)石窟群。这一组穿凿在一面陡直岩壁上的石窟,也被称为“三十三天石窟”。

“三十三天”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仞利天”,为佛教用语。这一组石窟群共有上下七层21个石窟,整齐排列在百米高的悬崖上,外形像一座宝塔镶嵌在绝壁中央,其造型独树一帜独具匠心。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在底层的石窟中,有一个据称为国内体量最大的窟室,长约20米、宽约10米、高约15米。可惜原有的雕塑均消失了,只立着一尊新的佛像。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这间最大窟室的后部,有中心柱及甬道,其甬道的深度达到了33米,而甬道两侧的佛像,也均为后期补充的。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整个窟室内,只有左侧壁上的一角,还留存有明代的彩绘,也是在破损严重中经过了修补,才有了现在的清晰模样。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开始沿着开凿在崖壁内部的隧道登上“三十三天石窟”,这石窟的每层之间都有隧道相通,隧道在岩壁内部呈字形回转上升,石阶层层通道曲折狭窄,可想当年施工的艰辛与不易。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在高层的石窟之外,有长长的廊道,将各个窟室相连。长廊有木构的立柱与顶棚,还有颜色艳丽的彩绘装饰。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在各个窟室的内壁上,却也开凿有不大的门洞,将各个窟室贯通。也许,最早只有内壁的门洞来通行,只是到了后世才添加上外挑的长廊。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不过,除了满壁满墙被刻画上的“到此一游”的题字之外,所有窟室内原有的佛像均荡然无存,全体赶赴西天极乐世界去了。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不过,还是有几处内室里,布局出典型藏式佛教的佛堂,有许多的佛像与许多的香火。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登上最高一层,俯看下方的谷地。这片深隐在祁连山北麓山坳中的古老石窟,是整个河西走廊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惜再也看不到那些曾经与莫高窟同时代的雕塑了。

    在马蹄寺以南二十几公里处,还有一座金塔寺,那里侥幸的留存下2间石窟,并且有国内最好的悬塑立体飞天。但是不可能一睹真容,只能去博物馆看看仿制的金塔窟室。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在从马蹄寺前往张掖的途中,路左出现了一处带有碉楼的夯土城墙遗迹。查看地图,标有“天罗城”,看上去也就是一处古代兵营的驻扎处。这天罗城濒临河道,反而距离河西走廊的古长城较远,也不知是何来历与有何故事。

在落日映照中的天罗城,艳红显眼。那些过往的经历,也是在日复一日的落日映照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大佛寺

    从张掖往东,途经山丹,那里有个大佛寺。大佛寺有个接地气的乡土名“土佛寺”,也许是说明当年用泥土堆塑出来的佛像。

    不过,“土佛寺”可是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代就建成了。但在此后的历史上屡遭战火,又屡次重建,特别是到了1971年,这座千年古刹几乎全毁。

不过,当历史又螺旋转到了1992年时,这座古佛寺又得到了重建,并且有了一尊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泥塑坐佛。

于是,我们在张掖看过了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后,又来看看坐佛。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毕竟是据说投资了1700万后重新建起的大佛寺,气概远不同于当年的“土佛寺”。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可惜,大佛殿正在维修,搭建的密密脚手架让我们无法进入,去仰视那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泥塑坐佛。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三十里堡

在河西走廊上,有蜿蜒的万里长城。山丹一带的遗存很多,也曾经探访过一段。这一次还准备探寻几处。

在地图上看到了有个三十里堡,在卫星地图上也看到了长城的模样。于是导航前往,将车开下了高速开下了国道,在乡间的泥土路走了一段后,便来到了一座土墩前。

这里立着一块文保牌,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三十里堡二号敌台”。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五百年过去了,当年夯土堆垒的敌台,虽然残缺,但还是高不可攀巍然屹立。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敌台所连接的夯土长城,看上去较为单薄,似乎在建成的当年也并不能在城墙上站立士兵防御。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冷兵器攻防的岁月远去,当年担惊受怕的明朝也陷落于远离这一带的华北。倒是青草年复一年的旺盛,养育着一代代的牧羊人。

    与放羊人聊了一回,与我同龄的他,居然带了一副他说是爷爷传下来的老花眼镜,两只圆圆的水晶镜片,透露出祖辈的风采。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敌台很高,可是长城的两边却都成为了农业区。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汉明长城

    在卫星地图上,明代的长城很清晰,而更为久远的汉长城,却只留下了模模糊糊的片段。不过,好处是汉代与明代的长城往往相靠得很近,可以在细致的分辨后推断出哪里有汉代与明代长城的共存。

    我们开车沿着土路,来到了汉长城旁,这里只有残存的比明长城更加低矮更加残破的断垣残壁。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或者就坍塌成为了河道边的一条河堤般的土埂。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显得弯曲的汉长城,并不像明长城那样的笔直,而是随着地形蜿蜒。这应该是由于明代的GDP更高的缘由,更有钱来建筑显示大国盛世气概的建筑工程。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长城附近还有当年屯兵的城堡——揣庄堡。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这座空空荡荡的揣庄堡,还曾经当做过羊圈,经历了荒地—建堡—屯兵—羊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永昌钟鼓楼

    继续往东,来到了永昌县,这里有个“骊靬”村,据说村里的居民居然是亚历山大东征时的罗马军团的传人。

    不过,这个很神奇很励志的故事并没有吸引我们。还是进入县城,看看那座始建于明代大修于乾隆的钟鼓楼(国6)。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四四方方的钟鼓楼,不能上去看,只好绕一圈。看看那东“大观”、南“迎熏”、西“宁远”、北“镇朔”四门,以及三层楼阁上悬挂的丽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阙迎恩文运天开魁壁联辉云锦天香中天一柱怀柔西域玉关通道声闻四达保障金川威宣沙漠

    从这些彰显中国文化的典雅词汇中,可以感受到王朝时代的“政治正确”。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武威海藏寺

上一次到武威,看过了若干的国保,可却将位于城北的海藏寺忽略了。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寺院,如今是第七批国保。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寺院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局,牌楼、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顺序先后排开。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廊。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寺院内位于灵钧台上的无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极难得的是座重檐庑殿顶建筑,并悬有“藏经阁”匾。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虽然据称寺院建于明代,可是看了一圈后,却觉得都是清代的构造与风格,也许是经济更加发达的清代复建起这般富丽堂皇。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这次旅行,已经在青海与甘肃游荡了14天。完成了自驾线路的探路,也拾遗补缺了过往的疏漏。

青甘拾遗(十一)河西走廊的拾遗补缺

高原山河壮观,古老历史悠久,在感受过大自然风光与古代遗存之后,我们也该返回了。就让西北的阳光与风沙,继续与这片大地上的生活共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