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定制的旅行(二)陵川古建多

标签:
旅行自驾崇安寺石掌玉皇庙南召文庙 |
全新定制的旅行(二)陵川古建多
在晋冀之间,拔地而起的太行山,也构成了中国地理上的第二台阶。
为了翻越这座贯穿南北的山脉,久远之前便有了“太行八径”的古道。
位于南太行的“白径古道”,有一条支线从云台山的北缘穿过。
今天的我们,驾车行驶的公路,也恰好与这条古道发生了交会。

深山一斗水
大山里有一个古村,名为“一斗水”。
这个有趣的名字,是由于村西北处有一水泉,其泉口大小如斗,一年四季都会流出潺潺的清冽泉水,百余年来从未间断过,因此被称为一斗水村。

也许就是这个可以供人饮用歇息的泉眼,便引发了一条古路的穿越,便形成了来往商旅歇脚的古村。
据乡土资料,一斗水村在很早的时候就是重要的商业通道驿站。通过这条小道,古代的商旅们把南方及中原地区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进行快递,沟通了山西与河南之间的商品金融交互。

古村的房屋,皆由山区特产的石块垒砌,有普通的民居,也有大户的院落。
李家大院和贾家大院是村里保存得最完整的民居,李家大院建于1845年,贾家大院建于1850,建筑面积均有二三百平方米。
在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之后,如今的大院也成为了游客们前来观赏古民居和吃饭购物的场所。


如今,一斗水村的人口并不多,在村中的小巷里随意的闲走,便有满满的的清静和安逸。
村民介绍说,这里冬暖夏凉,夏季气温比山外低10摄氏度左右,城里人可喜欢来村里过周末度假。

陵川崇安寺
我们在傍晚时分来到了陵川,这是我第三次来这个山中县城了。
白径古道经过的陵川县,也留存下许多的古建筑。最为有名和好看的,就是县城西边的西溪二仙庙(国五)。
11年前在西溪二仙庙游玩时,被一张墙上的文保单位表所惊讶,想着有机会要将里面的古建一一拜访。

于是,这次路过陵川,就要将顺路的几处国保一一探访。
首先就是县城里的崇安寺(国六)。
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建筑群,坐落在县城的一处高岗之上。正面的山门巍峨,两侧的钟鼓楼呼应,共同形成了庞大的气势。
在夕照之中,更是红光满面。

二层楼的山门“古陵楼”,位于崇安寺中轴线的最南,为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屋顶形制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屋顶为灰色筒板瓦铺制,正脊为彩色龙吻图案对峙,彩色琉璃镶边。
山门的顶层檐下,还悬有"行山钟秀"四个大字。

此楼虽建于明代,但大门上仍用的是宋代青石门框,门框上刻着的“嘉佑辛丑六月三日”等字样,还需要细心地查看。

钟鼓二楼位于中轴线山门两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二楼均为重檐歇山顶,彩色琉璃镶边。
据介绍,钟楼内悬有宋代大铁钟一个,铸于宋徽宗崇宁元年,钟高一百九十八厘米,是现存最大的一个铁钟。而鼓楼内则曾经悬有大鼓一面。

现存的山门和钟鼓楼,除了那个宋代的门框外,皆是明清时期的构建,满满的拥挤着斗拱和彩绘,令人颇有些眼花缭乱来不及细细辨认。

崇安寺的大殿,更是鲜明的清代风格,木雕细致,彩绘满满。

就连山墙上的悬鱼,也施以精工雕凿。

其实更值得观赏的,反而是大殿之后的一间龛室。

这龛室的墙上,嵌有唐代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石雕。
虽然石雕有些漫漶,可是菩萨的腰身姿态,还是颇有风韵。

另外,崇安寺西侧的插花楼,为平面方形,面宽、进深均三间,歇山顶,是一座二层三重檐楼阁式建筑,具有元代风格。

很有可能是在明清时代修复时,在保留元代建筑的基本构架之后,重建了外部和房檐等处。

明清的古建,工艺精细繁复,虽然令人赞叹,却又不免有琐碎之感。

如今,已经被现代城市围拢的崇安寺,用古老的飞檐斗拱来与附近的现代高楼相呼应。
再过几百年后,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肯定又是一番新模样。

石掌玉皇庙
从陵川县城往东南方向9公里,就到了石掌村,这里玉皇庙的现存建筑中,最古远的还有金代的遗构,如今是第六批国保单位。
石掌玉皇庙建在一面北高南低的山坡地上,山门高耸,墙壁通红,整体看上去颇有气势。

整座庙大约占到九开间的宽度,山门正中为三开间抱厦,而抱厦据称是建于民国时期。
抱厦上分布七朵斗拱,斗拱下是梁架上的木雕。雕梁上布满了龙饰和人物,居然没有遭遇打砸还保存基本完好。

看护玉皇庙的老人正好就在庙前的小广场上,便请他来开门。

走进山门,头顶的上方是个戏台,而前方豁然开朗,两侧各有一排房屋,簇拥着正中的主殿。

山门上方的戏台,也是修建得很是规整,柱础石精雕,柱础石下方还有兽头的突出木雕。

主殿之前,突出一座抱厦,有三开间宽。

这座抱厦,明显是明清时期的后来补充建筑。

不过,抱厦转角铺作在内部的构造,倒是看得十分清楚,其组合之后的受力与借力关系,一目了然。

看门的老人,再次打开了正殿的上下两把大铁锁,放我们进去,同时也让我们交出了一份“香火钱”。

大殿里的木构,金代风格很明显。用料粗大,带有纯天然的弯曲。

较为有趣的是一根丁栿,并没有以榫卯方式与大梁相接,而是使用了一根天然弯曲的木材,直接搁架了事。

看来,这始建于金代的大殿,在到了更加富起来之后的明清年间,又进行了出新的改建。
在保留大殿主体木构之后,却在更能显示形象的抱厦上进行了远胜过金代的美化工程。

南神头二仙庙
距离石掌村5公里的南神头二仙庙(国六),在石圪恋村南。
环绕乡村的层层梯田,已经收获完毕。

失去了绿色植物的土地,排列着条条田垄,坦诚着黄土本色,还原出山区农耕的不易。

沿着一条狭窄破碎的水泥路,绕过村南的山岗。
眼前便是一片两山夹持的山坳,几栋寺庙建筑就在坳地上。

待靠得较近时,可见这二仙庙的外观整整齐齐,显然是近年来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并且居然还在旁边建有一小片停车场(看来在修复的资金里含有配套的停车场,却没有进出道路的资金)。
二仙庙分为两个院落,主体的二仙庙是金代建筑,而旁边那座三开间的硬山顶屋,是清道光年建起的供奉药王、瘟神和济渎的三圣祠。

正殿的屋顶形制为九脊单檐歇山顶,灰色筒板瓦铺制屋顶,后墙上还有历次“运动来了”之后的红字标语痕迹。

东侧的山墙,修复得整齐。

可惜大门紧锁,扯着嗓子喊了几声,内里也无人应答。
虽然院墙上留有看管文保人员的手机号,可是打去后没有接听。
看来是这二仙庙离开村子太远导致。
只好远看这座院子,还有那将二仙崇拜变换成了拥护“万岁”的文字。

至于那“前檐通用四柱,柱头卷刹较缓,并有补间斗栱,斗栱用材硕大,昂为琴面式,为典型的金代作品。殿内两侧山墙绘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壁画,局部有脱落,其内容为二仙冲惠、冲淑传说故事,虽系清代所绘,但却是山西晋东南一带一处有研究价值的二仙传说故事壁画,实属罕见。”的介绍,就只能自行脑补了。
也只好在院墙之外的正殿屋角之下,仰望那经历数百年风雨后的转角铺作。
屋脊尽头上的端坐小仙人,四肢纤细,颇为可爱。

二仙庙,是晋东南特有的地方性崇拜。
相传晋代时有俩姐妹,生母病故,不堪继母虐待,常仰天痛哭,一日感动天神,下降黄龙,二女乘龙升天,遂成仙女。她俩关心民间疾苦、遇有求雨,求药、求子女者,有求必应,晋东南一带辗转流传,乡民极为崇信,建有多处寺庙祭祀。

太行南召文庙
位于陵川县城东北方向的南召村里,居然有一座文庙,可算是太行山里的一绝,当地人也以此为荣耀。
这座彰显儒家风采的文庙,可惜当地人并没有将其初建年代隆重记载,导致后来者皆无法考证从哪里来。

虽然南召文庙(国七)悠久的历史有点模糊,可是眼前的斗拱重重雕梁画栋,却是精彩纷呈很是壮观。

可惜毕竟是大山乡土里的文化产品,并没有按照文庙的格式规范来建造。
原本应该镌刻在棂星门的上“德配天地”,却雕凿在南召文庙的山门之上,当然那座更能彰显文庙气派的棂星门也省略了。

乡土地上的孔夫子家园,也具有本地建筑的格局。
二进院落的南召文庙,除了“德配天地”的门楼外,就只有大成殿与两侧的房屋;而缺水的山区,也就更不会有什么“泮池”了。
不过,由于建筑在坡地之上,大成殿坐落在更高的台地之上,可以凸显其主体建筑的光辉形象。
文庙的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屋顶举折较为平缓,斗拱较粗大,没有补间铺作。

进屋一看,殿宇梁架用材较为粗大,殿内那两根粗矮敦厚的内柱,很是特别,拱卫着塑像。
这两根粗墩的内柱低于前后檐柱,柱头栌斗直接承接来自山墙的丁栿,屋顶的重量大部分都承接在这两根内柱之上。

上部的梁柱多为自然弯材,但也算得上相对规整,看上去很有元代特征。

在梁柱之上,还残存有彩色装饰绘画。
已经得到了全面修复的南召文庙,并没有将这些残破缺损的图纹出新,而是去除污迹后原状保留,使得古风犹存。

除了这座主殿,其余建筑皆是明清的,虽然属于年轻,可都是二层楼房。
从这一点上来说,却是高于其它的著名文庙。

虽然按照有关规定,眼前的文庙建设很不规范,可是却因地制宜,充分的考虑了当地的乡土人情需要以及地方财政不易。
在古老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有了重教育的文庙,并且还在文庙的山门的二层上建起了戏台,让孔老夫子与乡亲们一同欣赏传播儒家文化的上党梆子。

在看过了很多的文庙之后,眼前的南召文庙可谓另类创新,让我又一次的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