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缓解后的旅行(23)进入福建

标签:
旅行自驾诏安牌坊庄上土楼平和城隍庙 |
“疫情”缓解后的旅行(23)进入福建
从汕头进入福建,来到了闽南一带。
在这一带,较为著名的,是南靖土楼、漳州古城或者东山岛,当然最著名的就是厦门了。
不过,著名的南靖土楼我们不去,而是要去看几处另类的土楼,还有要经过几个很少为人前往的的小县,然后去漳州。
一进入福建,扑面而来的,就是诏安县,那里有
诏安牌坊群
诏安是个小地方,到了明嘉靖九年才独立设为县治。不过,这个小地方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在诏安树立的牌坊共有98座之多,其中明代28座,清 代70座。这样的立体表彰造型,代表了当时的价值观念。
在明代的28座牌坊中,有10座是地方官府所立,有18座为表彰功名功德而立;在清代的70座牌坊中,5座为“寿庆坊”,居然有65座为节孝坊,可见当时的重视角度。
历经人世变动和革命运动,大多数牌坊已消失。但是还有侥幸留存至今的,现在仍有13座明、 清牌坊基本完好地得以保存了下来,其中明代牌坊8座,清代牌坊5座。而8座保存下来的明代牌坊中,有7座(省保)集中保存在诏安县城里,从县前街到东门中街连绵700多米的古建筑民居群中。
首先看见的,是父子进士坊,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东西朝向,通高9.6米。原有“恩荣”字匾缺失了,尚存“父子进士”坊匾,两旁各嵌书写立坊者的青石,额坊两面均署“嘉靖丙辰科胡文万历丁丑科胡士鳌”、“万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柱脚置石狮与夹杆石,最南的立柱缺失,用两根钢柱代替。

当地人指路,说牌坊都在这条从前是县城的主要大街上。
沿着现在只是条小巷的街走进去,不远又看见了一座节孝坊,不过这是清代的,其楹联却注释出这位“节孝”女性的悲惨人生。

继续往前,在一座文昌宫旁,是诰敕申貤坊,为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建,东西朝向,通高9.5米。上悬“恩荣”字匾,中挂“诰敕申貤坊”坊匾,两旁各嵌书写立坊者的青石,额枋上题刻“敕赠直大夫、化州知州沈一鲤立”。

而正对着文昌宫的,是“夺锦坊”,坊建于明代,南北朝向,通高5米。北面坊匾题刻“世科”,南面坊匾题刻“夺锦”,坊额题刻“成化戊子科许潜立”,柱脚置夹杆石,柱头置大栌斗。

接下来是天宠重褒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854年),东西朝向,通高9.5米。上悬“恩荣”字匾,中挂“天宠重褒”坊匾,额枋两面题刻“为万历甲戌科进士沈鈇父敕赠南京户部主事沈玺立”,梁坊雕饰有松鹤、莲瓣、花卉、云纹和水纹等图案。

不过,可怜的是柱脚石狮,它已经半截入土,只剩下个头颅冒出地面,那似笑似哭的面容在看着这个世界。

前面又有冏卿貤典坊,“冏卿”就是太仆寺卿。
这个“冏”很像当下流行的“囧”,虽然在古时两字都是光明的意思,可是“囧”却在当下派生出了不光明的意思。
石坊建于明代,东西朝向,通高9.2米。上悬“恩荣”字匾,中挂“冏卿貤典”坊匾,雕饰有松鹤、花卉、云纹等图案。

看见额枋上题刻的“敕赠南京太仆寺寺丞胡清”后,很觉得亲切,这位胡清居然在俺们蓝鲸当过第二套班子的闲散官员。

在南诏镇城内街王公庙前,保留着诏安仅存的一座“百岁坊”,为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 年)立。牌坊为花岗石材建造,仿木结构,高6.5米,宽8.8米,四柱三间五楼。
牌坊主楼匾额上正背两面均镌刻“百岁坊”楷书大字,额枋上镌刻“明万历庚辰秋为冠带寿民沈仲选立”大字。
百岁坊又称昇平人瑞坊,是古代敬老尊老的产物。民国《诏安县志》记载:“沈仲选,三都人,冠带寿民,寿一百岁。万历间有诏建坊旌其门。”

古城里,还有极多的大大小小庙宇,让保存了更多古老传统的闽南人去祭祀祝愿寄托,也融入进浓厚的寻常生活场景中。

看见了一座“上帝宫”。

西方宗教系统中的顶端——上帝,居然在诏安有了自己的一处东土人间居所?
中华形象的二位门神,威武庄严,护卫着上帝——其实是道教系列中的玄天上帝。

在诏安县城里,在尚存的七座明代牌坊里,还有一座“关帝坊”,没有找到,只好从网上找来一张照片弥补,聊以充数(据说在西门街城隍庙左侧)。

从诏安前往平和县,途中经过中国最大的土楼
庄上大楼
先看一下TONY小飞机从空中俯视庄上大楼的场景。
也许,看这幅形状不规矩像只巨大脚印的模样,并不能得出具体的规模感觉。
那么周长700米、长边230米、短边175米,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不是这些数字就会令你吃惊了。
并且,这土楼中间绿色的那一片居然还是一座高有10米的小土山。

在庄上大楼的东南角上,有一口池塘,紧靠着土楼的墙基,恐怕也是土楼如果被围困时的水源。

在东面有进入的大门,“挹紫迎曦”分外的醒目。

通过一条卵石路面,对面就是这土楼主人的叶氏宗祠。

宗祠前的四对旗杆石,代表了这叶氏家族曾经涌现出的达官显贵,足以耀宗光祖显赫一时。

可是这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土楼,眼下却是满目不堪的现状。

不少土坯房屋,早已失去了主人的关爱,经受不住风雨的吹打,屋顶坍塌,只剩下土黄色的一堵墙壁。

在幸存的老屋大门上,已经褪色的楹联,书写着古老文化词语,呈现出对于美好的向往。

可是,再美好的愿望,也承受不住人气的衰退。
“世界最大”的美誉,并不代表宜居的房屋,搬迁离开,恐怕也是所有人的决定,除非是特别眷恋老屋的老人。

就连曾经体现灵验的寺庙,也被遗忘。

土楼中隆起的小山上,孩子们正在春风里放飞风筝。向往高远,向往腾飞,是年青一代的必然。

不过,为何要将这只有10米高的小土山围在土楼内?
是风水先生的说法,还是先有小山旁的房屋,再有将房屋庇护的一圈土楼?
这座建于清康熙年代的土楼,却没有自己的名称。
“世界最大”之外,是现代的楼房。
红色裙装的女孩,在暗淡黑瓦的映衬中,显得突兀和令人恍惚。

强烈的新旧对比,只是相隔着一条窄路。

进入平和县九峰镇,这里有第七批国保的
平和城隍庙
在看到城隍庙之前,先看到了位于城隍庙外的龙章褒宠坊,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四柱三间三楼,高10米、面阔11米。
坊顶盖以下额枋原“恩荣”圣旨匾及花鸟、人物花板已失去,主匾额正背均镌刻楷书“龙章褒宠”,匾额左右字板镌有立坊缘由及立坊官员名号。

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的城隍庙,曾经经历过多次重修,最近的一次是在94年,将文化革命了的破坏恢复。

作为纯粹中华原创信仰的道教,就像中华的人口一样,神灵体系庞大且繁杂。
不过,其中专门守护城镇的神灵——城隍,却灰常的得到信奉实惠的百姓尊崇。
所以,城隍的人间居所,在人间常常可见。
位于九峰镇的城隍庙,据说当年的级别蛮高,相当于如今的市级建制,为闽南各县城隍庙之冠。

看看蹲守在大门两侧的精美门当石鼓,就知道当年的费心劳力了。

城隍庙坐北朝南,为四进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为正门、仪门、拜亭、东嶽大殿和后殿,两侧建有回廊。

这城隍的正殿里,居然还有四根盘龙石柱,这可不知是个什么来头,似乎有点逾规了。

也许当年是天高皇帝远,当地只知道忽悠能护佑当地的城隍老爷,就让天龙也盘柱恭候在正殿里。

正殿的木构也是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木瓜斗拱,旧木新构并存,好处是一眼就可以看出。

城隍庙内的墙壁上,居然还留存了一些共四十余幅明清时期的壁画。
有博大精深的《二十四孝图》和《十八地狱图》,工笔描绘,形神具备,影响百姓数百年,教化影响至今犹存。


平和县里,除了城隍的居所外,还有当年大清武术大赛第二名的居所
榜眼府
话说在大清的盛世年间,那乾隆当上了中华武术大赛裁判委员会的主席。
在诸多的功夫演练之后,看得目瞪口呆的他,很是踌躇,很难决断将名次怎样的颁布。
思来想去,突然看上了一名姓黄名国梁的先生,好名字啊好名字,没准就撞大运遇上了一位国家栋梁。于是大笔一挥,将来自胡建平和县的黄国梁先生,授予了“榜眼”的头衔。
继续话说黄榜眼的事迹,在投身忠君事业之后,他努力学习乾隆的最高指示,以及常常推出的新指示新指导新词汇,在全心全意的为大清服务中,据说有了许多的业绩,被授予“一品御前带刀侍卫郎”。
皇上很开心,为了表彰,特批国库的13300两白花花银子,算作自己的赏赐。
可以在皇上面前挎把刀的黄榜眼,有了官衔有了银子,很有乡愁的他,就在故乡建起了一座大宅院——榜眼府。
据TONY派出的小灰机窥测,这座府邸规整气派,前有一方庭院,后有两座正屋,左右两厢对称。
唯一不同凡响的,就是这坐东朝西的榜眼府大门,居然是朝北而开。
也许,这就是“侍卫郎”的无限忠于表达方式。

矩形带圆角的荷池,正在“双峰耸秀”的大门前,两位威猛的门神将大门严密把守——疫情期间不得入内。

宅院的西面,则是一口矩形水池,倒影浮现。

榜眼府的西墙,宽大整齐,恰好成为了汉字书写的好地方,翻来覆去的历年变动,皆在大墙上留下了痕迹。
汉语词汇的发展,甚至连当年的黄榜眼也未曾想到。

小灰机又传来捷报,前方发现三座土楼,并且都是长相怪异型。
一座为双圆环型、一座为椭圆形、还有一座是方形圆角。

第一座双圆环型的是朝阳楼,一听就有了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赶脚。
这座要朝向太阳的楼前,竖立着三对旗杆石。

据说,这朝阳楼就是黄榜眼的出生地,难怪他要在土楼的大门前立起自己的榜眼旗杆,用以激励黄氏后人。

走进外环,眼前又是一座构成内环的土楼。
虽然内环也是同样的二层土楼,可是由于建筑在比外环更高的基础之上,所以就形成了“内环高,外环低”的局面,这种样式的土楼被俗称为“雨伞楼”。

也许,当年的黄氏家族也会分为高端和低端人群,高端的自然就要入住较高的内环土楼里,并且这内环的土楼门上才是“朝阳楼”。
不过,时过境迁,如今的黄氏家族,无论是高端还是低端,都已经搬离了这座令人胸怀朝阳的土楼。

只留下来上世纪不同年代的不同大字标语。

朝阳楼北面的那座椭圆土楼,虽然占地面积较大,可显然比不上砖石朝阳楼的高端。

这座土楼命名“永平楼”,据说始建于宋代。

永平楼以北的“余庆楼”,为三层结构。
据说,这座土楼也是皇帝拨款奖赏黄国梁而建。

看来,黄榜眼真是“一人得道”后,福荫家族,比当下的一些只是将钞票压在席梦思下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