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第二十六年的春季旅行
(15)石屏到墨江
在租车离开景洪之后,一路游玩了7、8天,也快到了我的车子修好的日期,我们也该再次前往景洪了。
不过,在前往景洪的这一路上,还是有好几处的看点。
符家营
早餐之后,便来到了石屏城北的符家营村,据称这是一个有着约600年历史的古村。
在传说中,明洪武13年,始祖杨姓跟随明将沐英入滇征讨元军残余,后屯兵建水,其杨家第四代迁来石屏,定居符家营。经几代繁衍之后杨氏逐渐壮大,现90%为杨姓居民,而符姓则在早年迁出。
所以,符家营进入了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而古村中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就是杨氏宗祠(省保)。
彰显杨氏气概的宗祠,在其大门上方的斗拱上大做文章,精雕细刻五彩绘画,如果要仔细的去看,不免会落得眼花缭乱的结果。
这座宗祠大门上锁,靠着同伴老羊的同宗之情,请来了掌管钥匙者,得以进去参观一番。
看过了杨氏宗祠之后,便在村子里随意的游逛一圈。看看昔日的豪宅门户和庭院,看看寻常的人家和农舍。
虽然这符家营就在石屏城郊,可是居民还是以农耕为主。无论过去曾经有过怎样的风光,“耕读传家”的信条却还是始终传承在整洁清爽的符家营村落里。
郑营村
离开符家营,再去城西宝秀镇南的郑营村。这处古村落,据说也是明朝大军远征云南后留下的将士繁衍而成。
村内有以姓氏和地理环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据说现存有40多座。
在郑营村里,最气派和规模最大的建筑是陈氏宗祠。这片宗祠虽然只是建造于1925年,可是由于其规模和建造等级,还是成为了第六批国保。
这陈氏宗祠坐南朝北,通面阔35米,总进深65米。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三开间、三楼顶,门框均以砖石拱券。
祠门的左右两侧,各有石狮和旗杆座。这里的旗杆座颇有特色,并不是常见的两条夹持旗杆的石块那样简单,而是在带有翘檐屋顶装饰的基座上,立有夹持旗杆的条石。
陈氏宗祠沿中轴线布局,依次为祠门、莲池、中殿和后殿,莲池上有三孔石桥,两侧柱头上有雕刻的十二生肖。
后殿为两层歇山顶楼房,建造在1米多高的石台基上,更有两根15米高的贯通立柱,其下为有着高高基座的石狮柱础。
陈氏宗祠所在的郑营村,也许拥有过当年的革命小将,他们满怀火热的革命激情,居然费时费力的将雕刻有封建主义余孽的碑文凿出了一条条的深痕,将那些讲述封建历史的文字消灭的一干二净。
就连宗祠的大门楼的石刻文字上,也被敲凿上一个个的深坑。据说当时有人覆盖贴上了应时的标语口号,才使得祠门上的文字留存至今。只是如同得过了天花的病人,落下了满脸的麻子。
顺着郑营村的主干道往里继续走,很快就到了郑氏宗祠(国7)。
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祠堂,由祠门、中殿、后殿和偏房构成三进院落。但是据说由于正在维修,所以闭门不开。
在祠堂的附近,看到一处大大的房舍,里面有摆放了一排十几口大锅的灶台。
原来这里是当地集体举办餐饮的房舍。只要某家或者多人要举办多桌的饭菜,就可以使用这里的灶台。这同时可以烧饭做菜的十几口大锅,足可以满足上百人酒席的大场面。
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宗族乡邻之间习以为常的协同互助。
秀山寺
在宝秀镇的附近,丘陵起伏青翠一带。在山间却有一座寺院,占尽了那一带的清秀山水好气象,故得名“秀山寺”(省保)。
这山中古刹由来已久,据当地乾隆二十四年重修的《石屏县志》记载:“秀山寺始建于唐,原名真觉寺”。
现在的秀山寺,平素并无多少香客,也少有游客前来,在晨钟暮鼓中,也没有整日缭绕的香烟。
在管理人的指引下,来到前殿的楼上,这里的供台之上,赫然端坐着三位不同门派的掌门人。左边白胡子的是道家的舵把子老子,右边黑胡子的是儒家的祖师爷孔子,而正当中没胡子的就是这座寺院的当家佛祖。
原来这里是儒释道共存共荣。
各个殿堂里的塑像在作着各自的久远思量,而庭院中的古树依然生机蓬勃,蔓延出遮天蔽日的荫凉,给秀山寺增添了分外的秀丽。
树枝之间还有星星点点的小花,娇嫩的花朵绽放在“祖堂”的门楣之上。
在秀山寺里,除了享受清净秀美之外,在静谧之中还能得到格外的一份“世外”之感。
可是一位管理者说道,很快就要全面维修了,这里山林间的寂静也要被打破了。
可我更觉得,要被全新打造的秀山寺,在鲜艳色彩的包裹中,恐怕也会失去现在的清净秀美和古朴。
碧溪古镇
在墨江县的城北8公里处,有一座碧溪古镇。这名字静雅的小镇,始建于明代,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还曾经作为古代墨江县治的所在地。
碧溪古镇曾经有护城河环抱,建有四城门的城墙,现仅有复建的东城门。城内街道呈十字形结构,位于十字街口的八角楼(魁星阁),是碧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这里的街旁的民居,多由四合院、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构成。
虽然这座八角楼,已经是现代建筑材料所复建的,可是看上去还是相对协调,不像那充斥着违和感的入口处城门楼。
省保李家大院,是一组跑马转角楼四合院落,坐北朝南,台阶式院落建造。其正房为三开间,三层木结构建筑,走脊翘檐,蛮有气势。
这里的“庾家故居”,是民国时期“光复英雄”、“护国将军”庾恩旸的故居。可是如今的人们,却恐怕更因为台湾歌星庾澄庆而了解他的祖籍。
如今的碧溪,更多的还是寻常的民生,悄然的隐现在街边巷里,用人们最惯常的形态展现。
墨江文庙
来到墨江,先去文庙(国8),这是一处始建于清道光元年的古建筑。
也许是地处儒教中心很远,镇守在文庙大门楼之外的两尊石狮子缩头缩脑,显得有点卑微。并且,这两尊石狮子一反常态,并不是以共同的目光朝向进门之道,而是一个东张一个西望,似乎各有各的心思所在。
大门口的石狮子没有尽职的模样,但是墨江的文庙却一反常态的特别的高大上。
整个文庙建筑群,共分六层,依山而建,层层往上,有200多级石阶贯通其间,气势可谓不一般的雄伟壮观。
如此的规模样式,却是由于墨江古城局促在一个小山的一周,使得当年要重视文化的官员们,只能将尊孔的建筑依着山坡层层叠叠的建筑起来。
也使得泮池被压缩在山脚之下,成为了紧凑型的表率。
不过,比泮池高上去约3层楼的棂星门,还是沿袭了标准的模式,密密的斗拱,夸张的翘檐,令人觉得小县城也能办大事。
200年过去了,现在眼前的文庙,依然崭新得还像是处于道光年间。那些吹捧孔圣人的词语醒目但不懂。
倒是大成殿前的那块石雕,却还呈现出被岁月打磨过的老迈表皮,也就像院子里的那株古树,也必须支撑着拐杖,才能依然挺立。
北回归线
在墨江,最为有名气的还是由北回归线引发的一系列派生看点。
北回归线是地球上北温带与热带的分界线,也就是北纬23°26′(一般可估算为23.5°)的纬线圈。
虽然这是一条看不见的地理线,可是人类却喜欢借此做做“文化”,打造出相应的具体表示,以证明这里就是“北回归线”。
据介绍,截至2019年11月13日,我国已建有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由东向西分别是台湾花莲(2座)、嘉义,广东汕头、南澳岛、封开、从化,广西桂平、武鸣,云南墨江、西畴。这么多的建筑,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
据介绍,墨江对于经过了自家城市的这条地理线,极其的重视,除了打造占地200亩的标志园外,还牵扯出了出生双胞胎的故事,整出了一个“国际双胞文化园”。
据介绍,在墨江的北回归线标志园里,以北回归线实标位置作为景区的主轴线,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建有:回归之门、太阳之路、夸父追日、石环、超越、日月交辉、日晷计时、窥阳塔、主标馆、双子星广场、天文馆、石阵广场、哈尼取火台、西大门景观台阶、月亮广场等15组景点 。
有关文化的事真是很博大精深,也懒得去爬台阶登上山顶的标志园,便看看以东西方向横贯在大街上的“北回归线”吧,这可是“眼见为实”的北回归线了。
从字面上看上去绝对博大精深的那些标志园景观,其实都是为了证明一条地理线。
其实,只要沿着大街上的这条北回归线,朝西看去,便会发现这条地理线的的重要自然景观。
可以看到,正在西天的4月15日的太阳,由于没有到时节,还位于这条线的北侧。还要再过66天,夏至的阳光才会直射在这条地理线上。
虽然当地的不菲投资,将看不见的地理线建成了高大上的景观标志,可是我还得借助手机利器,来证明一下。
可是,手机上显示的是:北纬23°26′3″,而纬度上的3″就是地面上的92.4米。
当然,肯定是我的手机不准确,就连路旁的公交车站上,也明亮起“23°26′N”的标志来嘲笑我。
度娘说:在1976年第1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北回归线位置定为23°26′21.44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