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高地》
(2009-05-24 13:12:03)
标签:
杂谈 |
睡不着。不是晚上睡不着,指的是早上,前段野外工作养成的习惯,早起。
天亮的时候,便醒了。
数天前,车行旅顺,时见标有203高地的指示牌一晃而过,初始并未注意,后来才知这是一极惨烈的去处,日俄战争时,双方为争夺此高地,均伤亡巨大。夜晚临近,山风呼啸,似听见许多亡灵的悲泣。
《二百三高地》的碟一直未看,睡不着,遂翻出。
作为八十年代初的电影,这个电影保持了彼时日本电影的内涵深厚,功底扎实,叙事清晰,触及热血的共性,尤其对于战争的反思,颇具战争史诗气势。战役和战争的关系,战争和国家的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战争和战士的关系,在片中有着清晰和理性的表达,相较目前国内影片对战争的表达,《二百三高地》不知胜出几何。在一些对《南京 南京》的批评中,也有人拿此片中热爱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人民最后却怒喊出俄罗斯人都是敌人的前小学教师小贺的变化和角川做类比,颇有同感。
《二百三高地》既写了以小贺为代表的下级军士在战争中的遭际,也写了直至明治天皇的高层决策,吾国人熟悉的伊藤博文,儿玉源太郎,乃木希典等。每个人物均鲜活灿烂,每场战役都逻辑清晰,为什么打,怎么打,谁在打,打的怎样,一清二楚。思想,精神,理念,感情,战术,战争气氛,国内气氛的呼应,均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很多闲笔,可能仅仅是几秒钟的镜头,均具有很大作用。
小学教师小贺和一群卖豆腐的,种地的,街头流氓被强征入伍,在战火中相互慰藉,约束,最后大部惨死;而乃木希典最后得以以胜利者的身份向明治天皇(三船敏郎扮演)复命,在最后皇宫复命的这一段落,仲代达矢扮演的乃木希典用一种美化了的明显是在拍皇上马屁的豪华语式讲述战争过程,还算有良心的他想起无异于被自己亲手杀死的五万将士和两个亲生儿子,渐至浑身发抖,涕泪横流,语不成文,匍匐在地,回肠荡气,全宫落泪。
真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实事求是说,如果抛开乃木希典的军国主义身份和战争对吾国人民的殃及残害,单就影片来讲,这部既尊崇了日本的主旋律精神,但也不乏对战争的批判的影片,比起我们或者一味主旋律,或者一味批判,确实有很深的借鉴意义的。
影片以一曲悲歌结束,画面是继承了小贺遗志的未婚妻,非常感动。
请告诉我
活在这世界上的所有生物
如果全部生物的生命
都有限的话
那海会死吗
那山会死吗
那风也是一样吗
天空也一样吗
请告诉我
请回答我
活在这世界上的所有生物
如果全部生物的生命
都有所约定的话
那春天会死吗
秋天会死吗
那爱会死吗
那心会死吗
我最爱的故乡和所有人
都会离开这世间吗
附:
被奉为日本军国军神的乃木希典:【乃木希典,1849年11月11日至1912年9月13日,东京人士,陆军军人。父亲是长洲藩武士,他以长洲藩士的身份参加了二次战斗,1871年被授予陆军少校的军职,并随军参加了戊辰战争与西南战争。1887年与川上操六一同赴德国留学研究战术。在日清战争中任步兵第一旅旅长,并率军攻占旅顺。1896年就任台湾总督。1904年升任大将,在日俄战争中任第三军团总司令,授命攻克旅顺,这一战极为艰难。战后,官至军事参议补。1907年,因为明治天皇的厚爱而兼任了皇家学习院的院长。明治天皇出殡之日,与妻子静子一同自刃殉死。】
史载,日俄战争结束之后,1906年1月14日,乃木希典抛下数万日军的白骨和两个儿子的尸体回国。在回国途中,乃木于船上迎风洒泪,赋诗曰:“皇师百万征强虏,野战功城尸做山。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在天皇给乃木组织的凯旋祝捷大会上,乃木希典的第一句话就是:“吾乃杀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欢迎人群中的人们痛哭一片。