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缓解后的旅行(16)粤北山水间

标签:
旅行自驾丹霞山双峰寨梅关 |
“疫情”缓解后的旅行(16)粤北山水间
在一开始的计划中,粤北是本次旅行的第二站,离开江西的赣州后就应该顺路看看粤北。
可是就在那几天里,粤北皆是阴雨连连,于是就改为先去海南了。
再次来到粤北,第一要看的,便是最为著名的丹霞山。
在16年,曾经来到丹霞山下,当时由于有同伴不感兴趣,便放弃了这个著名景点,也使得平安一直牵挂不下。
丹霞胜景
住在仁化,一早便开车进山。
今天的天空,还是覆盖着较厚的云层,东方只是透露出稍许的暖色。
也使得原本应该丹霞色的山体,距离名称有了不小的差距。

丹霞山景区,主要有长老峰和阳元山两个区域,我们先去长老峰。
乘坐缆车上山,看近处远方的那些峰峦高低隆凸。

由于沉积而形成的红色砂砾岩层,在千万年的流水和风力侵蚀下,会形成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将丹红的岩壁裸露,凸显瞩目。

缆车的终点是宝珠亭,然后穿过林木走到韶音亭。
这里是观赏的“僧帽峰”一带风景的最佳点。

层峦叠嶂中,极多的红色岩壁耸立。
如果恰逢合适的阳光照耀,这些岩壁将会容光焕发。

当年的地质学家们,就是从这样的彩色地貌开始,引申发展出相同一类的地质地貌。
并且赋予了一个极具中国文字韵味的名称——丹霞。
于是这片地域被称为丹霞山,而其它类似的地貌,也被统称为丹霞地貌。
2010年,产生了一项新的世界自然遗产——以丹霞山为首的中国丹霞。

从宝珠峰经海螺峰到长老峰,登上观日亭。
一路饱览丹霞胜景,然后开始下山。

有开凿在陡壁上的阶梯,可以小心鱼贯而下。

半山腰间,有两片崖壁挟持的一条深谷。
在深谷的一端,可以俯看到在群山间蜿蜒的锦江。

从长老峰下来后,便是山谷间的一带水面——翔龙湖。

这时的丹霞崖壁,又有了绿植和碧水的添彩,更加的清幽。

阴阳调和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总有些神乎的说法,比如“阴阳调和”。
这里的“阴阳”,可以很具体的指向男女,也可以大而化之的指向任何两相对应事物,比如“天地”、“正反”等等,反正说来说去,就有了很哲理的玄妙忽悠。
在丹霞山景区里,也有了“阴阳”的具体形象。
在长老峰东的深谷里,崖壁上有一处缝隙,被称为“阴元石”。

在丹霞山的另外一处“阳元石”景区里,更有一具昂然挺立的巨岩。

这具“阳元石”,恐怕是丹霞山景区里最为上镜和广而告之的形象了。

丹霞山拥有了这样天然具象的“阴阳”器官,甚至更加放大了丹霞山的英名,令所有的来客,非要目睹一番原本人人都有但是不能示众的身体器官的巨型形象代表。
其实,只要仔细的张望,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类似的一根根玩意儿并不罕见。

张家界里可是多了去。
攀爬乐趣
在丹霞山游玩的一天里,最令我觉得有趣的,便是攀爬那“阳元石”后方的那座巨石山。
陡立的崖壁上,依稀可辨的栈道扶摇直上。

狭窄的阶梯,当两人对面相遇时,只能互相侧身而过。
陡峭的阶梯,当努力攀爬时,必须借助双手的握紧。

达到150米高时,也正好与“阳元石”等高。

再继续往上,那曲绕的锦江便在长老峰下显现。

当将要接近山顶时,阶梯却变得更加的陡峭,还遇到一段几乎是垂直的崖壁,让攀登的过程增添了新的趣味。

这阳元山是座东西方向的山体,三面均为陡直的崖壁,只有西侧是稍许缓和的陡坡。
沿着山脊线,铺设了一条步道,在东端建起了一个观景台。

在观景台上,可以看到景区大门入口处一带的景色。

而在山脊线步道的另一端,则是在明末年代建起的一座“细美寨”。
当时天下大乱, 当地豪绅家族来此躲避战乱,族人于山顶劈石结寨,名为“细美寨”。

站在当年为了避难的寨门之前,眼前却是一派大好风光。
群峰突起,碧水长流。满目的青翠之间,那些丹红的崖壁格外炫目。

这细美寨三面皆悬崖峭壁,唯有西面有陡直石阶梯可登,地势异常险要。

在出山顶寨门下山的途中,还有两道岗哨,可以扼守上山之咽喉。

下山之后,回望这座山体,这面极为庞大的裸露崖壁,就像是被刀劈一般的齐整。

离开丹霞山,接下来要去探访几处国保。
双峰古寨
位于仁化县西石塘镇的双峰寨,建于1899年。
这座为了防范土匪抢掠,耗费三万银两,用了十六年时间建成的砖石城寨,如今成了第六批国保。

这座占地一万多平米的寨子,寨墙高达10米,四座凸起的碉楼高达13米,而正门出的门楼高15米。
如此坚固巨型的乡土寨子,在中国可是极为罕见,甚至有点欧式城堡的意味。

欲进寨子,唯有走南面的正门。
但是还要先经过护寨的壕沟,这沟宽13.7米,水深1.5米,正门前有吊桥(1976年改为水泥桥)。
过了吊桥,又有两重寨门的防御。第一重两扇大门厚15厘米,大门顶有“双峰保障”四个大字;第二重门与大门结构相同,门顶有“保安门”三个大字。

走进双峰寨,内里是一片宽阔的空场,有水井数口。
空场四面则是寨墙后的围廊,围廊分上下两层,底层宽3.15米,可用作住户,据称可住千人。

走廊每隔4米有一小射击孔,居高临下,足以防御自保。

厚壁高楼深壕,如此坚固的双峰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
百年形势变幻,人世政局更迭,这里曾有争夺,这里曾经鏖战。在双峰寨南面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座“大革命烈士”纪念碑,就是纪念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事。

附带介绍一下,石塘镇历来以盛产美酒著称,镇上的酒坊颇多,其产出的米酒滋味醇厚。
三塔耸立
在一天之中,还连着看了三座古塔。
第一座就在仁化县城边的锦江东岸,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空心砖塔,由塔刹、塔身、塔座、塔台组成,通高39.15米。
其名“文峰塔”,为省保。

第二座是位于董塘镇的云龙寺塔。
这座四方五层的砖塔,建于唐代,为第三批国保。
虽然体量很小,虽然貌不惊人,可是作为广东省仅有的一座唐塔,可谓珍贵。

这唐塔高13米,各层有佛龛,外形古朴端庄,造型独特,为砖构实心塔。
塔顶为四角攒尖,可是塔刹已经失去。

各层四面用仿木构筑法,用砖块砌出倚柱、门拱、栏额、普柏枋、檐枋、假门、栏杆、平座等。

第三座是位于南雄市内的三影塔(原名延祥寺塔),建于北宋,为第三批国保。
这座高达50米的六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身为空腹式,各层设有仿木构阑额、普柏枋、角柱与施斗拱,六面共三十朵斗拱出挑。
每层都有平坐和飞檐,以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檐上顶部覆盖铁红色琉璃瓦面。
这座塔的塔顶为六角攒尖式,上为由铁铸覆盆、宝瓶、九层相轮和铜铸宝珠组成的塔刹。

这座塔,据说能在延祥寺的墙壁上反射出三个塔影,由此得名三影塔。
不过,那座延祥寺早已无踪无影,这三影塔也就失去了依据而只剩下传说。
好在,80年代完成的大修,让这座宋塔又恢复了青春,很体面的耸立在南雄的市区里。

梅关古道
南岭东西横贯在江西与广东的交界处,有南北穿越的古道将两省连接。
在翻越山口的古道处,建起了一座关隘,成为了进入广东的第一道险阻——梅关。

沿着开凿在山岩上的古道,走向山脊处的梅关。

古人,在连绵的群山中,挑选了一处较为低矮的山脊,使得翻越的古道不至于艰难。在440米高的山脊处凿开了一段通道,却又建起了一座把守的关口。
在“岭南第一关”下,有“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楹联。

古时的梅关城楼早已消失,只剩下巨大的“梅”字,和“南粤雄关”。
颇为有趣的是,就是这条同样的古道和关门,却被先后两次定为国保。
2006年梅关关楼和江西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梅关关楼和广东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呵呵。

站在梅关的最高处,可以清晰的看见江西的大余县。

巷道寻根
当南下的人们,陆陆续续的翻越过群山后,便会在古道边歇息驻足,也会打探已经离开的族人亲友的行踪去向。
于是,古道边的珠玑巷,既是交通枢纽商贸重镇,也是众多族群经过的地方。
据说,曾经有多达172个姓氏的家族经过此地。
当年,这些家族也留人在此,以便联络沟通传递家族的动向,用以增强族群的凝聚力。
时至今日,在珠玑巷里,也留下了据称有一百多的各姓宗祠。

在长长的街边,几乎每一间房屋里,都是某个姓氏的宗祠。

不过,气象有些衰败的古老珠玑巷,并不能代表新时代。

如今的珠玑古巷之外,新建起了很多的各姓宗祠。

在收获了族人的捐赠后,这些新建的岭南风格宗祠,无不建筑华丽装饰精美气派非凡,还搜罗了自家姓氏中的诸多名人贵人富人,一一镌刻在壁,用来彰显自家风范。

在珠玑巷里,还有一座立于元至正十年的舍利塔。
舍利石塔立于珠玑巷南门楼北约50米处的亭子里,高3.36米,八角七层。

舍利塔用红色砂质岩雕刻垒叠而成,其上刻有36尊罗汉力士像,虽然面目已经漫漶,可还依稀可辨神韵。
可是有点纳闷,为什么会被称为“贵妃塔”?(网上有传说中的悲惨故事)

珠玑巷,其实与汉人迫不得已的南渡历史紧密相关。
过往的岁月,已经化为一粒粒被鞋底磨光的铺街卵石。

在北方中原战乱的年代,在外族入侵逼迫的年代,无数的衣冠南渡,无数的北人南下。
他们在江西汇聚,一同翻越南岭重重大山,进入尚未被开发的粤北闽南,成为了客居他乡的客家人。
时光荏苒,在数百年的经历之间,客家人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下面,我们就要沿着客家人的足迹,一一去拜访那些古老的村镇和古老的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