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花黄·山路弯
春节之后,气温渐升,一年一度的菜花开始绽放出星星点点的嫩黄,也又到了要往皖南溜达一圈的时间了。
年年皖南行,年年也都会寻找点新意,这一次的皖南,选定了萌坑村、蜘蛛肚、金龙山和徽州天路这四处。
萌坑村
沿着东西方向的一条河谷地带,G56杭瑞高速和S324省道并排延伸。公路旁,有北岸廊桥,造型各异的窗孔让这座廊桥别具一格;公路南面一带,正是游人云集的石潭和坡山,那里是观赏菜花的好去处。
可是,我们却将方向盘往左一转,开进了一条狭窄的小路,在前方的深山坳里,有一座小村庄。
这是“中国传统村落”——萌坑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歙县,萌坑村只是148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其中之一。
作为皖南的“中国传统村落”,萌坑村有座座常见的粉墙黛瓦马头墙,有潺潺流淌的山水小溪。
还有不常见的,串联在溪水上的三眼井,可以将不同功能的取水洗汰分开。
悠长的深巷里,古典的徽派建筑源远流长。
徽州著名的三雕,以其精致的刀工与繁复的造型,分布在门头房檐梁柱之间。
可是,萌坑村最有特色的一点,却是散落在许多人家粉墙白壁之上的画幅。
在古时,徽州的大户人家,会用精妙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来装饰自己的家园。但是对于三雕这样颇费人力财力的精致,多数人家还是承受不起,便转而采用更为易行的墙头壁画形式,来妆扮自己的家门。
布局在门头上房檐下的这种房屋装饰,虽很朴素,却很美观,更可以独创性的符合个人的喜好,也成为了徽州乡土艺术的一个分支。
据介绍,萌坑村的墙头壁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清时期,以传统题材为主要内容,在装饰墙体的同时起到“正教化,助天伦”的作用;二是上世纪50年代后,其中以迎合宣传内容为主;三是上世纪80年代后,恢复了一些传统题材的画幅图案;四是近几年新增的,以山水或喜庆为题材。
久远年代里的古风图画,上世纪的斑驳遗留,新春节的大红对联,在萌坑村里混搭散布,将久远历史的脉络,在极易被忽视中留存。
坐落在皖南山区中的歙县,难得的留存下中国数量最多的传统村落。虽然我们已经数十次上百次的前往,可还是有很多没有探望过的古村落。
这一次的萌坑村,就提供了一次新的内容和视角。
蜘蛛肚
看过了萌坑村的人文风情,转而要去看新安江边的山水风景。
江边有菜花,翠绿烘托灿黄,江水边镶嵌上一条艳丽色彩的边。
新安江边,有一条“之”字形盘山道,这是一条17年才改造铺装完成的山道,从武阳乡通往大山之上的蜘蛛肚。
虽然这条山路让蜘蛛肚的村民与外界更加便利的来往,可是对于开车前来的自驾者,却成为了一条充满挑战的“发卡路”。
在我们沿着这条路上山时,就屡屡的被迫停车,看着前车在来回几番倒车,困难的完成180°的陡坡急转弯。
也就是这样的山路,使得蜘蛛肚至今仍保持旧时的山乡风貌。陡峭坡地上,一座座黄色的土楼散落。
这些从前的土坯房屋,承载了经济窘迫的过去。那个年月里,再高调的口号,也无法摆脱山区的贫困。
时至今日,虽然蜘蛛肚的风景诱来了众多的游客,可是山村里的年轻人,却义无反顾的走了出去。
留下一垄垄的茶园,留下依然年年盛放的菜花。山村的生活,在习惯中又迎来了追逐春光的外地人。
在当地的传说中,数百年前,当地人的先祖乘船来到山下的新安江上,仰望这一带的山势,觉得如同蜘蛛结网形态,便认定了此地是一个“簇簇田塍来拱抱,家开财库人丁旺”的风水宝地。
这位先祖选定了蜘蛛肚子的位置,在这里劈土筑屋垦殖,从而有了田地土楼,以及名为“蜘蛛肚”的古村落。
来到一处可以俯看山景的地方,在连绵群山中,新安江蜿蜒在山谷之间。江边凸起一片小小的绿岛——大川岛。
那大川岛原来是大川乡政府所在地,因建设新安江水库,原来的大川乡沉入到水底,成为新安江历史的一页。
据说,大川岛在枯水季节显露的滩地,颇有些类似一只脚掌,被传说为“徽州的大脚丫”。也许,这是那些被淹没家园的大川人的脚印,每年定时出现,来怀念那没有被沉入水底的岁月。
高山、土楼、新安江,梯田、茶园、大川岛,满山有四季果树,山谷有腾云飞雾,拥有如此丰富景观资源的蜘蛛肚,也成为了歙县最新的网红地。
现在的蜘蛛肚,也有了一家民宿。这家民宿的主人,是一位从这里走出的人士。由于难忘故土,难舍乡情,便将自家的老屋改造成为民宿,起名为“知足堂”(蜘蛛堂),让外来的摄影人有了一方歇息赏景的场地。
金龙山
开车上了蜘蛛肚,可是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云卷云散。于是下山,沿着新安江边,开往休宁县。
金龙山在蓝田镇,最高为海拔970米,原先只有一条很险很陡的机耕路与外界相通,2013年才修了一条上山的公路。
不过,这条弯道颇多的山路却是很狭窄,除了少量的特意留出会车宽度以外,只能容一辆车通行。
我们去的上金龙村,村庄周围有梯田、茶园、竹林、山林,错落有致的散布在坡地之上。山坡之下的谷地,往往有云雾缭绕。如果恰好在雨后到来,眼前更是云雾起伏,犹如置身云海之中。
这个村子有30多户人家,山民的房屋依山而建,除了几栋马头墙的砖房以外,还有很多的土墙建筑,由于地处高山,山民的淳朴之风犹存。
金龙山北面黄山,南望白岳(齐云山),山有良好植被,天有温润气候,有了云卷云舒的美景,有了夏季凉爽的环境,来此休闲度假,也更加拥有了一份世外宁静。
来到预定好住宿的老乡家,虽然条件一般,可是善谈的主人用热情来接待。再加上晚餐桌上满满的各式新鲜菜蔬,让我们在整天的奔波后有了温馨的舒适。
在到来之前,有对于云海的期盼。可是早晨推窗一看,除了高天浓厚阴霾云层,以及少量从谷底飘升的雾气外,山谷间却没有涌动的浮云。
有点失望,但更多的还是接受。走得多了经历的多了之后,便有了旅行过程中的淡然面对。
现在金龙山上,一共有六家民宿。其中三家是山村乡民自己操办。用了自家的房屋,改造整理待客,条件一般。这三家还统一了价格,每人120元,包括住一晚吃两顿(一晚餐一早餐)。
而另外的三家,则是外来的资本打造经营。他们改造或者新建房屋庭院看台,外观可以与近旁的山民房屋融合,内里则是高档的现代城市装修设施。有餐厅可以供应美食,有看台可以观景品茶。虽然房价很高(600-1000),可是有文青品味和时尚情调,摄影人镜头可以浓缩云卷云舒,休闲者咖啡可以品味花开花落。
据介绍,今年就要启动上山道路的改建,将会对山路进行拓宽。
徽州天路
皖南多山,自然也多出了很多的山间公路。为了满足一些不能去远方的车主,便命名了一些看上去“很西藏”的公路名称,比如“皖南川藏线”、“皖南扎尕那”。最近又冒出来一条名称更加大气豪放的“徽州天路”。
其实,这是一条位于黄山市南部,跨屯溪区、歙县、休宁8个乡镇的乡村山区公路。由璜尖路段、白际路段路和狮石路段3个部分组成,是号称“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条自驾线路,主要包括1条大环线和3条支线,大环线里程约108公里,车程4小时,其中海拔800以上路段超过50公里,所以被夸张类比为“天路”。
其实,直到今天才被夸赞为“天路”的白际段,早在08年,我们就率先前往了。那王村——长陔——街口——小川——王村的环线,在去年也已经走过。
不过,为了看看这条“天路”的全貌,我们准备将没有走过的源芳——璜尖——狮石——长陔岭这一段路,也开车走上一回。
从金龙山下来后,驱车50公里,来到了“徽州天路”的西入口。
铺装不久的平坦路面,让人对于“天路”放心了很多;红蓝双色的路牙,更是令人期待途中的风景。
开进了弯道颇多的山路,飘忽的云雾,在山谷间升腾,弥散在半空。渐渐的,云雾遮挡住公路一侧的连绵群山,只剩下公路另一侧的峭壁陡坡。
什么风景也看不到了,也许是不好意思在我们眼前露出真容。不过,倒有些真正类似飞入高空云层之中的赶脚。
30分钟后,来到了距离“西天门”22公里的璜尖乡,这是一个以香笋干为特产的山中村落。
从璜尖乡沿着溪水边的公路继续向前,便进入到浙江淳安县的境内。在札溪村里,有一座“九相公祠”。
据介绍,这位得到历代供奉的九相公,是唐代越国公汪华第九个儿子。也不知这位九相公由于什么功绩,曾经得到过唐太宗的敕封,在此后的历代中也均得到追封。
虽然其人的丰功伟绩不详,可还是得到了世代的追捧,据说每年来自浙皖的祈福香客能达到数万人之多,难怪满墙皆是大红表彰锦旗。
更是闹不清楚的,是九相公的圣位上,居然摆放了三尊似乎缩小版的“九相公”。不过,这大红香烛大红圣位大红服装,倒是格外的喜庆。
询问大门口正在暖手的老人,可是在他浓郁的乡土口音之后,我依然还是一头雾水。
还是看看跨越50米宽河面的板凳桥。“八”字型张开的桥桩,再加上一面桥板,还真像立在水面上的一条板凳。当许多板凳连接起来之后,就成为了过河的板凳桥。
那每面桥板上的铁链,却是为了当河水冲垮木桥之后,有了铁链的桥板就不会被水流冲走,就可以很快的再次搭建成功。
进入浙江,只是打了个“擦边球”,只是短短的十几公里后,又回到了皖南歙县的狮石乡。这里有地下涌出的温泉,原本有下水浸泡的想法,也联系到了温泉客栈的老板,可是打听之后,觉得并不适合当下的气候,也就没有在狮石乡停留,而是继续往前。
从狮石乡到长陔岭的公路,是整个“徽州天路”中平均海拔最高、路面状况最差的盘山路。不过,相对于昨天开过的蜘蛛肚和金龙山道路,眼前的这段路也就算不得什么难度了。
在“徽州天路”上行驶了4个小时之后,我们2辆车完成了源芳——璜尖——狮石——长陔岭——绍濂的100公里行程。
没有任何问题,很简单的行驶过程。唯一的不好,就是天气不帮忙,将景色迷蒙遮掩。
看来,需要再来一趟,也许在秋天会更好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