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缓解后的旅行(21)汕头及其附近

标签:
旅行自驾汕头从熙公祠南澳岛 |
“疫情”缓解后的旅行(21)汕头及其附近
在历史上,汕头只是个属于潮州的小渔村。
可是到了《天津条约》被签订后,汕头就跃升为一个开放搞活的口岸,迅速的西化发达起来。
老城区
在汕头的老城区里,除了大量的骑楼建筑外,在外马路一带,还有当年的最主要商业街的诸多西式建筑。

将希腊罗马新古典诸多风格揉捏在一起的汕头邮政总局大楼,被老百姓俗称为“老安平邮电局”或“安平邮局“。
始建于1922年,到现在已经矗立近百年老邮局的主体建筑为两层,正门上方的镌刻的“POST OFFICE“依然非常清晰,人字形屋檐下是装饰三角形山墙,由花岗石砌成的基座和带漩涡的希腊式圆立柱,高高的木制百叶窗,让整个建筑显得庄严端庄而神秘,成为了当时汕头最为壮观的建筑之一。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始建于1907年,这座中西合璧的欧式大楼,曾经是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行址。
陈列的内容浓缩展示了从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的发展经历,有历史脉络、开埠过程,以及开埠带来的繁荣气象。

在陈列馆对面的汕头大厦,始建于1933年,是当时汕头商埠最高档次的擎天酒楼,后改为“新永平酒楼”,后来又更名为汕头大厦。
汕头大厦到目前已经矗立近百年,据说当年内部装修极其豪华,配备了进口的英式电梯。饭厅布置得的非常奢华,有酸枝餐桌椅,餐具也极其讲究,用象牙筷,进口玻璃器皿等。

这一带,汇聚了汕头的开埠历史,也浓缩了汕头人的老城情结。

那绘画在街边墙壁上的历久民俗,与这些来自西方的建筑形态并存,和谐共处在这百余年间的汕头土地上。

我也跃入这特色场景,表达对于汕头的喜爱。
三处国保
在汕头市区里,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一一前去。
崎碌炮台俗称为石炮台,在清朝同治13年(1874年)动工,耗时5年后才完工,用去了8万余银元。
崎碌炮台作为清末粤东海防设施的代表作,成为了第七批国保。
崎碌炮台外有23米宽的护城河,水深3米以上,炮台外围直径116米,高6米,周长300多米。炮台分为上下两层,各安放有18门大炮。

崎碌炮台的圆环状城堡,至今百余年,可是坚固如初。
据说,墙体是花岗岩石料,以贝灰、沙、煮烂糯米粥及红糖调和填缝,顶面用贝灰和糯米浆混合夯筑,炮台底层坑道与炮室穹隆也全部用花岗岩石砌筑,顶面垛口炮位均铺上花岗岩石条,石缝严密,砌筑坚固。
可是,这座海防炮台却从来没有轰响过大炮,倒是被天上扔下的炸弹轰炸过。

当汕头成为了外向型的开放口岸,也就有了掌管税收的海关。
现在的海关旧址(第八批国保)里,一栋建于1919年的西式海关办公大楼上,那口曾经作为向汕头居民报时的洋钟还在转动。

汕头开埠了,汕头有通商海关了,接下来汕头又成为了革命的指挥部的所在。
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征用了英国人的酒店,总指挥蒋先生和苏联顾问住进了西楼,政治部主任周先生住进了东楼。
然后,东征胜利了,然后,内战了……。

现在,这里是“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第七批国保)。
从熙公祠
在汕头城区以外,也有很多值得专程前往游览的所在。
位于汕头西北方向的从熙公祠,由当地旅居马来西亚的侨领陈先生主持建造,包括了宗祠和宅邸两部分。
这片建筑,可谓煞费苦心,整整用了十四年方才竣工。

位于正中间的是宗祠,祠堂的大门厅的装饰以石雕为主。

从熙公祠的石雕,特别的令人赞叹
其中的一面石雕,从下而上,分层雕刻出渔耕樵读四类人物和场景,恰如其分的呈现出人世间的比例和地位。

位于梁柱上的石雕,有代表着“河清海晏”的虾蟹,有戏文中的场景,有寓意富贵多子的梅花鹿和石榴。

这些石雕,除了浮雕、圆雕之外,还有多层的透雕,将坚硬的石料慢慢雕凿,最终成为如此的模样,追求精巧的极致心态令人咋舌。

走进大门,与正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厅前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正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架式木结构,地面铺装大理石。

在这木构的厅堂里,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各个穿插构件都赋予玲戏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瞩目效果。

厅堂的大梁,则是直接安放在山墙上,但是在梁木的一圈,添加上多层隆起的白色装饰环,倒也是第一次看到。

而在山墙的外立面上,又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彩色瓷片拼镶。
除了花草图案之外,还有数十位童子的嬉戏场面。

在从熙公祠里,止不住的仰首细看,直到脖子实在是酸疼才告结束。
前美村
在汕头正北20公里的前美村,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也是汕头市的著名侨乡。
这个村子拥有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30个最美乡村、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等诸多响亮名号
在村子里,有最古老的永宁寨,有后来的华侨陈慈黉故居,更有陈氏家族于清同治年间至民国时期兴建的大量宅群,包括通奉第、仁寿里、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观察第等大小15座院落。



在前美村里,门楣上镌刻有“通奉第”字样的的门户有好几家。
一般来说,“通奉”指的是普通的文职官员,恐怕也就是当下厅级以下的众多普通官务员。
当年的这些人家,在有了“学而优则仕”以后的成果,觉得有了耀宗光祖的加分项,便要张扬一番,但是又觉得前途无量,不好写上具体的官衔,就用了含糊的“通奉”来昭告天下。

但是前美村更多的人家,很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并不将显赫写在大门上,而是用了更有文化的方式,只是将自家的心得愿望和祝福张贴,并且有大红色的喜庆。

村里有个“文园小筑”,这个具有典雅韵味名称的院落,曾经是负责建筑陈慈黉家园大管家的住处。
由于打理卓有成效,小院里满是宁静雅致的氛围,也由此成为了某艺术学院的写生基地,以及文青们的打卡地。

在众多的古民居中,常见繁复的木雕、石雕,精致与繁琐并存。

门扇上,是极其繁琐的细细纹路,也是工匠日复一日的慢工细活。

村子里,除了传统的粤东大厝外,还有汇集了西洋建筑材料和建筑设计的华侨大宅院。

来自海外的印花釉面砖,来自海外的希腊柱头,除了让人感受到了西风东渐,也看到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实例。

南澳岛
自从2015年南澳大桥通车以后,汕头东面的南澳岛就成为了汕头人的后花园,开车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四面海水一桥连的南澳岛上。

红色的灯塔,曾经导航过来来往往的渔轮,可现在却成为了打卡的网红点。

南澳岛建有环岛公路,绕岛一周约70公里。

可我们选择了开上海岛中间的翻山道路,前往东端的清澳湾。
途中有直插蓝天的风力发电机组,三片细长的叶片,旋转搅动着海风吹拂而来的漫漫云雾。

沿途的山峦之上,沿着山脊线安放了很多的风机,也构成了翻卷风云的人工风景。

南澳岛上,自古就有一条贯穿海岛东西方向的步行道,在靠近山顶处建有一座雄镇关。
建于明万历十三年的雄镇关,是海岛上的古隘要冲,这在全国海岛中是独一无二的,据清《南澳志》载:“戚继光破吴平道出于此”。

清澳湾
位于南澳岛东端的清澳湾,是岛上最好的海滩,那片绵软的金色沙滩,也是汕头人来此的首选。

在海滩旁的岸边广场上,建有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自然之门。
类似双臂的两座支架,托举起一个圆球,圆球的正中有一个上下垂直的圆孔。
每逢夏至正午时分,那太阳要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日光将穿过那圆球的中心孔洞,将一束光垂直的投向地面。
如果你恰好站立在那里,那么你将失去自己的身影。

不过,北回归线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在北纬23.26°±1°的范围内变化。在1976年第1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决定将2000年的北回归线位置定为23°26′21.448″。
可是,如果想精确的定位,那这座标志塔就要往南移动约250米,坐落在一个楼盘里了。
显然代价太大。
沿着海岛的北环岛公路往回,途中经过一个海湾,这里有大片的养殖区,一排排的浮子构成了有序的组合画面。

突然,海面上出现了多彩的浮标阵列。
总以为大妈们喜欢那浓重色彩的舞动,却没有想到,她们的彩色纱巾却飘落在了这片海面之上。
难道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养殖的海味也喜欢在彩色的氛围下生长?

太阳正在西下,西方天空也有了淡色的红。

海面上倒映出金色的斑斓。

在金色的太阳下,我们沿着南澳大桥返回汕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